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藜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藜麦种质资源分类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6份藜麦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计算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藜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参试材料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主花序成熟期颜色和茎粗(多样性指数均为2.08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花序长度(变异系数为41.17%)。主成分分析将28个表型性状简化为9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77.998%,其中贡献率较大的有株型、株高、茎粗、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基形状、主花序类型、花序紧密度、籽粒颜色、籽粒直径、籽粒表皮皂苷度、单株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14个性状,是造成藜麦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结果将46份藜麦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其中类群Ⅰ产量性状最佳;将28个表型指标聚为4类。【结论】46份藜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筛选出一批大籽粒、高粒重、极早熟、矮秆、高蛋白等优异资源,可以在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有效利用藜麦种质资源,筛选适合云南东川地区种植的优良藜麦新品种以推动云南藜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方法】以11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11份藜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09%~86.75%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枝穗长,最小的是产量,平均变异系数为27.13%,体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3,P0.01),产量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8.20%,并逐一分析了每个主成分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在D~2=2.38时将供试材料聚为8个类群,综合分析了不同类群农艺性状的特性,为后期藜麦特异品种筛选和配置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研究的11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共筛选出22份高秆、矮秆、粗茎、多穗、大籽粒和高产等特性的特异种质,为今后云南东川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及育种提供藜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甘肃武威市凉州东南部祁连山区种植的品种或育种材料,本试验以14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并对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主成分进行分析,继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藜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藜麦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程度高低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有效分枝数、穗长、主茎粗、粒径、株高、生育期、千粒重。主成分分析提取到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358%,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株高、主茎粗、穗长、生育期等指标,大部分与株型有关;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粒径、单株产量和产量,大部分与籽粒及产量有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类间距离为5时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Ⅰ类可作为特异种质保存;Ⅱ类在实际生产中可作为依靠群体增产的藜麦种植;Ⅲ类特征为生育期较长,株高、主茎粗、有效分枝数、穗长以及单株有效穗数的值均较大,可作为高产品种(系)进一步筛选利用或作为高海拔藜麦杂交育种的优质亲本。  相似文献   

4.
38份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藜麦种质资源在甘肃省陇中旱作区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藜麦新品种,以38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产量与各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全生育期与其余农艺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等5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6.657%,同时在类间距离为17.5处,将所有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方法】分析232份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株高、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综合评价。【结果】新疆232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9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介于1.68~2.10,变异类型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3%~43.6%,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顺序为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主穗粒重>主穗长>主穗粒数>最多粒数>株高>小穗数>千粒重;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分蘖数(0.838)>主穗粒重(0.564)>主穗粒数(0.559)>最多粒数(0.301)>千粒重(0.269)>主穗长(0.224)>株高(-0.196)>小穗数(-0.102),有效分蘖数、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在欧式距离为16的位置将232个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分析各类群的9个农艺性状特征发现,类群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较大,且遗传多样性丰富。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藜麦在四川省阿坝州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为该地区藜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引进的9份藜麦品种/系试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调查分析全生育期、株高、主穗长、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产量、病虫害及籽粒蛋白质、脂肪、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结果】参试藜麦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各材料间的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参试藜麦早熟品种全生育期约125 d,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9 d;株高(149.6±12.2) cm,穗长(52.5±6.8) cm,千粒质量(3.11±0.46) g,单株产量(62.5±33.2) g,产量(1 172.9±785.6)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15.6±1.3)%,脂肪含量(6.4±0.5)%,抗性淀粉含量(0.15±0.02)%,总淀粉含量(55.9±1.9)%。病虫害有潜叶蝇、斜纹夜蛾和叶斑病,发生轻微。试种材料中NX-1和CX-2综合表现最好,可进一步推广种植。【结论】藜麦可在马尔康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种植,但要注意选择品种、播期和病虫害观测,进一步引进和筛选适宜品种并形成配套栽培措施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冬性小黑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冬性小黑麦种质,为冬性小黑麦育种、亲本选配及重要性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13份冬性小黑麦8个表型性状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参试冬性小黑麦种质8个表型性状在连续2年的频次分布规律,分析各性状利用相关性及性状间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冬性小黑麦种质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聚类分析明确参试材料的分类。【结果】 8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02%,单株籽粒产量、千粒重、每穗粒数、单株穗数、穗长、株高的变异系数超过10%,其中单株籽粒产量最大为18.01%,粒宽最小为5.09%;各性状遗传力均在85%以上;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3~2.24,单株籽粒产量遗传多样性最高,粒长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各性状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关联,单株籽粒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粒长、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0.43%,第一主成分是籽粒产量主成分与单株籽粒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有关,第二主成分是籽粒形态主成分与粒长和粒宽有关,第三主成分是株高主成分与株高和穗长有关;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第一类包含12份材料,属于高秆型材料,第二类包含40份材料,属于多穗型材料,第三类包含30份材料,属于高产型材料,第四类包含31材料,属于大粒型材料。【结论】 冬性小黑麦综合性评价筛选出表现优良籽粒高产型小黑麦11份。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较好,可有效补充小黑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农艺性状较好的小豆种质材料,为小豆遗传育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方法】以24份小豆种质为材料,记录并测定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等9个农艺性状,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所得农艺性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9个农艺性状中,株高变异系数最大(23.38%),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1.56%)。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长、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降维将9个农艺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43%,4个主成分是生长因子(47.76%)、产量因子(20.11%)、荚长因子(11.48%)、生育期因子(10.08%);苏小豆1706、THM2011-28、保红201219-1、渝红豆4号、0921反-1-4-2-3-1在综合主成分得分居前5位。【结论】苏小豆1706、THM2011-28、保红201219-1、渝红豆4号、0921反-1-4-2-3-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可将其作为推广示范品种,同时可作为乌蒙山区小豆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红色玛咖、黄色玛咖两个品种类型农艺性状差异性对比,选择出农艺性状好,采收的籽粒品质高的玛咖,为新疆玛咖品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试验。【结果】黄色玛咖各个生育期比红色玛咖提前5~7 d,红色玛咖在基部叶片数、最大叶片长、株高、主薹高、薹数5项试验项上优于黄色玛咖,红色玛咖的冠径小于黄色玛咖约1 cm。红色玛咖的单株籽粒数大于黄色玛咖,单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均小于黄色品种。【结论】通过比较红色玛咖地上部分的各农艺性状都优于黄色玛咖。黄色玛咖生育期短。在所采收的玛咖种子籽粒性状方面,黄色玛咖种子的千粒重大于红色玛咖;单株籽粒数、单株籽粒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挖掘和利用优异的荞麦种质资源,促进广西荞麦产业发展,对收集的广西荞麦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方法】以普查收集的 58 份广西荞麦地方种质资源为试材,对其生育期、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结籽数、单株粒重、产量等 9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结籽数、单株粒重、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0.57 d、70.29 cm、3.75 mm、2.63 个、8.68 节、22.97 g、97.02 粒、2.22 g 和 918.7 kg/hm2,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 27.93%,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 5.42%;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分枝数与茎粗、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呈极显著相关,而与生育期、株高、茎粗、千粒重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结论】通过鉴定评价,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是影响荞麦产量的主要性状,高产型荞麦品种的形态特征为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分枝多、单株结籽数多、粒重适中;筛选出巴头荞麦、建立春荞、黄坪荞麦、朔晚荞麦、古砦三角麦和瓦渣地荞麦等 6 份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播期和行距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燕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播期、 3个行距水平开展试验。结果表明,5月15日播种,行距30 cm水平,藜麦平均株高为128.3 cm,主穗宽18.1 cm,千粒重3.06 g,籽粒亩产量最高,为224.3 kg。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冀北冷凉区种植燕藜1号建议在5月中旬播种,亩密度0.8万~1.0万株,以实现藜麦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供试材料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育种实践,以105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11个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沉淀值、容重、延展性、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进行变异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23.1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8.81%);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28.24%),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2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株高与稳定时间(-0.346)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形成时间(0.393)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沉淀值(0.299)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硬度指数(-0.278)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7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小,仅个别类群之间在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沉淀值、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性状中的少数性状上表现显著性差异。从第Ⅴ类群中筛选出在4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山农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有效拓宽油菜遗传背景,探明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西藏芥菜型油菜品种与西藏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进行种间有性杂交,研究获得的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生育期、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1) 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生育期102~125 d之间,平均119 d,生育期整体低于对照品种,呈现早熟的特点。(2)产量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千粒重大是参试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较对照品种较明显的特点,千粒重分布于2.74~5.42 g, 36个品系的千粒重大于对照品种,其中XZ6、XZ21、XZ42 3个品系的千粒重大于5 g;参试5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单株粒重分布于12.21~55.29 g, 12个品系的单株粒重大于对照,其中XZ46、XZ47、XZ49 3个品系的单株粒重大于50 g,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品质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参试油菜品系含油量34.63%~51.50%,平均44.79%,其中有8个品系含油量超出了50%;油酸含量23.44%~69.52%,平均51.54%,13个品系超出对照,其中品系XZ11不仅表现含油量高,而且油酸含量也在65%以上,如果将其后代对油酸进行定向选育,有可能培育出油酸含量更高的品系。【结论】54个品系中发现了生育期短、千粒重大且产量性状优于甘蓝型亲本、含油量高于甘蓝型亲本、油酸含量高于65%、达到双低品质标准强于甘蓝型亲本。这些品系将为今后甘蓝型油菜育种提供优良的亲本资源。  相似文献   

14.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荞Fagopyrm tataricum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苦荞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高产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推荐材料。【方法】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399个家系为材料,对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顶三花枝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挖掘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子,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值将RIL群体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群组间方差分析筛选优良单株。【结果】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1%~42.4%。除了主茎分枝数外,其他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株高、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千粒质量是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直接作用和总体效应最大。在欧式距离为22.0处,RIL群体可划分为10类,C5类群籽粒产量最高,C1类群在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籽粒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结论】单株粒数可作为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C1和C5类群的株系可作为高产苦荞育种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栝楼的品质性状,通过对其综合评价,筛选出栝楼优良品系。【方法】测定栝楼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应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打分排名。【结果】各指标种质间的变异系数均较大;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栝楼优良选择的6个重要成分:果实形态、种子、果皮、果实产量、瓜蒌瓤、游离氨基酸含量品质,这6个主成分代表20个品质性状的86.507%信息;通过综合得分排名筛选出4个优良品系:牛心瓜蒌、青瓜、6号苗和PYGL19。【结论】通过对性状因子的分析,用主成分作为栝楼优良品系选择标准,较用单一性状加权打分更为简便;同时避免了性状间相互作用造成的重复选择,较人为加权打分更加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了解藜麦的辐照效应,初步探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藜麦的适宜剂量。【方法】用~(60)Co-γ射线对4份藜麦材料(NX-1,CX-2,SHX-8和SHX9)的干种子进行了7个剂量梯度的辐照处理,对辐照当代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成活率、株高、穗长、茎粗、千粒重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NX-1的M2代群体进行了选育和考种。【结果】不同藜麦材料间和不同剂量间的辐照效应均存在差异,参试藜麦的半致死剂量为84.2~152.4 Gy,平均116.2 Gy,致死剂量均低于320 Gy;随辐照剂量增大,发芽率、苗高、株高、穗长显著降低;千粒重、茎粗变化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辐照M1代中,剂量、苗高、发芽率、成活率、穗长、籽粒粗蛋白含量等性状间大多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千粒重、茎粗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M2代中选单株主要来自80 Gy和160 Gy的后代,平均单株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比NX-1原始种质有一定提高。【结论】~(60)Co-γ射线用于藜麦诱变育种的适宜剂量可能是平均半致死剂量(116.2 Gy)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在实践中,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平均半致死或更低的剂量进行辐照处理。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藜麦的辐照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育适宜河北省坝上地区(河北省北部高原地区)种植的优质藜麦品种,创制藜麦优良种质资源,更好地推动河北省藜麦产业的发展。【方法】选用南美藜麦资源ZK08为亲本,通过30Gy钴60辐射进行诱变,筛选适宜河北坝上地区生态条件种植的高产、抗逆优质藜麦新品种,通过群体分离,经历4代目标性状的选育。【结果】成功选育出藜麦新品种燕藜1号,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为175.5~176.5 kg/667m2,较对照(蒙藜1号、冀藜3号)增产16.69%~21.73%;生育期115 d左右,株高约167cm;单株穗重约112g,单株粒重约76g,千粒重3.2g;紧穗型,穗长约62cm;抗倒伏、抗旱能力强。【结论】燕藜1号2021年通过河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冀认藜麦2021-001),成为河北省种子站认定的第1个藜麦品种,适宜河北省坝上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小麦品种籽粒铁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研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6省区240个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于1997~1998年度种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场试验田,收获后分析籽粒中包括铁、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和钙、镁、钾、磷、硫等常量元素在内的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品种间各微量和常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微量元素中,铁平均含量最高,为41.9 mg•kg-1;铜含量最低,为5.54 mg•kg-1。常量元素中,钾平均含量最高,达4 747 mg•kg-1;钙含量最低,为465 mg•kg-1。除镁和硫元素外,其它各元素含量变幅均较大。不同地区来源品种籽粒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北京和山东品种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河北和山东品种钙、镁、磷等常量元素含量较高,河南品种大部分微量和常量元素含量都较低。籽粒中铁和锌(r = 0.630)、镁与磷(r = 0.571)、镁与硫(r = 0.521)、锌与磷(r = 0.502)、磷与硫(r = 0.537)等元素含量间相关系数均较高,达0.001显著水平,表明可以同时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锌和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结论】铁和锌等元素含量高的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亲源关系,说明在育种中通过选择或选用矿物质元素含量高的亲本可以提高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并指出现阶段应进一步从中国现有小麦品种特别是各地主栽品种中筛选矿物质元素特别是铁和锌含量高的基因型,以经济有效地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大豆的多数农艺性状均为重要的数量性状。对大豆的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方法】以美国半矮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高蛋白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0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实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对亲本间表现多态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农艺性状包括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脂总量等);产量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和其它农艺性状(株高、生育期、分枝数、主茎节数、平均叶长、平均叶宽等)。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共检出68个QTLs。每个性状的QTLs检出个数从平均叶宽的3个到百粒重、株高等的8个,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出5.8个。与国内外对应农艺性状QTL检测结果相比,多个性状的QTL位点均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可以进一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结论】获得了大豆12个重要农艺性状的68个主效QT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小豆新品系,为广西发展小豆生产提供优良品种。【方法】以小豆大粒品种京农6号为对照(CK),对13个小豆新品系进行两年引种试验,综合评价各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抗性等。【结果】13个参试品系均表现早中熟,生育天数78.0~83.5 d;株高28.58~46.98 cm,主茎节数11.5~14.1节,主茎分枝1.0~2.0个,单株荚数20.5~31.2个,荚长7.3~9.8 cm,单荚粒数6.1~7.7粒,百粒重12.96~18.19 g。各参试品系两年干籽粒平均产量为1348.60~1992.79 kg/ha,有6个品系干籽粒产量高于CK,其中冀红0007-5、冀红0004-10和品红05203比CK增产10.00%以上;有7个品系干籽粒平均产量低于CK,其中保200424、唐红2009-73、苏小豆12-1、龙28-324和唐红0809-1较CK减产超过10.00%。所有品系均为直立株型,不裂荚;豆粒除保红200624为黄色外,其余均为红色;粒形除龙27-096为长圆柱形外,其余均为短圆柱形;两年试验中各品系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抗倒伏性及抗花叶病毒病性。【结论】小豆新品系冀红0007-5、冀红0004-10、冀红0001-15和同红2号产量较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且抗性较好,适合在广西南宁及周边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