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考察新冠肺炎疫情状态下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心理素质的关系,采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问卷、家庭亲密度问卷和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7 37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在3.77~4.09之间;(2)家庭亲密度、心理素质及其分维度和社会适应间两两显著正相关;(3)家庭亲密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社会适应,而且心理素质及其分维度均在家庭亲密度对社会适应影响的过程中起显著中介作用.这启示教育者和监护者,在疫情时期不仅应重视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度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攻击性在家庭亲密度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采用家庭亲密度问卷、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儿童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对2 80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认知重评、社会适应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攻击性与家庭亲密度、认知重评、社会适应之间两两呈显著负相关;(2)攻击性在家庭亲密度与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认知重评调节了攻击性在家庭亲密度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4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间所起的作用,以70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父母情感温暖问卷、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测试,同时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之间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直接路径,也通过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链式中介作用的间接路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客观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班级同伴地位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家庭客观经济地位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父母教育卷入问卷和班级同伴地位他评问卷调查了1 724名在校中学生.结果发现:①中学生的家庭SES、心理素质和班级同伴地位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父母教育卷入与家庭SES和心理素质也呈显著正相关;②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SES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起链式中介作用;③除链式中介作用外,家庭SES还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形成,同时还有部分间接效应是通过影响心理素质来实现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家庭压力模型和家庭投资模型的认识,还拓展了对心理素质在班级同伴地位形成中作用的认识.最后提出对于那些家庭SES较差的中学生,在短期无法提升其物质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强其父母教育卷入水平来弥补和抵消一些不利影响,从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8~12岁儿童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的关系,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同伴提名问卷对785名8~12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3)心理素质在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8.45%和46.28%.研究结果表明,8~12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关系密切,父母教养方式不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还会通过心理素质间接影响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因其与父母分离的不利处境,致使其在适应、发展、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攻击性作为其突出的外化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考察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家长和学生知情自愿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单位对西南地区的3 938名留守儿童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自尊、生活满意度、心理素质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攻击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的自尊、生活满意度、心理素质和攻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攻击性;(4)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生活满意度、心理素质均在自尊对攻击性的影响中起单独中介作用,且生活满意度和心理素质在自尊对攻击性的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启示教育者和监护者,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留守儿童自尊的培养,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其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从而降低其攻击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自杀意念与行为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典型事件一直备受关注,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基于自杀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自尊问卷、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和亲子亲合量表,在家长和孩子知情自愿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单位对中国西南地区17 35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中小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潜在心理过程.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2)自尊在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心理素质对该中介模型的后半段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心理素质越高,自尊对自杀意念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弱,这表明心理素质可以缓冲自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启示教育者和监护者,不仅应高度重视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着力建设良好的家庭生态系统和亲子关系,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素质来降低自杀意念,维护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中职生家庭亲密度对其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及心理韧性和生命意义在该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对3 965名中职生的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生命意义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不仅能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幸福感,还能通过心理韧性和生命意义的单独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同时,心理韧性和生命意义还能在家庭亲密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怀旧类型、自尊与职业中学生攻击性的关系,采用怀旧量表、自尊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3 581名中职生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自尊在不同怀旧类型和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人际怀旧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怀旧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怀旧与攻击性不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人际怀旧、家庭怀旧和个人怀旧与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家庭怀旧的中介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实际情况与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宁市及其他地区的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父母外出情况、生活情况、留守儿童的年级和性别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结论]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值得关注,父母、当前生活家庭及学校应重视对其家庭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家庭投资理论探讨了整体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在中学生家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的关系.研究以1 801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素质问卷对其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同时对其家庭SES和班级同伴地位进行评估和考察.结果表明:(1)家庭SES与班级同伴地位(r=0.10,p0.01)、心理素质(r=0.15,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与班级同伴地位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2)整体心理素质在家庭SES与班级同伴地位之间起显著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3(95%CI:[0.02,0.04]).(3)对心理素质的3个维度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3个维度中只有适应能力在家庭SES影响班级同伴地位的过程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95%CI:[0.03,0.06]),即良好的家庭SES主要是通过对中学生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其容易获得较高的班级同伴地位.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家庭投资理论的研究,同时加深了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作用与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学生已有的学习心理状态会产生影响.基于此,有必要对疫情复课期间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进行大样本调查.采用《英语课堂焦虑量表》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复课期间21 370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呈正态分布趋势,且在性别、家庭居住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学生在英语学习心理(主观英语学业成绩、学习适应性、英语学习效能感、英语学习投入)上的状态会显著影响其英语学习焦虑程度;(3)父母的不同状态同样会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产生影响;(4)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有着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根据调查结果,复课后,可以通过中学生个体、父母和教师3个层面着手降低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外化问题行为问卷、 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对3 64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其期末成绩,研究发现:(1)初中生心理素质可分为3种潜在类别:高心理素质组(30.40%)、中等心理素质组(54.12%)和低心理素质组(15.48%);(2)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潜在类别在年龄、性别和父母婚姻状态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3)不同潜在类别学生在学校适应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心理素质组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最佳,中等心理素质组次之,低心理素质组最差,且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归因方式问卷、情绪调节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抑郁量表对重庆市某区76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1)青少年早期心理素质与认知重评策略、积极归因方式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抑郁与心理素质、认知重评、积极归因方式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2)其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积极归因方式在心理素质和抑郁之间中介作用显著,而青少年早期的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素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农村发展背景下的乡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文章选取693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智力问卷和攻击性行为问卷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各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教养方式、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均有...  相似文献   

16.
采用stumpf职业探索问卷(CES)、家庭互动情景和个性特征量表对2 929名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职业探索水平多集中在中高度,其中环境探索水平低于自我探索水平。(2)大三学生自我探索水平更高,差异显著(P≤0.05);县乡农村生源自我探索水平更高,差异显著(P≤0.05)。(3)父母职业支持和职业冷淡、家庭压力感和正面感对环境探索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父母职业支持、家庭正面感和压力感对自我探索产生显著促进作用。(4)主动性、乐观性、自我灵活性、自控力、活力感对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结论:父母职业支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多元化影响以及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职业探索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和自尊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在心理素质与自尊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五因素正念量表、主观社会地位问卷和自尊量表调查了1 330名在校中学生.结果表明:1)中学生心理素质、正念、主观社会地位和自尊两两之间正相关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理素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正念、主观社会地位以及自尊;2)正念和主观社会地位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尊之间起到显著的连续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4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用Achen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Moss家庭环境量表,对佛山市535名8~12岁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35名儿童中78名至少有一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6%,男女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健全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健全家庭(P<0.05);而不同父母文化水平的儿童之间,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组在矛盾性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上得分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不健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矛盾性大、缺乏亲密度、情感表达不畅、组织娱乐性差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到六年级的881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家庭客观经济地位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并比较了父母教育卷入与父母对学校的态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小学生家庭SES可以分别通过父母教育卷入和父母对学校的态度间接预测其心理素质水平,且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显著大于父母对学校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高家庭SES小学生的父母教育卷入也会更多,从而使其心理素质发展得更好。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和重叠阈理论;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建议,即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来说,不仅是父母对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积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教育上应该对孩子投入更多的互动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以及两者对大学生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验证双重攻击模型的存在,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EIS)修订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之后用IAT测验研究其中35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1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均与外显攻击性显著相关,情绪监控、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外显攻击性21.8%的变化,外显攻击性受其它较多变量的影响.2情绪智力与内隐攻击性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应对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不显著.他人情绪评估可以预测内隐攻击性23.7%的变化.3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属于两个不同的攻击结构,有各自不同的预测变量.研究认为对他人情绪的评估可能与敏感、敌意等因素相互作用,调动个体无意识层面的自我防御机制,引发内隐攻击.自我情绪的监督和控制对攻击性行为表现的重要影响,良好的情绪调节方法与策略对攻击行为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