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凤丹’牡丹种苗的最适移栽时期,为其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凤丹’牡丹实生种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移栽时期,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移栽后根系活力、叶片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移栽时期的成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移栽期可能通过移栽时气温、土壤温度和移栽后土壤积温等环境因素影响‘凤丹’牡丹新根和植株的发育,适时移栽显著促进牡丹苗体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移栽时期,‘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期间的新根总数、木质化新根数、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枝条粗度、根生物量、枝条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均有一定差异,而枝条长度和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9月29日与11月28日移栽相比,单株木质化新根质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了90.26%和51.22%,根系活力和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提高了93.53%和60.98%,单株生物量增加了46.00%。经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9月29日移栽的‘凤丹’牡丹成苗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依据植株生物量、壮苗指数与移栽期气象环境要素的依赖关系,明确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15~20℃气侯条件,是‘凤丹’牡丹的最适移栽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核桃和‘凤丹’牡丹都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核桃幼树栽植后3~4年才能挂果有收益;‘凤丹’牡丹是小型灌木,且生长周期较短,单独栽培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可以通过核桃林下套种‘凤丹’牡丹的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此增加短期产出,本试验为了探究核桃林下间种‘凤丹’的最适栽植密度,进而开展此试验。【方法】以核桃林下2年生‘凤丹’牡丹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在35种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每种植密度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区组),不同栽植密度对牡丹生长量、牡丹结籽量及丹皮产量、牡丹籽千粒质量和丹皮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异。【结果】:1)随着株行距的增大,‘凤丹’牡丹实生苗植株的生长高度、分枝数量、新梢粗度、根条数量、根条长度、根粗和丹皮酚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结籽量和丹皮单位产量变化趋势相反,当株行距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其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则又相对减缓;2)在株距大于30 cm,行距不低于40 cm时,即栽植密度为52 500株/hm2左右,牡丹的生长量可以达到较高水平;3)栽植密度达到33 345株/hm2,牡丹结籽...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凤丹’牡丹不同发育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分配规律,探讨源-库关系,可为解析其产量构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油用牡丹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凤丹’牡丹年周期中,4、6、8龄(4年生、6年生、8年生)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中C、N、P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1)各器官中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且C含量随株龄增大而增高;根和茎中N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相似,都随株龄增大而上升,不同株龄植株的叶片的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花期最高; P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在各器官及不同株龄之间存在差异。2)年周期中各器官的C∶N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株龄效应明显; C∶P在各器官中变化趋势不一,根和茎的C∶P表现为6年生 8年生 4年生,不同株龄叶片的C∶P仅在花期不同(4年生6年生8年生),繁殖器官的C∶P表现为4年生6年生8年生;年周期中,‘凤丹’N∶P逐渐下降,各器官的N∶P均表现为6年生4年生8年生,N∶P变化范围为2. 71~7. 62。3)在休眠期和落叶期,各元素基本上都平均分配到根和茎中,在花期和果熟期,C元素均匀分配到各器官,而N、P元素则较多分配到叶和繁殖器官,株龄对各元素分配动态的影响不一致。4)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以可溶性糖含量表征的源、库强度及源/库比的分析结果显示,初始(休眠期)源结构为根和茎,之后(花果期)的源结构是叶片,库结构则包括花或果实、以及根和茎; 6年生植株的源强度最大,8年生植株则库强度最大,花期源/库比最高的是6年生植株,果熟期则是4年生植株。【结论】‘凤丹’牡丹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源-库结构关系随生长发育阶段而动态变化,且明显受株龄的影响; N元素是‘凤丹’牡丹生长的限制因子,适当增施N肥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间伐对乔化‘红富士’苹果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以甘肃中部地区盛果期富士苹果树体为试材,通过对隔株间伐及CK的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及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同一冠层中,间伐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基础荧光产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_A的能量(TRo/RC)等参数显著提高;间伐的树冠中上部、下部外围和下部内堂叶片的Pn显著高于CK,分别较CK提高了9.80%、25.2%和28.0%。可见,间伐处理的不同冠层叶片光合性能均显著优于CK。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祥丰牡丹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进行分析,为引种推广该新品种提供参考,以促进祥丰牡丹与油用牡丹企业健康发展,保障油用牡丹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借鉴油茶、土地整理等领域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油用牡丹品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收益、田间管理费用、投资回收年限和种植农户人均收入增加率5个评价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Yaahp11.1软件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凤丹牡丹为对照,对祥丰牡丹和凤丹牡丹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祥丰牡丹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好",凤丹牡丹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一般"。单位面积产量上,祥丰牡丹比凤丹牡丹产量提高近750 kg·hm-2,提升126.84%;单位面积收益上,祥丰牡丹因产量提升,平均收益提高约22 500元·hm-2;田间管理费用上,祥丰牡丹的表现略低于凤丹牡丹;投资回收年限上,祥丰牡丹可在种植后第3年实现收支平衡,早于凤丹牡丹1年。祥丰牡丹新品种在经济效益方面优于凤丹牡丹。【结论】相较于凤丹牡丹,祥丰牡丹新品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种植农户收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未来发展趋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会形成较高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祥丰牡丹新品种具备被农户和企业大范围推广引种的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陇东地区16年生乔化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间伐方式对树体叶片净光合效率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株间伐和隔行间伐均能显著提高红富士苹果叶片光合能力,改善冠层光照体系,提高单株产量和果实品质。隔株间伐和隔行间伐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比CK提高了34.7%和28.5%;冠层30%有效相对光强比例分别比CK提高了35.2%和32.7%;单株产量分别高出了96.6%和89.1%;果面着色指数分别高出了37.6%和34.8%,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均比CK高出了10%以上;且试验处理仅1年后,产量与CK基本持平。确定出甘肃陇东地区行株距为4m×3m的乔化成龄红富士苹果园,当树冠交接率达到150%时,可通过合理科学的间伐措施进行密闭果园结构调整。并且隔株间伐效果略优于隔行间伐。  相似文献   

7.
以50个‘凤丹’单株为材料,对其生长及结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间‘凤丹’生长、结实性状间变异丰富,选择潜力大,分枝数、单株产量及荚果数为变异程度较高的指标;单株产量与荚果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76~(**)),荚果数可作为‘凤丹’产量的预测指标;以平均单株产量()加2倍标准差(2s)作为高产‘凤丹’的选择标准,入选率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油用牡丹‘凤丹’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改善结实性状。【方法】以‘凤丹’2年生实生苗为材料,设置3种栽植密度(0.4 m×0.6 m、0.4 m×0.5 m、0.3 m×0.6 m),栽植4 a后,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对‘凤丹’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对‘凤丹’籽主要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实性状指标包括单果果角数、单果种籽鲜质量、鲜出籽率、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结果】‘凤丹’产量、单果种籽鲜质量、鲜出籽率、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等指标均随着栽植密度增加而减小。0.4 m×0.6 m栽植密度条件下,单果鲜质量为29.85 g,单果种籽鲜质量为58.330 g,单果种籽数为68.33,与0.4 m×0.5 m和0.3 m×0.6 m栽植密度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4 m×0.6 m栽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达到2 465.25 kg/hm~2,极显著高于0.3 m×0.6 m栽植密度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凤丹’单位面积产量与单果果角数、鲜出籽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凤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48%,其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00%、19.84%、22.64%,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凤丹’籽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结论】‘凤丹’适宜的栽植株行距为0.4 m×0.6 m。‘凤丹’籽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及丰富的氨基酸,可作为营养保健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油用‘凤丹’籽粒适宜的储藏条件以及各储藏条件下籽粒的保质期,为油用‘凤丹’籽粒的采后储藏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年采收的‘凤丹’籽粒为材料,分别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共4种储藏方法对籽粒进行为期1 a的储藏。储藏期间每隔30 d测定籽粒的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脂肪酶LPS和脂肪氧合酶LOX)、籽粒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油脂品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结果】在整个储藏期间,‘凤丹’籽粒的POD活性、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碘值、亚麻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所提取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油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凤丹’籽粒的LPS、LO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室温散装储藏对比,室温真空包装储藏、4℃散装储藏和-20℃散装储藏均能有效抑制‘凤丹’籽粒和所提取籽油的劣变。综合各项指标可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条件下储藏‘凤丹’籽粒分别不宜超过60、150、120、300 d。【结论】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氧含量对‘凤丹’籽粒的保质期有较大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油用‘凤丹’籽粒的储藏环境应低温、少氧,且宜在半年内提取籽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微波辐射对打破‘凤丹’种子休眠的作用,为促进‘凤丹’种子萌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油用牡丹主栽品种‘凤丹’的种子进行微波辐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已铺有湿热灭菌双层滤纸的发芽盒内进行生根试验,统计初萌期、生根率、平均根长等指标;再选取胚根长度≥3 cm的种子,将其浸泡于200 mg/L的赤霉素2 h后播于穴盘内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发芽率、发芽势、苗高等指标。【结果】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中火处理10和20 s均可缩短‘凤丹’的生根时间,中火处理10 s所需生根时间最短,为27 d,且各处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低火处理10和20 s均可提高‘凤丹’种子的生根率与根长,生根率分别为95.83%与94.63%,根长分别为8.44和7.20 cm,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分别为83.25%和87.25%,其发芽势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 0.05);其余微波处理组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微波辐射时间与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微波处理对‘凤丹’幼苗苗高无明显影响,其苗高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适当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可打破‘凤丹’种子的休眠,能促进‘凤丹’种子的萌发;而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对‘凤丹’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桉树大径材培育是实现当前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林木胸径生长,间伐是调整林分密度最为常用的手段。本试验以6 a生不同种植密度桉树优良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进行不同强度的一次性间伐后,12 a生林分生长、径级分布、大径材生长及木材收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试验林,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差异显著。其中,以1 100株·hm-2种植密度+30%~50%间伐强度处理,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以1 100~1 650株·hm-2种植密度未间伐时林分蓄积量最大;径级分布受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影响显著,大径级(≥28 cm)林木数量占比以低种植密度(1 100株·hm-2)+30%~50%强度间伐时较大,为82%~92%;间伐后林分保留株数与大径材蓄积量无关(R2=0.31),与林分中大径材蓄积量占比、大径材单株出材量、大径材出材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R2=0.77~0.85);不同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土壤水分对‘凤丹'牡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以2 a、3 a、4 a生的‘凤丹'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包括干旱胁迫30%,50%)、涝害胁迫(90%,饱和水),以70%为对照条件下3种不同株龄‘凤丹'牡丹株高、地径、叶面积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以及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增加,3种不同株龄‘凤丹'牡丹在50%水分处理下的株高、地径以及叶面积的增长量均与CK(70%土壤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其余水分胁迫处理则均表现为对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导率则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胁迫至第56天时,30%水分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加幅度以及SOD活性的降低幅度,4 a生‘凤丹'牡丹最大,3 a生‘凤丹'牡丹最小。在90%和饱和水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的增加幅度以及SOD活性的降低幅度,2 a生‘凤丹'牡丹最大,4 a生‘凤丹'牡丹最小。且3种株龄‘凤丹'牡丹均在50%和CK条件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电导率以及SOD活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总之,3种株龄‘凤丹'牡丹最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70%,且3种株龄‘凤丹'牡丹耐旱性较强,但均不耐水涝,其耐涝性强弱依次为4 a生、3 a生、2 a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适宜的‘华宁大砂壳核桃’高产树形,从而为该品种核桃高产树形的培养和整形修剪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10年生‘华宁大砂壳核桃’树为研究对象,利用HemiView数字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其冠层特性参数,对比研究了该品种主干分层形、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3种树形的树体结构、冠层特性参数和单株产量的差异性,还分析了其冠层特性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主干分层形的总透光比为0.207,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树形(P<0.05);主干分层形的叶面积指数为1.574,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树形的(P<0.05);3种树形的综合光立地系数、直射光立地系数和散射光立地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开心形>自然圆头形>主干分层形,且开心形树形的直射光立地系数和散射光立地系数与其他两种树形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干分层形树冠层截获的总辐射能相比于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的分别增加了9.9%和9.2%,其直射辐射能分别增加了10.2%和9.7%;单株平均产量,主干分层形的为110.90 k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树形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冠层总透光比、散射光立地系数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冠层截获的总辐射能和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冠层截获的直接辐射能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从单株产量来看,该地区大砂壳核桃的3种整形修剪树形中,主干分层形要高于自然圆头形和开心形树形。  相似文献   

15.
选取海拔范围为1 917-2 438m的5个试验点(西山区海口林场、富明罗免基地、五华区西翥核桃示范基地、忠平忠义核桃合作示范基地和禄劝漩涡塘林场),以3年生的‘凤丹’牡丹苗木为材料,通过调查研究这5个试验点‘凤丹’牡丹的花期生长情况,初步研究昆明地区第1年栽种‘凤丹’牡丹开花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昆明5个试验点种植‘凤丹’牡丹,花部结构正常;不同试验点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与原产地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相比较早,单朵花花期、群体花期的持续时间分别较原产地的长;各试验点之间进入花期的时间出现先后性差异,各试验点盛花期主要集中于3月上旬至4月中旬,盛花期开花率均可达到50%左右。此外,未开花植株当年生茎干较矮,茎干周围轮生状的侧枝生长相对较旺盛,而开花植株当年生的茎干主枝生长旺盛,几乎无侧枝生长,且运用统计学对植株生长量与其开花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牡丹植株的开花情况均与新枝直径、新枝茎高、枝干茎粗差、枝干茎高差指标差异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凤丹’牡丹在昆明地区栽种第1年开花正常,群体花期、单花期均具有地域性特点,从植株开花生物学角度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开展油用牡丹在十堰的引种试验,旨在探索核桃林下种植模式和技术,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直播和实生苗多点移植对比方法,观察‘凤丹’牡丹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引种地段能露地越冬,株龄3 a开花结实,株龄4 a以后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超过地下根系部分。在十堰低山地段的山地黄棕壤、黄棕壤等主要土壤类型,可以适量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欧李杂交F1代植株营养器官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欧李杂交后代植株的遗传多样性,为培育欧李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欧李‘农大4号’בDS-1’和‘农大7号’בDS-1’这2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后代植株为试材,对其株高、茎粗和叶片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农大4号’בDS-1’和‘农大7号’בDS-1’正、反交后代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在其F_1代中多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状,表明此2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后代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可能均属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个杂交组合正、反交后代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叶面积都低于亲中值,各性状遗传传递力都高于70%,优势率均低于20%,且其茎粗和叶面积的变异系数都高于20%,表现出高度变异特性。‘DS-1’ב农大4号’和‘农大7号’בDS-1’这2个杂交组合后代植株茎粗的超高亲率分别为43.40%和33.33%,均高于另外两个杂交组合,表明在这2个杂交组合中选育茎粗较粗的植株的概率较大。‘农大4号’בDS-1’和‘DS-1’ב农大7号’杂交组合后代植株的株高和茎粗、叶长、叶宽、叶面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DS-1’ב农大4号’和‘农大7号’בDS-1’杂交组合后代植株的茎粗和叶长、叶宽、叶面积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当以‘农大4号’为母本、以‘DS-1’为父本时,选育出叶片长势较好的植株的可能性较大;当以‘农大7号’为母本、以‘DS-1’为父本时,从其F_1代植株中更容易选育出株高较高、长势较壮的植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给南方地区油用牡丹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以四川湿润气候区的油用牡丹‘凤丹’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基肥的施用对牡丹结实情况和籽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共设置了油枯(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复合肥(0.1 kg/株)6个基肥处理,观测不同基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结籽性,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采用气相质谱法(CG-MS)对油用牡丹籽单体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单株施牛粪0.1 kg+复合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的单籽质量(0.470±0.029) g,籽长(10.452±0.266) mm,籽宽(8.660±0.056) mm,均好于其他施肥处理。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在不同基肥处理下差异不明显,但单体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GC-MS分析,在油用牡丹籽油中检测出13种单体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榆树酸和木蜡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烯酸、油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40.27%),其次为亚油酸和油酸,分别为29.02%、22.03%。【结论】单株施牛粪0.5 kg+复合肥处理对促进油用牡丹籽亚麻酸含量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该处理下亚麻酸含量可达(45.97±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化对‘赤霞珠’葡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情况,为了解黄化对酿酒葡萄的伤害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出现黄化现象的‘赤霞珠’葡萄植株为材料,分析Ⅰ、Ⅱ、Ⅲ、Ⅳ级黄化等级葡萄叶片的光合色素、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赤霞珠’葡萄因受土壤高pH值、低养分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叶片黄化现象;与正常植株(CK)相比,黄化等级分别为Ⅰ、Ⅱ、Ⅲ、Ⅳ级的葡萄叶片中的叶绿素总量分别降低了63.91%、70.43%、73.91%、76.52%,而黄化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在色素组成中的比例有所增高;叶片黄化迫使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均显著降低,Ⅳ级黄化叶片的P_n较对照显著下降85.08%;黄化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曲线出现明显K点(300μs),ΔV_t和ΔW_t曲线上在100 ms处均出现了明显的凹峰;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结构性能指标(PI_(ABS))、原初光化学产额(ψ_o)、用于电子传递量子比率(φ_(Eo))等参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最小荧光强度(F_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等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其PSⅡ潜在的光化学效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量子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光合色素的减少,致使葡萄植株叶片黄化,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受到光抑制与光氧化,致使植株的代谢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不同配置方式杨树超短轮伐人工林光合特性及生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杨树超短轮伐经营中不同配置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优化株行距配置方式,以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干物质量,为造纸、纤维板生产等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为高密度超短轮伐杨树生产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3种配置处理(行距×株距:处理1:120 cm×30 cm,处理2:40 cm×90 cm,处理3:60 cm×60 cm)条件下,对超短轮伐‘渤丰3号’杨林分微环境变化、光合特性、生长性状等差异进行研究。【结果】1)处理1的苗高和侧枝数量显著高于处理2,而单株叶面积、侧枝长度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2;3种处理的‘渤丰3号’杨单位面积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都超过3.00×104kg·hm-2,其中处理1的干物质量产量最高,达4.23×104kg·hm-2,较处理2和处理3分别显著高出24.41%和17.50%。2)林分内微环境受不同配置处理方式的影响,适当提高行距、减少株距,可提高林分内空气CO2浓度和冠层内空气温度(处理1处理3处理2),降低冠层内空气湿度(处理1处理3处理2)。3)不同配置处理的林分内微环境变化引起‘渤丰3号’杨的光合特性差异,3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处理1的Pn日累积,量为165.66μmol·m-2d-1,显著高于处理2 7.03%。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配置处理的渤丰3号杨群体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与株高、单株叶面积、PTL、单株光合日累积量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P0.01)相关,苗高生长与胸径生长显著相关。【结论】合理调整高密度栽植的超短轮伐林株行距配置,能够改善林分内微环境,提高‘渤丰3号’杨的光合潜力,从而影响其生长,最终影响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积累。在轮伐期为2年时,处理1(120 cm×30 cm)配置下‘渤丰3号’杨能够获得最大的生物量,表明该配置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