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沼液沼渣对改善农村土壤质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评估了沼液沼渣对农村土壤质量改善效果,可为农村沼液沼渣综合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沼气户和非沼气户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含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沼气户土壤中的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平均含量均高于非沼气户,且"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户土壤中四种营养成分含量高于"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可见,沼液沼渣对于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沼渣是有机物经沼气池制取沼气后的固体残留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酸,能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培肥地力,是持效速效兼备的无公害肥料。沼液是有机物经沼气池制取沼气后的液体残留物,它不仅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含有丁酸、吲哚乙酸、维生素B等活性、抗性物质。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针对目前生活污泥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现状,结合生活污泥高有机质、高氮低碳的原料特征,开展脱水生活污泥与玉米秸秆的混合厌氧干发酵研究,探讨C/N,接种量对厌氧干发酵的影响及其产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泥与玉米秸秆厌氧干发酵较优的工艺C/N为25,接种量30%,含水率20%,中温35℃,发酵周期30 d,其干物质产气率为193.22 m L·g~(-1)TS,发酵剩余物的重金属含量和养分含量符合《城市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值》(GB8172)要求,实现了脱水生活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得出沼气发酵与直接燃烧比较,提高了能量的转换和利用效率,秸秆沼气发酵比直接燃烧能量利用效率提高0.2~0.9倍.沼肥还田使农作物秸秆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状况.对天津市武清区、唐山市丰润区两地所取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7%,全氮量0.08%,密度1.189 g·cm-3,孔隙度55%,和施用无机肥的土壤相比,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分别增加0.8%,0.018%,6.3%,密度则下降0.199 g·cm3.另外,常年施用沼肥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总之,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无论在能量利用、物质循环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都比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0.27、0.2、0.14、0.09、0.05、0.02mg/L)含砷水灌溉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砷质量分数和稻米的长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水浓度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灌溉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最大砷水浓度灌溉时,土壤氮、磷、钾质量分数相比于原始土分别降低了57.83%、85.85%、55.85%;土壤砷质量分数相比于原始土增加了70.33%。在低浓度范围内,砷水灌溉对于水稻的长势、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不同量覆盖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效应以及旱地油菜株高、花序数和分枝数的差异,并进行了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没有明显作用,总体上全氮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水平玉米秸秆覆盖处理较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对碱解氮的积累作用较明显;秸秆覆盖处理大部分可以提高耕层土壤全钾;不同秸秆对耕层土壤钾素的影响不同,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效果优于玉米秸秆覆盖;速腐剂的使用对有机质、碱解氮积累没有影响,但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的累积,无作物的情况下速腐剂可以增加耕层土壤全钾的积累.秸秆覆盖对油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株高,增加分枝数和花序数;速腐剂的加施对营养生长的效果明显,但对生殖生长的效果未显现出来.秸秆覆盖可以增加油菜产量,同水平秸秆覆盖速腐剂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紫色土地区秸秆覆盖耕层土壤养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不同量覆盖条件下早地油菜株高、花序数和分枝数的差异,以及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和pH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进行了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下油菜株高高于对照,有速腐剂处理的株高最高;秸秆覆盖处理花序数多于对照;速腐剂处理下一级分枝数高于不加速腐剂处理;覆盖处理的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略高于对照;加速腐剂覆盖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农业有机废弃物沼气发酵潜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常见农业有机废弃物(如猪粪、干稻草、青草以及菜叶)的总固体含量(TS)、挥发性固体含量(VS)、碳素含量和氮素含量测试,结合其混合沼气发酵潜力实验,得出了青草>鲜猪粪>干稻草>菜叶的沼气发酵潜力排序.实验表明:利用经碳氮比调节后的干稻草、青草或菜叶替代畜禽粪便作沼气发酵原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蚯蚓堆肥处理红薯秸秆、牛粪和污泥混合物料的最佳配比,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培养实验。实验共设不同配比混合物料5个处理,研究了处理前后物料的理化性质变化,从处理后物料速效养分的含量来确定蚯蚓处理混合物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经蚯蚓堆肥处理后,各种配比物料的pH值、有机质和全氮(处理1与处理2除外)含量均下降,EC值、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均升高;总体上,10%红薯秸秆+60%牛粪+30%污泥的处理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因此,蚯蚓堆肥处理红薯秸秆、牛粪和污泥混合物的最佳配比是10%红薯秸秆+60%牛粪+30%污泥,此配比的混合物料经蚯蚓处理后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在辽宁省主要土样类型建立43个耕地质量监测点,采集86个土壤样品,对耕层厚度、容重、有机质、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7项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层厚度和容重变化不大,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基本稳定,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所提高;化肥使用率有所降低,有机肥投入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沼气工程残余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沼气规模化与工业化生产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发酵残余物沼液沼渣,国内外现有的沼液沼渣处理和利用方式不能及时、高效地消纳沼气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沼液沼渣,由此产生了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问题,已制约了沼气工业的发展。沼液沼渣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农田沼液沼渣暗灌工艺可快速、高效和大量地利用沼液沼渣,实现沼液沼渣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方向-沼气干发酵技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李想  赵立欣  韩捷  向欣 《中国沼气》2006,24(4):23-27
本文简述了我国现存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沼气干发酵的技术概况、工艺条件、产气和造肥效果,最后得出了沼气干发酵技术是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马铃薯茎叶资源化利用水平,文章研究了自然风干对马铃薯茎叶成分及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的影响。实验中首先比较了马铃薯茎叶营养成分和木质化程度随风干时间的变化情况;随后在35℃的中温条件下,分别以不同风干时间的马铃薯茎叶为发酵原料,进行周期为40 d的批式厌氧消化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风干时间对马铃薯茎叶成分影响较大,风干时间越久,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粗脂肪等成分含量越低,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越高;原料风干程度显著影响厌氧消化启动速度,风干时间越久则发酵启动越慢,但对沼气中甲烷含量影响不大;实验条件下,48 h风干处理组TS产气率最高,达251.70 mL·g^-1,其后依次为24 h风干,新鲜72 h风干和96 h风干处理组,TS产气率分别为227.90 mL·g^-1,154.10 mL·g^-1,193.30 mL·g^-1,和120.50mL·g^-1,各组均未出现体系“过酸化”导致的发酵失败现象。对马铃薯茎叶做适当风干处理后用于厌氧沼气发酵,可有效提高产沼气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新鲜芦苇秸秆为发酵原料,分别对其进行打碎和切碎预处理,在恒温30℃条件下进行全混合批量式沼气发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预处理方法的发酵时间均为62 d,芦苇秸秆打碎处理的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467 mL·g^-1和570 mL·g^-1,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560 mL·g^-1和685 mL·g^-1,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产气潜力明显大于芦苇秸秆打碎处理,且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甲烷含量也较前者高。说明将进行芦苇秸秆切碎处理有利于它发酵产沼气,发酵产出的沼气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大中型沼气工程调研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详细了解北京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2009年夏季抽选了北京市38座大中型沼气工程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于2010年冬季再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程投资、工程所有单位、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工程工艺、运行管理、沼气和沼液沼渣利用、夏季和冬季运行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大中型沼气工程以获得能源、服务农村和保护环境目的为主;市政府对工程投资力度较大,工程设计施工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工程工艺以能源生态型为主,冬季加热方式主要采用燃煤加温;沼气利用以农户炊事为主,沼液沼渣利用率差。由于沼肥经济效益低,产气量不高,冬季采用燃煤加热和购买原料等原因,工程经济效益不明显。最后,总结了目前北京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的沼气发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杂细胞沼气发酵的基质浓度、发酵温度、添加剂三因素进行批量发酵.结果表明,基质浓度对发酵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添加剂.发酵温度对发酵周期影响最大.以产气量和TS去除率为指标,优选出最佳发酵条件是基质浓度6%,中温(35℃)发酵,以碳铵为添加剂.以此为条件,进行60d的续料发酵,结果为,TS去除率达68.64%,原料产气率299.9mL*gTS-1,容积产气率0.3224L*L-1d-1,CH4含量64%,符合沼气发酵供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黑木耳生产残留物.采用序批式厌氧消化方式,分别对pH值,产气量,CODCr,进出料TS,VS,粗纤维、凯氏氮等进行测试分析.试验表明:以黑木耳生产残留物为厌氧消化原料,若接种物不足,易产生酸化.厌氧消化料液浓度(TS)15%时,累计总产气量最高,为14876 mL,分别比厌氧消化料液浓度6%,9%和12%时高出23.90%,11.12%和11.26%,说明在实验条件下,黑木耳生产残留物厌氧消化的浓度越高,产气越多.4组处理的出料CODCr浓度相对于进料时分别降低了31.45%,33.75%,36.67%和36.53%.得出黑木耳生产残留物中可被厌氧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平均为35%左右.厌氧消化液浓度15%时的TS和VS降解率均最大,分别为43.82%和47.42%.4组处理的粗纤维降解率大致相同,平均在57%左右.四组处理的出料干物质中凯氏氮的含量比进料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互花米草产沼气属于固态发酵,发酵过程介质传递效果差,并且很难通过传统搅拌技术得到克服。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发酵液循环促进互花米草沼气发酵过程中介质传递,提升发酵效率的可能性。试验设置发酵液循环和无循环两组,反应温度控制在(35±2)℃,反应周期45天。结果表明,发酵液循环对互花米草沼气发酵的产气速率、总产气量和原料利用率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积极效果。发酵液循环组第9天就达到产气峰值,比无循环组早13天;发酵液循环组总产气量达到49270ml,比无循环组多6125ml,高出14.17%;日累积达50%和60%总产气日期,发酵液循环组比无循环组分别前移8天和7天。产气趋于完成时开始出现维持性低水平产气,其出现的时间发酵液循环组在第23天,比无循环组提前4天。此外,发酵液循环组的发酵过程也比无循环组相对稳定和呈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厌氧干发酵工艺批次处理能力强并有效克服其物料发酵不彻底导致的产气效率低的难题,引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以水稻秸秆和新鲜猪粪为发酵原料,在35℃及发酵底物初始TS浓度为20%条件下进行厌氧干发酵,其中一组处理在实验第20 d时用纯净水将发酵底物TS浓度调节为9%改为湿发酵,两者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干发酵,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可有效提高稻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其中纤维素降解率可由20.5%提高到31.1%,半纤维素降解率可由48%提高到54.8%,虽对产气中甲烷含量影响不大,但试验周期内物料累积产气量可提高19%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日光温室番茄种植过程中,笔者设计了5组肥料配比对比试验、5组沼液喷施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沼渣作基肥时的最佳沼渣化肥使用配比及使用量,沼液作喷施肥时的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