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麻,又名赤箭、明天麻,为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河北、河南、安徽等省都有广泛分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麻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药用、保健等功效渐渐被人们认知,使其需求量不断扩大,导致野外采挖量逐年增加,传统野生天麻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地方都已陆续开展天麻的人工种植研究。虽然目前天麻人工种植技术已较为成熟,相应的麻种、菌种供应也方便,  相似文献   

2.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大部分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阔叶林里。自古以来,野生天麻一直依靠人工采挖。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技工作者开始把天麻从高寒山区引种到温热的低海拔地区,由野外山地栽培,改为地下室、防空洞、天然岩洞、普通民房室内栽培,进行工厂化、立体化生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野生天麻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对天麻需求量增加,野生天麻的产量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科研人员便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人工种植天麻的技术,使人工种植天麻成为了可能,来满足市场对天麻的需求。下文主要是阐述了云南省昭通天麻从白头麻到商品麻的仿野生栽培技术方面的要求,并且做出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镇雄县天麻仿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野生天麻数量急剧下降,市场需求量逐年加大,为满足市场需求,弥补野生天麻数量上的不足,人工仿野生栽培天麻技术在镇雄县试验了多年,人工仿野生栽种天麻的技术适种地域广,生长周期短,极具种植、开发、推广价值。现将人工仿野生天麻栽培技术介绍如下,旨在让镇雄县天麻种植户在天麻种植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野生天麻是长白山区的乡土种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其价格的不断上涨,野生天麻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野生种类,保障市场需求,经过近20多年的不断摸索,已研究出长白山野生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文章总结了野生天麻的无性和有性繁殖技术及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及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及又名白芨、地螺丝,以根茎入药,具有敛肺止血、清肿生肌的功效。目前以采挖野生品入药为主。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连年采挖,野生分布地域不断缩小,上市量逐年减少。发展人工种植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7.
天麻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以块茎入药,味甘、性平,有息风镇痉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眩晕头痛、小儿惊厥、高血压等症。近几年,由于掠夺性的采挖,野生天麻资源日见枯竭。  相似文献   

8.
天麻别名赤箭、定风草、鬼督邮,在豫南山区又称“仙人脚”,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植物(图1)。过去全靠采挖野生天麻入药,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人工栽培。我们根据本地雨量偏大的气候特点,采用台板式覆砂栽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982年信阳县东双河试点三个重  相似文献   

9.
<正>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名美草、蜜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以根或根茎入药,性平、味甜,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功效,是常用的大宗药材[2]。20世纪90年代,市场的需求导致野生甘草大面积的采挖,致使野生甘草资源破坏严重,为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国务院出台禁止采挖野生甘草的政策[3],并鼓励人工栽培甘草[4]。河西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尝试种  相似文献   

10.
天麻是常用中药材之一。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 ,以长江两岸较多。天麻味甘、性微寒。能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湿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厥等症。天麻注射液有扩张血管 ,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 ,天麻还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1 采收野生天麻或家种天麻 ,都应在天麻休眠期采收。野生天麻在春、秋两季采收 ,春季一般在立夏以前天麻刚萌动时采收。春季采收的天麻多在抽箭时采挖 ,此时块茎…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野生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作为一种需求广泛的中药材,自改革开放以来,其需求急剧增加,由于野生天麻产量不足以满足社会迅速增加的需求,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也随之得以快速发展。长白山作为天麻的主要产地之一,其野生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迅速形成和发展,对于补充中国天麻中药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长白山野生天麻的人工无性繁殖技术、有性繁殖技术和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长白山野生天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 地势条件 天麻属高海拔条件下生长的药用植物,野生者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陕西、湖北一般都生长在800~2500m高山区,吉林省野生天麻多分布在500~1000m的高山地带.天麻垂直分布与气候条件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冷凉多湿,冬季积雪厚.加之树木繁茂,枯枝落叶层厚,地面覆盖度大,天麻不易受冻害威胁.天麻这种垂直分布的特点,给人工栽培带来一定困难,须模拟和创造高山区的气候条件以满足天麻生长发育的需要,人工栽培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藏仿野生种植天麻Gastrodiaelata中天麻素含量,并将其与野生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进行对比。[方法]采用HPLC测定天麻素含量。[结果]西藏波密县仿野生种植天麻的天麻素介于0.41~2.28 g/kg,其平均含量为0.88 g/kg,比当地野生天麻高4倍。[结论]在生长的生态环境、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相同或较接近情况下,仿野生种植天麻品质高于当地野生天麻。在波密县推广仿野生种植天麻技术切实可行,该项目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熊飞 《农家顾问》2012,(4):55-56
鄂西北山区过去野生天麻资源丰富,部分高山农户有种植天麻的传统习惯。不少农户在天麻生产过程中,对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天麻产量比较重视,但对天麻采挖后的分级、加工与整形技术却不太重视,常常将天麻做简单的蒸煮后晒干,然后统装销售,  相似文献   

15.
乌天麻以麻体形态好,折干率高(30%强),质量优而较红天麻、黄天麻的价格高出三四倍:乌天麻之所以价格高,还因为无论是人工栽培,还是野生分布的区域和数量都很少。因此,人工栽培乌天麻需把握以下要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21年10月中旬以来,辽宁海城等地出现的珍稀野生块菌被大量采挖现象,调研了辽宁地区块菌野生资源的分布地域、生长环境及采挖收购等情况.调查发现辽宁的野生块菌资源主要分布在营口大石桥市和鞍山海城市地区,生长环境主要是榛子林、栎树林、栎树和少量针叶树混交林以及杨树林林下土壤中.作者从海城市英落镇蒲草峪村五道沟的人工榛...  相似文献   

17.
阆中发现半夏害虫新的为害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俗称麻芋子,以其块茎入药,是一味最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全国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大多数省区均有野生半夏零星分布,四川为传统土产地之一。70年代以后,由于采挖过度,加上农业上复种指数提高及化肥、除草剂的大量施用,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半夏野生变人工种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随着半夏生长环境的改变和种植的相对集中,栽培半夏的虫害问题日渐突出。已报导为害半夏的害虫有红天蛾、芋双线天蛾、吹绵蚧、蛴螬、金针虫。阆中市1983年人工栽培半夏成功以来,种植一直较为零星分散。自从…  相似文献   

18.
天麻在宁蒗县有着广泛的野生分布和大量的人工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年的天麻种植实践和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对宁蒗县天麻主要病害发生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峰  朱洁平  方士英  徐茂宏  沈业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85-4786,4788
[目的]研究野生与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自由基作用。[方法]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enton反应法和DPPH体系法对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对O2-.、.OH和DPPH.3种自由基清除效果相近,均具有较好清除作用,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即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大,清除效果逐渐增强。野生天麻多糖清除O2-.、.OH、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1、2.61和2.44 mg/ml;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8、2.75和2.54 mg/ml。[结论]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鄂西北山区过去野生天麻资源丰富,部分高山农户有种植天麻的传统习惯;不少农户在天麻生产过程中,对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天麻产量比较重视,但对天麻采挖后的分级、加工与整形技术却不太重视,常常将天麻做简单的蒸煮后晒干,然后统装销售,严重地影响到天麻的外观与内在质量,进而影响到天麻的销售价格。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质量,已成为提高山区天麻种植效益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