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辉  孙志永  杨广德 《兽医导刊》2016,(18):200-201
为了观察阿莫西林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疗效,在同一地区选择四十头己感染副嗜血杆菌病的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十头,分别为阿莫西林肌注组、恩诺沙星肌注组、头孢拉定口服组、不治疗对照组,以及十头健康猪对照.感染猪疗程均为一周,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阿莫西林对猪副嗜血杆菌病治疗效果优于恩诺沙星和头孢拉定,治愈率在80%以上.所以在该地区治疗猪副嗜血杆菌病应优先选用阿莫西林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908-1915
为了研究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人工感染巴氏杆菌仔猪的保护效果。本研究采用体外抑菌试验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和单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体内治疗试验是将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分为20、40、60mg/kg 3个剂量组与氟苯尼考对照组(40mg/kg)以及氟尼辛葡甲胺对照组(3.65mg/kg)以颈部肌肉注射治疗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仔猪。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59、1.09、0.59、2.12mg/L;氟苯尼考注射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链球菌的MIC分别为1.12、6.13、17.86、17.86mg/L。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增重率分别为(10.19±4.84)、(14.33±4.07)、(15.53±5.38)kg,死亡率分别为10%、10%、0,好转率分别为60%、90%、100%,治愈率分别为20%、90%、100%;氟苯尼考组的增重率为(9.90±4.25)kg;氟尼辛葡甲胺组的增重率为(8.02±3.83)kg。结果表明,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链球菌的抑菌效果强于单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仔猪的保护作用也优于氟苯尼考注射液。建议本品的治疗剂量为颈部肌肉注射40mg/kg,每7d给药1次,连用2次,如症状严重可2d给药1次,连用2次。  相似文献   

3.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索性浆膜炎或称格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可呈多种临床类型,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其临床特征.通常发病年龄从2周龄至4月龄,多见于5~8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10%~15%,病死率可达50%.种母猪的副嗜血杆菌病常被人忽视.邵武市某猪场向外引进种母猪56头一个月内先后发病16头,因误诊以为是其他疾病造成10头死亡,给猪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4月,河南省新乡市某猪场仔猪发生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钠及阿奇霉素较为敏感.为临床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副猪嗜血杆菌(HPs)是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临床上除了做好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外,药物治疗非常重要。通过用复方10%氟苯尼考+5%阿齐霉素注射液、30%氟苯尼考注射液、30%替米考星注射液等抗菌3种药物来治疗人工感染的副猪嗜血杆菌病(HP)病例,结果显示,3种药物对HP有效率均5-80%、治愈率均于50%。其中...  相似文献   

6.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2012年9月15日,唐山岔河一散养猪户,主诉:自繁自养的20多头3个多月龄的猪出现5头发烧,呼吸困难,死亡3头,养殖户宰杀后发现猪的肝脏有一层纤维素性的渗出物,腹腔有大量的淡黄色积液,当地兽医站根据主述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并对发病的猪应用氟苯尼考2次/d注射治疗,未见完全好转。遂来我院就诊,现将诊治情况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泰地罗新注射液对自然感染猪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自然发病且表现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160头猪开展治疗效果试验研究。将患病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80头,受试组按临床推荐剂量4 mg/kg给药泰地罗新注射液,对照组按临床推荐剂量2 mg/kg给药氟苯尼考注射液。结果显示,给药之后受试组和对照组对自然感染猪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3.75%和87.50%,相比于氟苯尼考注射液,泰地罗新注射液的疗效更好。泰地罗新注射液按照推荐剂量4 mg/kg用药,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等引发的猪呼吸道疾病具有良好、安全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中旬,偃师市邙岭乡省庄村某养猪场存栏130多头的大小猪相继发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瘟合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对氟苯尼考、头孢喹肟钠敏感。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为临床猪瘟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验在沈阳博睿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随机选取300头21日龄仔猪(试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100头)进行同期副猪嗜血杆菌病免疫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发病指标和生长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的临床发病指标和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对猪进行针对性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免疫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于1910年首次报道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又称格拉寒尔氏病,我国于2003年发现猪有此病感染.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泰地罗新注射液注射液(4%)对猪呼吸道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选择自然发病、表现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130头猪进行治疗效果试验。将患病猪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组采用泰地罗新注射液(4 mg/kg体重)肌内注射给药,对照组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2 mg/kg体重)肌内注射给药。结果显示:受试组和对照组给药后,对猪呼吸道疾病的有效率分别为86.15%和78.46%,治愈率分别为83.08%和75.38%,死亡率分别为10.77%和16.92%。泰地罗新注射液与氟苯尼考注射液相比,疗效更好,死亡率较低。泰地罗新注射液对自然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泽氏病,该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引起的散发性疾病,后来通过SPF猪的人工感染实验证实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致.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规模化猪场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常与病毒、细菌性疾病协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只感染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死亡率可达50%.现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对策作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在我国养猪场十分常见,保育猪感染该病可出现关节炎、脑膜炎等多种临床症状,且死亡率较高。此外,由于猪场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给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19年11月初,湖南怀化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群爆发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根据病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该病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致,K-B纸片琼脂法药敏试验显示菌株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氨苄、新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中敏,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青霉素高度耐药。通过对发病猪群肌肉注射氟苯尼考,同时对全猪拌饲阿莫西林,治疗一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某养殖户新进保育猪500头,养殖近3周后,猪群发生以腹泻、咳嗽、跛行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死亡率较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用多西环素类与替米考星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后,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并且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对其诊断与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散发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1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属于条件性细菌,可以被多种因素诱发.患猪或带菌猪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他健康猪.其他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副猪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猪患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其病情,使病情复杂化.另外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可能是引起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的原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发生具有显著的特点。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会造成猪关节肿大,呼吸困难,咳嗽,身体消瘦,体温升高,对猪群健康生长造成的危害巨大,常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该文主要分析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重庆市万州区某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感染情况,从而实施有效的防控,采集该猪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病猪肺脏、支气管、心包积液等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并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头孢噻呋晶体、恩诺沙星、头孢喹肟敏感,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磺胺-6-甲氧嘧啶、庆大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甲氧苄啶、黏杆菌素的临床配伍对副猪嗜血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采用棋盘法测定氟苯尼考与其他三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对上述两种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联合使用对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抑菌具有协同作用(FIC=0.75);与甲氧苄啶联合使用均表现为无关作用(FIC=1.5);与黏杆菌素联合使用对副猪嗜血杆菌呈现无关作用(FIC=2),而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呈现协同作用(FIC=0.75)。  相似文献   

19.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以危害仔猪和青年猪为主。致病菌只感染猪,重点危害2~4周龄青年猪,同样,可波及5~8周龄猪只,发病率在10%~15%,致死率高达50%。此病的发生,与管理漏洞密切相关。改善管理,是有效防控此病的关键。对于感染猪副嗜血杆菌并出现症状的病猪,可以用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呋、阿莫西林、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大剂量肌肉注射进行治疗。但是,长期单一用药,易产生耐药性,临床施治,建议交替轮换用药,达到科学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全国各地都有,甚至健康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期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