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沿海地区棉花-水稻轮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江苏沿海地区连作障碍现状,进行了棉花-水稻轮作耕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水稻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旱改水第一茬水稻比连作水稻增产17.5%,1hm^2农田纯收益增加2736元;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速效钾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水稻产量以油菜—水稻种植模式为最高,其次为小麦—水稻和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Ⅱ(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较少耕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Ⅰ(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有利于提高黑麦草—稻种植模式下的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保护性耕作对麦—稻和黑麦草—稻种植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前期低温和养分有效性差、中后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和还原物质含量高被认为是影响冬水田水稻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采取不同耕作方式与肥料运筹,分析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冬水田稻区土壤温度、水稻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土温低主要在5 cm以下土层,即水稻主要扎根层.由于2011年气候反常,优化施肥仅比对照增产1.1%,差异不明显.在两种增温措施中,厢式耕作+覆膜+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前期土壤增温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但产量比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减产1.71%;厢武耕作+优化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增温作用尽管不如覆膜处理,但产量最佳,达每公顷8529.30 kg,较习惯耕作+习惯施肥增产2.71%.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试验,表明循环增效耕作模式(豆-稻-菜)比常规耕作模式(稻-稻-菜)土壤有机质增加0.26%,水稻产量每公顷增加504.0kg,周年三造每公顷增收人民币4298.0元,投入产出比提高0.31。实施豆-稻-菜种植结构具有资源循环再生,节本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涪陵区从2004年引进该项技术,全区共试验示范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榨菜———水稻”模式260亩(1亩=1/15公顷,下同)。涪陵区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水稻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旱育秧(亩产518.6公斤)增产12.4公斤/亩,每亩可减少投入45元以上。2005年小春季推广榨菜少免耕技术8.05万亩,平均亩产鲜菜头2458公斤,免耕栽培与常规翻挖栽培产量相当,但免耕比翻挖减少投入40元/亩以上。大春季全区推广少免耕种植水稻2万亩,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412万元。一、榨菜———水…  相似文献   

6.
我国稻田杂草有200多种,能造成经济危害的有50多种,每年使水稻减产10%~20%.如今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种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分散经营的稻田越来越多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机械化耕作得以实现.水稻直播栽培具有省工、高效、节本、高产、利于机械耕作等优点,近些年来推广很快.现将水稻直播田高效除草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年四造水稻连续免耕抛秧试验,表明:水稻连续免耕抛秧与常规耕作抛秧早期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影响不明显,早稻产量基本持平;晚稻每667m2增产26kg,增5.4%;免耕抛秧比常规耕作抛秧每667m2可增加收入45~81.4元.  相似文献   

8.
对稻茬油菜不同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的研究得知:产量比传统耕作约有减产,但节劳增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三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每亩的经济效益以免耕稻草覆盖打窝点播148.4元最高,其次是免耕覆盖撒播126.4元,免耕覆盖撬栽72.2元为最低,比传统耕作的最高效益处理(翻耕打窝点播99.8元)分别增48.6元、26.6元、减27.6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水稻化肥减施新途径,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依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17—2019年在安徽省不同水稻种植区开展了水稻机械旱条直播一次性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秧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和水稻机械穴直播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示范研究,并对3种减肥技术模式的减肥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较常规施肥,采用化肥减施技术模式后,水稻可减肥23.2%~26.3%,同时增产5.9%~13.0%,氮肥利用率提升9.0%~22.0%,经济效益增加1150~2751元/hm2.各减肥技术模式对于水稻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作用,适宜在安徽省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两系超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桂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研究比较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条件下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方式有利于水稻植株分蘖中后期的分蘖生长,全生育期白根多、活力强,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并且持绿时间长,利于光合同化物的生产积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有效穗较常规耕作多27.6万/hm2,因而产量增加显著,增产约20.36%.  相似文献   

11.
将当前水稻-水稻-蔬菜普通种植模式调整为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即把水稻-水稻-蔬菜模式中的一茬水稻(早稻)改为早春种植玉米套种辣椒,结果表明,玉米/辣椒-水稻-蔬菜模式每公顷年平均产粮15160.5kg,粮食产量与水稻一水稻一蔬菜模式基本持平,产值增加了62196.3元,纯收益增加46546.8元。边际成本报酬率3.97,新增纯收益率60.5%,实现每667m2“吨粮万元”目标,经济效益明显。该模式适于南方双季稻区应用,尤其适用于类似来宾市春、秋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稻田粉垄后第6季土壤及产量、品质状况,为粉垄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粉垄后第6季水稻收获期测定耕层土壤深度、土壤容重、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水稻产量测定和品质分析,与常规耕作(对照)相比,分析粉垄耕作处理后对第6季稻田土壤状况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稻田粉垄耕作深度20~22 cm,至第6季时仍保持22 cm,耕作层加深7 cm,土壤容重降低10.56%,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每公顷分别增加48.46%、23.85%和32.89%,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25.03%、31.12%和25.59%,有机质含量增加21.46%;第6季稻谷产量增产1832.7 kg/ha,增幅22.65%;粉垄第1~6季平均每季增产897.75 kg/ha,增幅11.10%,净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2%;且品质改善,粉垄稻米整精米率提高4.35%;稻米垩白粒率降低25%,由二级升为一级;稻米垩白度下降43.75%;稻米蛋白质提高13.58%,由三级升为二级.[结论]稻田粉垄耕作一次后,至第6季时仍可有效加深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具有持续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种植模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筛选并推荐适宜的低碳种植模式,对实现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在识别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核算模式间的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分析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和潜力,并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低碳排、高效益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主要水稻种植区20种种植模式间碳排放强度及生产成本差异明显,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实现碳减排。鄂中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淹水-烤田-淹水-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鄂东北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低碳种植模式为:中稻-小麦、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种植模式从基准模式向各个区域推荐模式转换过程,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种植模式综合评估和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林是广西农业大市,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和光热充沛,年均气温21℃,随着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种养积极性剧增,大力发展优质稻、马铃薯、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栽培,种植模式也趋多样化,效益比较明显的有水稻一水稻一马铃薯、水稻一水稻一玉米等模式,而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民合理安排茬口,灵活运用各种耕作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耕作与水肥耦合对冷凉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水、肥管理组合模式,以吉宏6号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组合模式下的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耕+常规施肥+常流水灌溉模式(T1)、深耕+减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2)与深耕+增施氮肥+耐冷灌溉模式(T3)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推广应用"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稻田耕作模式,为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发现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兴安县为例,分析兴安县推广应用该模式的现状、模式效益优势和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形成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结果】"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模式成为兴安县特色、效益农业生产新模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可实现667m~2"500公斤粮,万元钱",对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结论】"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稻田耕作模式,集水旱轮作、免耕栽培、种田养地于一体。具有绿色、高产、高效、钱粮双增、循环农业等特点,是绿色高效稻田耕作模式,推广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7.
江苏稻麦两熟地区的水稻大、中苗栽培法,预留秧池面积大,土地利用很不经济。作者在水稻小、中苗简化育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小中苗稻的产量形成特点和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简化育壮秧的配套方法、省工节本耕作模式和高产优质群体调控技术,建立了麦茬小中苗单季稻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合理利用秧田面积后,稻麦两熟复种指数提高10~15%,夏热总产提高10%以上,水稻亩产提高3.7~16.4%,每亩纯收益增加16.9~25%。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水稻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是有机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田间试验,重点研究分析了水稻生产中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机耕作措施,对纹枯病、螟虫、稻飞虱、杂草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品种选择、鸭稻共作、灯光诱杀技术、调整种植密度、辅助喷施生物农药等有机耕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及杂草的危害,从而实现有机水稻持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区对再生稻的生产已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耕作模式。以四川富顺地区为例,在其大力实行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下,不断为农民水稻种植带来了经济效益。文章对四川再生稻在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解决当前再生稻生产技术上难题做出对策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栽培技术定价0.17元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根据科学原理并吸取劳动模范的先进经验和试验研究的成果编写而成的,可以作为水稻地区技术推广的重要参考资料,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讲一般的水稻栽培方法,按照耕作程序进行系统地叙述,使读者了解水稻的整套栽培技术要点。第2部分着重说明双季稻和粳稻的生物学特性、主要栽培技术和改变耕作制度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适应全国日益发展的改变耕作栽培制度地区的需要。第3部分介绍陆稻、深水稻的适宜地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