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森林生长模型,提高森林生长和固碳量的模拟精度,预测东北三省乔木林未来碳汇潜力,探索乔木林碳汇的潜在分布,为准确定位我国东北森林在增汇减排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制定国家“碳中和”行动路径和目标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1999—2018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气候、土壤、林分和地形因子,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区域主要优势树种(组)的生长-消耗模型,运用未来气候情景与未来乔木林面积扩增情景,预测东北三省2015—2060年间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与碳汇潜力。【结果】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2060年可达3 393.15 TgC,比2015年增加1 895.23 TgC, 2015—2060年间年碳汇量为42.12 TgC·a-1,其中天然林是主体。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分别由2015年的139.19、463.58和895.15 TgC增至2060年的328.95、915.83和2 148.37 TgC,乔木林平均生物质碳密度分别由2015年的...  相似文献   

2.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均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造林成本法平均值),评价了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当阳市森林碳储量分别为98.20×104tC和147.42×104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27 tC·hm-2和22.23 t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2009~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量为180.47×104 tCO2(49.22×104 tC),单位面积年碳汇量为2.93 tCO2·hm-2·a-1(0.8tC·hm-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1973—2018年我国桉树人工林资源变化情况、生产力及碳汇能力,揭示桉树人工林连续种植下土壤肥力消耗问题和生产力变化规律,客观评价桉树人工林对保障我国木材供给、保护天然林资源、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并为制定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73—2018年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3 564块桉树样地调查数据以及2003、2016年2期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和气象资料等,分析桉树人工林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并连续跟踪固定样地桉树变化,根据1994—2018年5期25年桉树人工林固定样地蓄积量数据,定量评价我国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碳积累能力、弃种率及其原因,构建桉树人工林弃种率模型和生产力模型。【结果】桉树在我国的适宜栽植范围为年均气温19~21℃、年降水量1 400~1 600 mm、海拔0~300 m的区域。全国桉树人工林年均生产力一般为4.14~8.57 m3·hm-2a-1,以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4省(区)较高,2~3年生桉树人工林接近40 m3·hm  相似文献   

5.
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潜力是缓解全球CO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科学制定“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本研究总结我国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提升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近4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表现为重要的碳汇,碳汇强度时空差异明显:从1980—2000年的0.17 Pg·a-1(1 Pg=1×1015 g)增至2001—2010年的0.20 Pg·a-1,预计2050—2060年将达0.46~0.49 Pg·a-1;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碳源/汇特征也表现不同:森林是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和农田表现出碳汇趋势,但草地和荒漠的碳源/汇特征尚不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汇潜力巨大,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面临3方面问题,即国土生态空间有限、固碳能力亟待提升、政策机制与配套措施不完善。今后...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森林资源预测及其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7,(4):44-49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和复利公式,分别对2012—2027年16年间云南省森林资源面积结构和蓄积量变化进行预测,并应用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和植被含碳率,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6年间云南省森林植被面积和蓄积量将呈现双增长趋势,面积和蓄积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0%和2.94%,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均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由890.40Tg和41.89Mg/hm~2提高到1265.34Tg和55.41Mg/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和2.15%。随着幼、中龄林的发展成熟,以及抚育经营使森林质量提高,云南省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省维西县第三次(2006年)和第四次(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乔木林碳储量;按照储量变化,对维西县2006到2016年10 a期间乔木林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分别估算了维西县乔木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6年和2016年维西县森林碳储量分别为2.174 89×104Gg C(1Gg=109g)和2.323 2×104Gg C,蓄积量分别为4.582 69×107m3和4.851 03×107m3,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6.49 Mg C·hm-2(1Mg=106g)和70.87 Mg 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10 a期间碳密度净增4.38 Mg C·hm...  相似文献   

8.
森林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碳库中,在“双碳”目标中起着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冶市2019年林业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大冶市森林资源的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冶市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114.36×104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23.66 t·hm-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冶南部山区,灌木林碳储量占比最高,其次为马尾松林;马尾松林的平均植被碳密度最高,达到35.64 t·hm-2。该测算结果可为大冶市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 807.07 Gg C(Gg C=109 g C)增加到3 893.49 Gg C,碳汇量为86.42 Gg C,其中天然林碳汇占38.09%,人工林碳汇占61.88%;马关县8种乔木林类型中其他硬阔林碳汇量最大,占总碳汇量的40.84%;2019—2020年间马关县乔木林碳密度由32.69 Mg C/hm2下降至29.58 Mg C/hm2,是乔木林面积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其碳储量增长幅度所致。研究结果表明:马关县乔木林碳汇量最高;未来可通过加强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马关县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评价甘肃省碳储量及碳汇潜力,准确制定增汇减排的森林保护管理措施,估算并分析甘肃省白龙江林区近3年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利用2016和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白龙江林区不同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2016和2019年,白龙江林区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 146.084×104和3 430.523×104t;乔木林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94.47%和94.72%。乔木林为碳汇,灌木林为碳源。2016和2019年,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分别为2 860.031×104和3 121.858×104t,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6.23%和96.07%。2016—2019年,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增加,占比上升,碳储量年均增长率(4.35%)比天然乔木林(2.92%)高出1.43%,固碳速率高于天然乔木林。不同优势树种间碳储量差异大,对碳储量贡献较大的树种有冷杉(Abies fabri)、云杉(Picea asperata)、针阔混、阔叶混、针叶混、...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盈江县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便更好地分析盈江县森林生物量和生长量。基于盈江县2012年和2017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异速生长方程,评估盈江县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盈江县森林生物量储量丰富,达85.55 t/hm2。其中:栎类林最大,为168.3 t/hm2;核桃林最低,为7.10 t/hm2。(2)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差异较大,近熟林最高,其次分别为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3)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长量最大,其次是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结果表明:盈江县森林生物量储量丰富且以阔叶林为主;林龄和年均气温是影响林分生长和生物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有效提升我省竹林碳汇能力,科学指导经营策略,该文分析了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碳储量变化规律。【方法】以2016—2020年期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样地中的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地和随机抽样相结合开展竹林碳储量调查与统计,分析了我省毛竹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毛竹林面积、林分总株数、立竹量3个指标总体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分别从2016年的80.71万hm2、297 888万株和3 413株·hm-2,增长到2020年的82.82万hm2、326 644万株和3 603株·hm-2;(2)乔木层碳储量从2016年的2 455.19万t增长到2020年的2 878.23万t,年均占比超过9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占比从2016年的7.05%下降到2020年的6.33%;(3)毛竹碳储量总体估计精度达到90%,从2016年的2 689.01万t增长到2020年的3 096.78万t,林分碳储量占比达到98%以上。【结论】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m3。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文中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要求和进展;分析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谈判重点议题的变化、美国立场的不确定性等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在新格局下,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将更加凸显,以及我国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点,以期充分发挥我国林草业在助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潜力,并在保障国家外交战略和促进绿色发展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8年黑龙江省森林面积蓄积统计资料,按照18个森林类型的蓄积量,分别估算了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的生物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并分析了森林碳库生物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对黑龙江省森林吸碳吐氧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生物碳储量为8.93亿 t,同时吸收二氧化碳32.93亿 t,释放氧气23.81亿 t;黑龙江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9.29亿 t,同时森林土壤吸收二氧化碳34.06亿 t,释放氧气24.77亿 t。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近成过熟林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的森林经营碳汇,借鉴《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原理和采用相关树种材积或生物量方程,计算分析长汀县松林改造试点项目种植阔叶树后至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碳汇量和项目减排量,对比假设未开展改造的基线碳汇量,并筛选适宜南方水土流失区的固碳树种。结果表明:(1)试点项目碳汇量较基线碳汇量显著提高,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碳汇量分别为3237.04 MgCO_(2)-e与48645.69 MgCO_(2)-e,是同期基线碳汇量的28.69倍与234.34倍。(2)试点项目减排量逐年提高,2030年与2060年的项目减排量分别为537.81 MgCO_(2)-e与2095.60 MgCO_(2)-e,减排量累计值分别为2545.17 MgCO_(2)-e与42896.86 MgCO_(2)-e;2021—2060年项目年均减排量为1072.42 MgCO_(2)-e。(3)实施试点项目将大幅提高森林碳库碳密度,2060年达54.79 Mg C/hm^(2),是同期基线碳密度6.48 Mg C/hm^(2)的8.46倍。(4)南方水土流失区固碳树种应优先选择单位面积碳储量高的树种,如枫香、其他硬阔(江南桤木、千年桐、山乌桕、火力楠、闽粤栲及紫花泡桐等)、木荷和杉木等。  相似文献   

16.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根据全市不同森林类型设置样地900个,运用样地清查法估算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52.16 Tg C。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21.97 Tg C和27.16 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从化区和增城区;总碳储量的组成中,土壤层碳库比例最大(58%),其次为乔木层碳库比例(40%),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细根(≤ 2.0 mm)的生物量比例大多在1%~2%;天然林碳储量与人工林接近,但是碳密度显著大于人工林(p < 0.05);不同林龄从小到大排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天然林以阔叶混和它软阔的碳储量最高,阔叶混和黎蒴的碳密度最高。人工林不同林型从大到小排序为:南洋楹 > 黎蒴 > 木荷 > 木麻黄 > 它软阔 > 阔叶混 > 湿地松。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78.03 t C 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79.61 t C hm-2和98.42 t C hm-2。本研究全面计量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这对评估该地区森林固碳潜力和指导碳汇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森林蓄积量从2005年的1.72亿m~3提高到2019年的3.61亿m~3,全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2.8亿t;2006-201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更新41.2万hm2,共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约181.47万hm2;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碳汇基金,募集社会资金大力实施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共营造碳汇林9786.67hm2。同时,分析了当前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宜造林地严重不足、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松材线虫病形势严峻、对林业碳汇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应切实提高森林增汇能力、努力减少森林碳排放量、加强林业碳汇建设与交易、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和强化组织领导和科普宣传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火力楠是原生于我国南部、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优良乔木树种。试验以生长10年的火力楠人工林为材料采集乔木各器官及乔灌草凋各层样本,采用相对生长法以胸径为变量与树木各器官结合,建立标准木主干、枝条、叶和根四种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通过换算干重比的方法估算生物量并加以比较;乘以对应的含碳系数换算成碳储量,再加和估算林分总碳储量。火力楠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为21.60 t·hm-2;总森林生物量为25.96t·hm-2;林分总碳储量为12.60 t·hm-2。试验地火力楠人工林的郁闭度较大,林下植被较少,乔木层碳储量占比很高,反映出火力楠是较好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森林碳汇指森林等吸收并储存CO:的多少,或者吸收并储存CO2的能力。森林碳汇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有关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主要有蓄积量法、生物量法和基于蓄积量法、生物量法的生物清单法。对于生物量一碳储量转换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株洲市渌口区森林的固碳能力与分布特征,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了研究区11个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渌口区的森林碳储总量为1 119 132.36 t,蓄积量和林分面积是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渌口区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为19.72 t/hm2,各优势树种(组)的碳密度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表现为幼龄林的碳密度最低,过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渌口区碳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及南部小范围地区,因为该区域竹林的分布面积大且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