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素纳米纤维在生物医用产品、增强材料、过滤吸附材料、柔性电极材料和储能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静电纺丝法是目前能直接且连续制备微纳米纤维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纤维素中极强的氢键网络导致的高结晶度,使得直接使用纤维素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较难。笔者以微晶纤维素、纸浆纤维素为研究对象,通过氯化锂/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溶剂体系溶解并进行活化处理,加入不同含量聚丙烯腈(PAN)对纤维素进行静电纺丝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探究纤维素类型、N,N-二甲基甲酰胺(DMF)活化处理前后、PAN加入量对纤维素溶解性、纺丝液性参数和纺丝效果影响。结果表明:DMF活化处理可有效提升纤维素在LiCl/DMAc溶剂体系中的溶解性,在相同溶解温度下获得更加均匀透明的纤维素溶液。在该溶剂体系下,纺丝液黏度、电导率和表面张力分别高于1 300 mPa·s、2 000μs/cm和34.5 mN/m,可获得连续的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活化微晶纤维素纳米纤维膜比活化纸浆纤维素纳米纤维膜表面更光滑且纤维直径分布更均匀。活化微晶纤维素与PAN质量比为2∶8时可获得表面光滑无珠状物,纤维均一程度高,直径分布小(185~245 nm)的纤维素纳米纤维膜。  相似文献   

2.
ACQ木材防腐剂及防腐处理木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使民众更多的了解和使用ACQ木材防腐剂和防腐处理木材,本文对其基本理化性质、防腐性能、对人、畜和环境的安全性、对木材性质的影响、处理工艺以及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试验初步研究了后干燥处理对加铬砷酸铜(CCA-C)、季铵铜(ACQ-C和ACQ-D)三种防腐处理木材中铜的流失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失次数的增加,CCA-C、ACQ-C、ACQ-D三种防腐处理木材的铜流失量都呈降低趋势,最终降至非常低。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3种防腐材的铜流失量都有所增大。CCA-C型木材防腐剂的抗流失性优于ACQ型木材防腐剂。在同等条件下,ACQ-D防腐材的铜流失率高于ACQ-C防腐材。  相似文献   

4.
胡琴 《中国林业》2012,(5):22-27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对木材进行保护处理,是节约和合理利用木材资源最经济、最实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它是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木材及其制品进行保养、维护或功能性改良,减少或避免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对木材的侵害,以提高木材品质和提升木材使用价值的一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木材防腐、防霉、防虫、阻燃和改性等技术处理,改善木材使用性能,延长木材使用寿命,扩大木材用途,实现低档木材高档化,对节约和合理利用木材资源、保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制备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水基化有机型防腐防虫微乳剂,以满足古建筑木构件不同生物危害防治需求,因地制宜保护古建筑木结构免受生物败坏。【方法】选择木材防腐效果较好的丙环唑、防霉抑菌的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和杀虫活性较高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主成分,采用助剂添加和乳化技术制备水基化有机型防腐防虫微乳剂,通过稳定性测试、有效成分抗流失性能测试、室内抑菌活性测试、室内防腐性能测试以及野外埋地测试等评价微乳剂的性能和防腐防虫效果。【结果】制备的水基化有机型防腐防虫微乳剂兑水稀释250倍后可稳定存放60天以上且仍保持透明,-25℃下放置过夜未结冰;微乳剂稀释后处理木材的有效成分固着率达90%以上,各有效成分在木材中的固着率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高的有效成分固着率低;微乳剂处理后木材外观色泽几乎没有变化;微乳剂对木材白腐菌、褐腐菌、霉菌和变色菌抑菌效果良好;处理辐射松边材时,载药量高于161.3 g·m-3(丙环唑与高效氯氟氰菊酯配比为20∶1)时木材质量损失率低于5%,耐腐等级达到I级强耐腐等级;载药量在134.8 g·m-3以上(丙环唑与高效氯氟氰菊酯配比为20∶1)的辐射松处理材埋地半年的腐朽和白蚁蛀蚀完好值皆为10,而未处理材白蚁蛀蚀完好值为5.8。【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含丙环唑、BIT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水基化有机型防腐防虫微乳剂有效成分含量≥10%,低毒,性能稳定,有效成分在木材中固着率高,具有良好的防腐和防白蚁效果,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古建筑实际生物危害防治需求灵活调节有效成分配比。  相似文献   

6.
采伐后的橡胶木需及时防腐处理以防蓝变、发霉和腐朽,但不同防腐处理对橡胶木颜色及其耐腐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橡胶木及其炭化试材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浸渍水玻璃和ACQ,涂饰桐油和醇酸清漆4种处理条件对试样表面颜色及耐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炭化橡胶木相比橡胶木的明度(L*)更低,腐朽后,4种处理橡胶木的表面L*值增加,且红绿轴色品指数(a*)、黄蓝轴色品指数(b*)和色度值(C)均显著增大。其中,浸渍ACQ的橡胶木在腐朽后a*、b*和C值均大幅增加,呈深青褐色。涂饰桐油的炭化橡胶木总色差(ΔE)最大。相比于橡胶木,炭化橡胶木的耐腐性能更好。在这4种浸渍处理中,浸渍ACQ对橡胶木的保护效果最好,而涂饰醇酸清漆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刘智  曹金珍 《林产工业》2006,33(4):11-15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某些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影响的木材防腐剂(如铬化砷酸铜CCA)的使用受到限制或禁止。除了开发新的环保型木材防腐剂外,木材改性处理作为木材保护的另一手段,它在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木材改性处理的方法及防腐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木材化学改性处理(以及热处理)后木材的耐腐性(以及抗虫蚁性)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在利用改性方法提高木材耐腐性方面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用高浓度防腐剂以浸渍-扩散法、满细胞法和双真空法对木结构房屋用材进行处理研究,确定了经济、实用的处理工艺。此外,按照国家标准《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GB1927~1943—80)对鱼鳞云杉防腐处理材和对照材的主要力学性质进行对比测定,分析防腐处理对材质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测定CCA三组分在木材内部的分布,从微观角度评价处理工艺与防腐材的质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杉木木材纤维素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在杉木木材纤维和纤维素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1)杉木纤维形态、纤维素含量及木材化学成分的研究;2)经过纤维素制取和稀酸水解两步工艺,制备了微晶纤维素(MCC),并研究了水解的最佳条件;3)制作了添加了杉木微晶纤维素的面包,结果显示所得面包质量优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功能食品。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对杉木纤维素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国外木材防腐技术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曹金珍 《林业科学》2006,42(7):120-126
从木材防腐剂、防腐处理工艺、改性处理及环境特性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的木材防腐技术及研究现状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木材防腐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木材防腐剂的发展趋势是近期以水载防腐剂为主导,以开发综合性能优良的不含金属的有机防腐剂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木材防腐处理工艺的重点在于增强防腐剂在木材中的渗透性,加速防腐剂与木材之间的固着反应以及开发新型的防腐处理工艺以适应新的防腐剂的需要.改性处理方面主要介绍木材的热处理和化学改性处理在防腐方面的应用现状.木材防腐处理的环境特性则着重介绍LCA技术(生命循环分析技术)以及防腐处理材的废弃处理问题.另外,还简要介绍木材防腐研究机构和协会、木材防腐标准等方面的情况.本文旨在使国内的木材研究者对当前木材防腐技术和研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发展适于处理中国国内树种及适合市场需求的木材防腐技术,为更科学、更高效地利用国内木材资源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油性废水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中被排放出来,泄油事件也频繁发生,已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纤维素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将纤维素纳米纤维、纤维素纳米晶、微晶纤维素等不同形态的纤维素通过功能化修饰后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水油分离效果的纤维素气凝胶、水油分离膜或改性纤维素滤纸;而直接对木材或棉纤维进行脱木素处理也可以得到高吸油性的水油分离材料。纤维素基水油分离材料不仅疏水性好且吸油倍率高,还具有可循环使用以及无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笔者介绍了近年来以天然生物质中的纤维素为基材构建各类水油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不同类型水油分离材料的吸油疏水特性进行阐述,还对制备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天然纤维素为基体材料制备绿色环保功能型水油分离材料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探索出更加绿色环保、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且加工剩余物对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制备方法,并提高纤维素基水油分离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重复使用性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环境响应型纳米载体材料是一种可对外界环境如温度、pH、酶等做出改变的生物响应材料,由于可控的孔道结构以及负载率高的优点,使其成为生物、环境、医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缓控释性能的纳米载体材料可以使防腐剂达到定时、定位的释放效果,已经应用于农药制剂的控释方面,以延长防腐剂持效时间,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防腐剂使用量。木材易受木腐菌的侵蚀从而缩短使用寿命。针对含铬和砷等成分的木材化学防腐剂的滥用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综述了环境响应型纳米载体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并对具有缓控释特性的纳米载体材料在木材保护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短周期桉树与相思人工林木材处理性及浸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4-9年生的桉树和马占相思木材密度,并用5%CCB防腐剂以常温常压浸泡法,热冷槽法及劳菜空细胞加压进行防腐处理,再测定处理材的防腐吸收量及渗透深度来评估木材的处理性及浸注性,结果表明,1.速生人工林的赤桉,尾叶桉,马占相思木材属较难处理性木材;2.CCB防腐剂对桉树和马占相思木材有浸注性较好,硼渗透较深且均匀,铜较浅.3.可用热冷槽法和加压法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这有利于药剂的渗透及提高工效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也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更为高效、绿色的手段。本文对生物修复特点、发展历程、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近些年来,生物修复领域引进了系统生物学、宏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等方法,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看待生物修复过程,以此解决生物修复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这对其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植物修复方面,研究集中在利用转基因植物修复污染、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强化植物修复和发展农作物类超积累植物等方面。微生物修复的研究重点在于微生物的筛选改造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生物修复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首先,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和小规模样地阶段,大规模环境修复的案例还很少,有些修复手段虽然在实验室取得较好效果,可一旦应用于工程实际,因外部环境变的复杂且不可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次,单纯的生物手段很难修复重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因为生物修复的基础是生命的新陈代谢活动,每种生物对重金属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超出范围,生物修复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最后,生物修复效果的不稳定问题也是其难以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原因。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5方面入手:1)培养、选育超积累植物,筛选更加适合的微生物作为生物材料进行环境修复植物和微生物的筛选和培育是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生命宝库巨大且神秘,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懈探索;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材料进行改造,如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杂交技术和生物诱变技术等因为自然的植物和微生物在应用于重金属修复时存在诸多劣势,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其对环境的耐受性和修复效率;3)将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了解系统中生命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运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体把握整个生物修复过程,提高生物修复效果的稳定性;4)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现阶段在土壤修复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环保新材料沸石等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植物和微生物的修复效率,增强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生物修复的知识体系应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方法,使之更加高效、完善;5)发展联合修复方式任何一种修复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单一的修复方式往往很难达到效果,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应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修复技术和手段。对于生物修复来说,超积累植物、功能微生物、物理化学环保新材料的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现有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固定化技术只是将重金属暂时封存,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难以达到彻底修复的目的。因此发展能彻底将重金属从土壤中移除或清除的技术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日益重视,纳米纤维素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纳米纤维素在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产品、催化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能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浓厚兴趣。纳米纤维素与有着近100年发展历史的石油化工产品之间的竞争将是大势所趋。林业行业、建筑业、石化行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将绿色纳米纤维素引入大型消费品市场的关键。纳米纤维素的成本和性能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其两大主要产品为纤维素纳米纤丝(CNF)和纤维素纳米晶体(CNC)。目前,CNF的制备主要是用化学和酶解等方法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预处理,再通过机械解纤法来分离和减小经过预处理的CNF尺寸。CNC则是利用无机酸、有机酸、氧化、酶解、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DES)或超临界水法对纯化纤维素处理得到的。CNF和CNC未来的市场发展将取决于新型高效溶剂体系的开发(如固体有机酸和DES等),可大量应用纳米纤维素、有效降低总体生产成本的相关产品(如纳米纤维素复合钻井液、纳米纤维素-水泥复合材料和纳米纤维素改性塑料等)的研发,以及纤维素纳米材料的相关国际标准、生理毒性和使用规范的制订,从而帮助相关部门研发和利用纤维素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6.
对新伐巴尾松剥皮或不剥皮原木喷以多种化学药剂进行了防腐、防虫试验研究、证明杀虫效果较好的有辛硫磷、倍硫磷和林丹,防腐效果较好的有6781、6782、6783、6784、FCAP、AC3B等;其中6781、6782能使剥皮尾松原木露天存放二年材质完好如新。枫香和拟赤扬剥皮原木喷药后棚内干存效果较好,但露天存放效果较差。锯材(厚板)瞬浸处理后棚内干存一年不霉不腐。  相似文献   

17.
纳米氧化铜木材防腐剂的防腐性能和抗流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青杨为试材,进行室内木材防腐试验和实验室水流失试验,研究纳米氧化铜木材防腐剂效果和抗流失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纳米氧化铜防腐剂处理后,大青杨试样耐腐能力大大提高,失重率明显减少,当药剂浓度为1.6%时已经达到强耐腐等级.该防腐剂的耐褐腐能力与耐白腐能力相比稍差.不同浓度防腐剂处理后,大青杨试样中防腐剂的保持量随防腐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纳米氧化铜防腐剂具有很好的抗流失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慈竹为原料,先经过抽提处理除去抽提物,再经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除去其中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而得到α-纤维素,将得到的α-纤维素通过33%(wt.)硫酸溶液与超声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出慈竹纳米纤维素。通过扫描电镜(SEM)与透射扫描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素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径级范围约10~25 n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慈竹中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已被完全分离,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热重分析(TGA)显示分离出慈竹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后,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但纳米纤维素的热解温度略低于α-纤维素;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各个分离阶段所得产物中,α-纤维素以及纳米纤维素晶体的结晶度得到较大提高,且均呈现出典型的纤维素Ⅰ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以慈竹为原料,先经过抽提处理除去抽提物,再经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除去其中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而得到α-纤维素,将得到的α-纤维素通过33%(wt.)硫酸溶液与超声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出慈竹纳米纤维素.通过扫描电镜(SEM)与透射扫描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素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径级范围约10 ~ 25 n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慈竹中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已被完全分离,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热重分析(TGA)显示分离出慈竹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后,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但纳米纤维素的热解温度略低于α-纤维素;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各个分离阶段所得产物中,α-纤维素以及纳米纤维素晶体的结晶度得到较大提高,且均呈现出典型的纤维素Ⅰ结构.  相似文献   

20.
水杉木材化学成份变异模式及其纸浆林的采伐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杉木材主要化学成份木素、纤维素、多缩戊糖、苯醇抽提物含量株内径向和轴向变异模式的研究,确定了水杉纸浆林的最佳采伐年龄。结果表明:(1)径向上,水杉木材纤维素含量由髓心向外呈递增模式,14后趋于稳定;木素、多缩戊糖和苯醇抽提物含量由髓心向外递减,其中木素、多缩戊糖14年后趋于稳定,多缩戊糖抽提物含量16年后趋于稳定。(2)轴向上,多缩戊糖含量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纤维素和木素的大致变异模式为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苯醇抽提物没有明显模式。(3)水杉纸浆林最佳采伐年龄为14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