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铁明366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10年以铁T0278为母本,铁T0759为父本组配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晚熟玉米杂交种。2012年参加辽宁省晚熟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3 833 kg/hm2,比对照沈玉21增产20.92%,2013年和2014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1 224.5 kg/hm2,比对照增产10.7%,2014年参加辽宁省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2 603 kg/hm2,比对照增产13.3%。  相似文献   

2.
青贮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青贮玉米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青贮玉米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青贮玉米最大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308.4~365.0 kg/hm2,最优钾肥(K2O)用量范围为65.5~89.8 kg/hm2,磷肥(P2O5)用量最佳范围为100.1~117.0 kg/hm2。  相似文献   

3.
莱早1号系F108和Mt两个自交系配制而成的极早熟玉米一代杂交种。生育期87d,鲜穗采收期70d,具有抗倒、丰产、抗病、耐低温、优质和适播期长的特点,平均鲜穗产量12675kg/hm2,成熟干子粒产量5325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可作为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春播或夏播。  相似文献   

4.
青贮玉米新品种吉饲8号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饲8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1998年以自选系1238为母本,外引系沈135为父本育成的全株青贮或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生育期130 d,适应性强,植株农艺性状优良,生物产量高.全株青贮时产量可达8 000~9 000 kg/hm2,正常成熟时籽粒产量可达10 000 kg/hm2左右.抗玉米大、小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丝黑穗病、黑粉病、茎腐病,抗倒伏,活秆成熟.2003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7.0~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黑饲1号在6万株/hm2时产量较高;龙辐208在7万株/hm2种植条件下,其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较高,尤其干物质产量最高;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中原单32可作为粒用玉米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农艺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对青贮玉米鲜、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均以N的作用居于首位,其次是种植密度和P。7月30日、8月11日、8月26日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鲜草产量无明显增加。乳熟期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生产中适宜施磷量为120~150kg/hm2,可相应获得8100~25000kg/hm2的较高干草产量;灌浆期和乳熟期收获,干草产量随密度增加亦呈单峰曲线变化,获得较高干草产量(15000~25000kg/hm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8000~83000株/hm2。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吉东17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伟  张世英  于艳 《玉米科学》2006,14(1):081-083
吉东17是吉林省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D35为母本,D64为父本于2000年冬在海南岛选育而成。经过3年的省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的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1284.5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3.7%,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在2004年的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9680.5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8.4%,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该品种高产、优质,含淀粉74.01%,高抗玉米各类叶斑病和茎腐病,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一般产量可达9680.5kg/hm2。  相似文献   

8.
青贮玉米瑞德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于2000年组配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的青贮玉米品种,产鲜草可达76 828 kg/hm2,比对照中北410增产10.0%,产干草24 493kg/hm2,比对照增产14.35%。粗蛋白含量6.78%,中性洗涤纤维58.91%,酸性洗涤纤维29.33%,茎秆粗壮,抗性强,保绿性与适口性好,是饲养牛、羊的优质饲料。它的育成将缓解山西省,甚至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与青饲饲料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锦单10号玉米杂交种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自交系97-54为母本,丹360为父本组配成的玉米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熟期适中,配合力高,后期籽粒脱水快,制种产量高,可达3 750~4 500 kg/hm2.生产田产量可达12 000 kg/hm2以上,适于辽宁、内蒙古、吉林南部以及河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对辽西地区玉米高产品种和技术模式进行筛选研究,提高辽西地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株高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之间的产量性状各异,产量以辽单565最高,为11980.50kg/hm2;中农4号最小,为5 692.50 kg/hm2。不同技术模式对辽单565株高和产量性状影响各异,以双层施肥处理最大,为11005.50kg/hm2;双珠定向处理最小,为7480.00kg/hm2。  相似文献   

11.
氮钾配比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钾配比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和产量及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50 kg/hm2、施钾量为100 kg/hm2的处理在成熟期茎、叶、穗干物质量、阶段子粒干物质积累量、茎部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以及玉米子粒产量、子粒蛋白质与淀粉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因此,氮、钾肥施用量为150 kg/hm2和100 kg/hm2有利于寒地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13.
春、夏玉米物质生产及其对温光资源利用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春玉米和夏玉米在产量和品质、干物质积累、光温气候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春玉米比夏玉米平均增产1600kg/hm2,前者的子粒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后者。春玉米的高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干物质积累速率上,平均比夏玉米高15.8%,但年际间有一定的变异。春玉米对光温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但在光能利用率上并无明显优势。春玉米较高的产量潜力主要得益于营养生长期优越的光温条件以及较长的灌浆期;夏玉米灌浆期气候较适宜,但由于受冬小麦生育期的限制,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以先玉33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分别设0(CK)、50(C1)、100(C2)、150(C3)、200 kg/hm2(C4)5个不同的钙肥(以Ca计)施用水平处理,探讨不同施钙水平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子粒产量和商品品质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2~C3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输入子粒量,2016和2017年子粒产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2.48%~17.15%和8.76%~11.58%,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百粒重的明显提高。同时,C2~C4处理下子粒粗淀粉含量增加7.0~13.5 g/kg,C2~C3处理下子粒容重提升7.7~35.7 g/L,子粒钾含量在C2~C3处理下提升0.32~0.83 g/kg,锌含量仅在C3处理下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登海605(DH605)、京农科728(JNK728)和山农饲玉2号(SY2)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记作D6、D7.5和D9),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及不同器官饲用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DH605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D9密度下的鲜物质和干物质较D6分别增加17.32%和23.19%,较D7.5分别增加6.26%和7.13%;JNK728和SY2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蜡熟期进行收获和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最高,以D7.5密度为例,DH605蜡熟期玉米粗饲料分级指数分别较乳熟期和完熟期增加8.31%和27.80%,JNK728分别增加12.55%和75.52%,SY2分别增加7.13%和58.10%;同时瘤胃降解率最高,各品种趋势一致。果穗青贮的饲用品质较秸秆青贮显著提高。本试验研究结果,DH60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JNK728和...  相似文献   

16.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进行田间氮肥试验,研究分次施肥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供试品种为郑单958,采用二因素裂区设置,主区2种施氮方式,全部基施和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副区68、113、181、249kg/hm24种施氮量,对照为不施氮肥,测定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结果...  相似文献   

18.
罗上轲  刘婕  叶开梅  冯云贵  朱德坤  宋碧  张军 《玉米科学》2020,28(4):146-154,164
为探明贵州春玉米适宜的覆膜方式及施氮量,采用裂区设计,连续两年在贵州威宁进行不同覆膜方式(宽膜、窄膜覆盖)与施氮量(0、80、160、240、320 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与施氮量间春玉米产量差异极显著,宽膜覆盖比窄膜覆盖产量提高15.61%。宽膜覆盖显著增加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干物质转运对子粒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春玉米氮素积累量。在宽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春玉米产量最高,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最高。宽膜覆盖提高玉米产量,促进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分配,试验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9.
广亲和系配制的杂种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国内新育成的优良广亲和系为母本,典型籼、粳品种为父本配制的8个杂种F1的产量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具有库容、物质生产和产量优势,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突出。亚种间杂交组合抽穗后叶片衰老缓慢,功能期长,存在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但大多数亚种间杂交组合物质转运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