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蕨菜孢子无菌繁殖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以蕨菜孢子为材料,研究消毒方式、赤霉素(GA_3)浓度、光照和温度、无机盐和糖浓度对孢子萌发、原叶体发育、原叶体增殖、幼孢子体诱导的影响。[结果]5%NaClO溶液消毒5 min为蕨菜孢子最佳消毒方式;在含有0.2 mg/L GA_3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速度明显提高,比CK提前13 d,心形原叶体出现时间也提前10 d;MS是蕨菜孢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蕨菜孢子萌发温度最好在20~25℃,心形原叶体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蕨菜原叶体增殖最适培养基是MS,此时增殖系数达79.1;蕨菜原叶体增殖培养基最适糖浓度为1%,此时增殖系数是88.3;KT激素有利于蕨菜孢子体形成,最佳培养基为MS+KT 0.2 mg/L,叶片最多(4.6个),孢子体出现时间最短(35 d)。[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蕨菜产业化快繁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生产条件下,以蕨菜孢子为试材,研究了4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5个不同播期对大棚蕨菜孢子萌发、原叶体及孢子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份播孢形成原叶体和孢子体用时最短,分别为10 d和20 d,并且形成率最高,分别达到95%和35%,孢子苗成苗数量最多为40 500株/m2;6、7月份原叶体、孢子体形成率均低,分别为39%、28%和6%、8%。由此可见,在伊春地区孢子苗最佳播期是4月中旬,其次是5、8月份。  相似文献   

3.
水蕨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水蕨的生活史及其发育机制,采用土壤培养法,对粤东产水蕨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于3月和11月播种,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培养12 d后萌发形成丝状体,接着发育形成原叶体;1个月后原叶体分化出精子器和颈卵器,第2个月形成胚,胚经过3~4个月的发育形成成熟植株,长出新的孢子叶;孢子发育成熟约需1个月;4~6月是水蕨营养生长的高峰期.水蕨以孢子繁殖为主,其原叶体上能长出新的原叶体或片状结构,形状大多不规则,雌雄同体.此外,水蕨具有1个原叶体上发育出多株孢子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疏羽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L.) Schott var. remotiuscula(Kom.)Kom.)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褐色,赤道面观半圆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细胞长,有明显的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板状的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形成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均具毛状体,毛状体内含叶绿体数枚,先端多具帽状分泌物,数量丰富。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组成,成熟的颈卵器由4列细胞组成,4~5层细胞高。成熟的原叶体为倒卵状心脏形。  相似文献   

5.
紫萁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紫萁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其成熟孢子为四面体型、三裂缝,表面具短棒状纹饰。孢子萌发丝状体阶段不发达,为2-3细胞,原叶体发育为紫萁型,原叶体裸露,心脏型,精子器在孢子萌发后6-8周形成,颈卵器在精子器发生后4-5周形成。  相似文献   

6.
蕨菜又名龙头菜、蕨儿菜等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我国分布广、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之一 ,有清香适口、风味异殊等特点 ,被誉为“林海山珍”之美称。1 繁殖方法1.1 孢子繁殖  7~ 8月为孢子成熟期。选择外观褐色、未开裂的孢子囊群 ,剪下带孢子的叶片放在干净、光滑的纸袋中风干待用。取腐熟、弱酸性菜园土加河沙、草皮土拌匀过筛 ,用蒸汽灭菌 30分钟 ,土壤湿度 95 %左右。将孢子播种于以上培养土中 ,不必盖土 ,要严加遮阳 ,保持温度在 2 0~2 5℃ ,35~ 4 0天后孢子形成呈淡绿色匙形或扇形的原叶体 ,保证每天光照 4小时 ,长至 5m…  相似文献   

7.
选用成熟的蕨菜孢子播种于基质为母土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进程及配子体、幼孢子体的生长速度发现,受精早晚与配子体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配子体成熟度即精卵器产生早晚密切相关;受精后配子体(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由厚变薄,最后死亡,但死亡早晚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蕨菜配子体的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成熟的蕨菜孢子播种于基质为母土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进程及配子体,幼孢子体的生长速度发现,受精早晚与配子体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配子体成熟度即精卵器产生早晚密切相关,受精后配子体(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由厚变薄,最后死亡,但死亡早晚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显微摄影技术观察记录孢子萌发至形成幼苗的过程,研究了赤霉素(GA3)和土壤基质对孢子萌发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从片状体发育形成原叶体阶段开始需要外界提供充足的养分,原叶体发育成苗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以利于受精卵的形成。外源施加GA3可以使孢子萌发时间至少提前2 d,质量浓度为10 mg/L的GA3促进孢子萌发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 (Retz.)J.Sm.]配子体的发育特征特性以及孢子繁育技术,采用人工培养方法培养菜蕨的孢子,详细观察其配子体的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孢子为二面体型,单裂缝,假根先出,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丝状体阶段长3~4个细胞;片状体为小楔形,倒三角形分生细胞出现早,宽3~5个细胞时进入原叶体阶段;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成熟原叶体为对称心形,两翼宽大平展.成熟原叶体裸露,无毛状体,雌雄同体,初生假根具叶绿体,次生假根尖膨大或螺旋,成熟精子器具柄圆球体,颈卵器稍弯曲等,具有原始的性状也有进化的性状.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原叶体正常发育且成苗率达82%.  相似文献   

11.
杂交鲶精子入卵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杂交鲶(索氏六须鲶♀鲶♂)精、卵形态及精子入卵过程。结果证实:异源的鲶鱼精子能够按照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进入到索氏六须鲶的卵内并与之受精。精卵相遇3s时,精子就能迅速到达精孔区,15S时受精孔打开,1min内完成精子入卵,15min受精孔封闭,20min精子全部解体。  相似文献   

12.
对松江鲈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至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受精卵为不规则圆球形,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在水温6~11℃、盐度33~34的条件下,经过30 d发育而破膜。初孵仔鱼全长6.6 mm,通体透明,5日龄后开始摄食,再经过35 d的发育,达到幼鱼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泥蚶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核行为进行了系统地细胞学观察。泥蚶成熟未受精卵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周围,受精后3 min左右精子入卵,启动成熟分裂,9~12 min排出第一极体、18~20 min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25 min左右雌、雄性原核形成;受精后30 min左右雌、雄原核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受精后35 min左右第一次卵裂结束,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45 min左右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本研究发现了多精入卵现象,多个精子入卵可启动成熟分裂,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形成多个雄性原核并与雌性原核联合,染色体分离紊乱形成多极纺锤体;对多精入卵的成因、发育结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稚鱼期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的成熟卵近圆球形,卵径1.8~2.0 mm,金黄色,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膜直径达2.6~2.8 mm;25.0~27.2℃温度下孵化的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43±0.31)mm.在(25±0.5)℃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50 h 28 min,孵化积温1 261.75℃;克氏囊在尾芽期开始出现,心脏搏动期前消失;出膜后5.5目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8.5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20日龄时,进入稚鱼期.全长与日龄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TL=0.450 1D+7.056 4(P<0.01).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迁飞性水稻害虫,具有极高的内禀增长率,产卵量极大,对其受精卵和非受精卵的形态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受精卵与非受精卵的判别标准。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温度26℃、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8条件下逐渐变为黄色,发育5d后出现红色眼点;而非受精卵在同样条件下发育5d不出现红色眼点,且颜色不加深。根据该判别标准可以计算卵的孵化率,为褐飞虱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相似文献   

17.
朱道玉  吴红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22-10524
[目的]研究中华鳖精巢的形成、分化和发育。[方法]以200枚中华鳖受精鳖卵为试验材料,研究1~4龄鳖的生殖腺指数以及精巢的形成、发育和组织学变化,观察其生精细胞及精子的显微结构。[结果]在(32±0.5)℃条件下孵化鳖卵,胚胎发育至第5天形成生殖嵴;第16天原始生殖细胞开始分化,至第24~26天性腺分化结束形成精巢或卵巢;成熟的精巢由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一侧为管壁上皮,另一侧为生发区;各个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发育基本同步,在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的成熟方式由近基膜处向管腔推进,依次是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最终进入输精小管。[结论]中华鳖精巢的发育可分4个时期,即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期和精子期。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温度对棘胸蛙(Paa spinosa)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将受精卵分别在20℃、23℃、26℃和29℃4个不同温度下孵化及驯养。测定各温度下受精卵的发育时间及蝌蚪体长、全长等表型特征变化。结果表明:20~23℃是棘胸蛙适合的孵化温度,孵化率均在80%以上,随着温度升高,孵化速度增加,但孵化率明显下降;温度对棘胸蛙全长与体长等表型特征具有显著影响,在23~29℃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其增加量降低,增速减小。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探究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发育到仔虾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情况,本研究分别对澳洲淡水龙虾前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孵化准备期受精卵及初孵仔虾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随着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仔虾而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灰分含量以初孵仔虾最高(P<0.05);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在AA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Leu,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在C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Met+Cys,前无节幼体期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复眼色素形成期之后的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Ile。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的EAAI随着受精卵发育到初孵仔虾而显著降低(P<0.05)。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和初孵仔虾共测出主要脂肪酸10种,初孵仔虾的PUFA及DHA含量显著低于受精卵(P<0.05),EPA+DHA含量却显著高于受精卵(P<0.05)。综上,澳洲淡水龙虾初孵仔虾灰分及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故在澳洲淡水龙虾仔虾开口饵料配制中可考虑适当提高磷酸二氢钙及EPA+DHA添加量。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胚胎固定脱膜方法对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卵黏性,成熟时为淡黄色,卵膜透明,直径(0.90±0.03)mm。受精时卵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0.05)mm,遇水膨胀后为(1.20±0.05)mm。在水温为24.5℃的孵育条件下,历时50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其中,受精卵经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时进入2细胞期,5h 15 min时进入囊胚期,7h 25 min时进入原肠期,10h 15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15h 55 min进入尾芽期,50h时50%以上的胚体孵出。刚出膜的仔鱼长约(4.10±0.02)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