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沿海九种头足类齿舌的形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小东 《水产学报》2002,26(5):417-42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9种头足类的齿舌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物种的齿舌均有7列纵向的齿组成,齿式为3·1·3。乌贼目的7个种(罗氏乌贼Sepiarobsoni、金乌贼S.esculenta、虎斑乌贼S..pharaonis、白斑乌贼S.latimanus、目乌贼S.aculea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berryi)中央齿一列,具有一个齿尖;侧齿位于中央齿两侧各3列,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侧齿,也称为侧齿,内缘齿和外缘齿;无缘板结构。长蛸Octopusvariabilis和短蛸O.ocellatus中央齿一列,分别有5个、3和5个齿尖,侧齿各3列,具有缘板。文中对九个种的齿舌结构以及彼此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比较,并对乌贼类、蛸类和枪乌贼类彼此之间的齿舌关系以及功能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俊全 《水产学报》2005,29(5):643-648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成熟精子由头部与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和核构成,顶体细长锥状;核呈长圆筒状,核内沟从核后端中央向前伸至核的近前端,位于核近前端的核内沟顶端有一单个中心粒形成的基体,由基体向后发出“9 2”结构的轴丝贯穿整个精子。尾部分中段、主段和末段,中段“9 2”结构外包丝状线粒体螺旋环绕形成的线粒体鞘;主段线粒体鞘消失,“9 2”结构外包糖元颗粒鞘;末段仅“9 2”轴丝结构外包质膜。比较了疣荔枝螺与前鳃亚纲其它动物精子结构的异同,进一步证明了顶体的有无及其形态、精核的长短与形态、尾部线粒体的形态与数目及其排列方式、糖元颗粒鞘结构的有无等是前鳃亚纲动物精子结构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温度、盐度和pH值对疣荔枝螺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材料,用碘量法测定温度、盐度及pH变化对疣荔枝螺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及pH值对疣荔枝螺的耗氧率有明显影响。在13~28℃范围内,疣荔枝螺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当温度达到32℃时,耗氧率反而下降。疣荔枝螺的耗氧率在自然盐度和pH值时均最大,随着偏离自然盐度(28℃)和自然pH值(7.5)的逐渐增大,其耗氧率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  相似文献   

5.
第一讲 河蟹的生物学  一、河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一 )河蟹的外部形态1.头胸部和腹部河蟹体平扁 ,头部和胸部愈合成头胸部 ,腹部向后下方卷折 ,覆盖在头胸部和腹甲下方。体分 2 0节 ,其中头部 5节 ,胸部 8节 ,腹部 7节。河蟹头胸部背方外披几丁质甲壳 (外骨骼 ) ,称头胸甲 ,俗称蟹兜。头胸甲亚圆形 ,由前缘、后缘和侧缘组成。其中前缘中央部位为额缘 ,具 4齿 ,尖锐 ,但尤以中间两齿最甚 ,其间的夹角为等于或小于 90°的锐角 ,呈“U”字形。额齿的两侧为眼眶和眼 ,外为左右第一枚侧齿 ,由此向后为左右侧缘 ,各具 4齿 ,以眼齿最大 ,第…  相似文献   

6.
两种重金属离子对黄口荔枝螺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重金属Gu2 和Cd2 对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的毒性作用,并研究海水温度和螺的规格对毒性作用的影响。在预试验基础上,采用急性攻毒和联合攻毒方法。试验结果:Cu2 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4 mg/L和0.17 mg/L,而Cd2 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1.10 mg/L。等浓度联合毒性试验表明: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86 mg/L和0.16 mg/L,在72 h和96 h的S值分别为1.33和1.07,AI值分别为-0.03和-0.07。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温度升高毒性增强;螺的规格对Cu2 的毒性作用影响不大。结论:Cu2 的毒性比Cd2 强,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温度对重金属的毒性有明显影响,而螺的规格对毒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眼斑猛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雅友 《水产学报》2006,30(1):42-49
通过对眼斑猛虾蛄(Harpiosquilla annandalei)幼体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系统地观察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描图。眼斑猛虾蛄假蚤状幼体经11次蜕皮,在水温24~27℃,盐度25.4~29.0的条件下,历时49d,发育变态成仔虾蛄;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体长1.75~1.83mm,头部有一长额角,头胸甲形状似龟壳,有1对腹侧齿,四角有刺,后部中间有一较长棘刺;第Ⅵ期头胸甲形状渐变成梯形,腹侧齿5对,第一触角中鞭萌芽,第二触角内肢发育呈短芽状,第Ⅷ期头胸甲左右两侧边缘开始渐向下弯卷;第Ⅺ期(Z11)体长15.10~17.20mm,第二触角内肢发育成鞭状且分为14~16节,尾肢外肢2节,内肢1节;Ⅰ期仔虾蛄体长14.50~16.10mm,长额角消失,头胸头形状仍为梯形,但光滑无腹侧齿,前侧角圆形,后侧角有二个缺角,这是该种的特征,后部中间棘刺消失,头胸甲占体长的比例明显缩小,形似成体虾蛄。眼斑猛虾蛄的幼体与黑斑口虾蛄的幼体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头胸甲与体长的比例,头胸甲的长宽比及第二触鳞片刚毛数和尾节的侧小齿、中间小齿和亚中间小齿的齿数。  相似文献   

8.
张月星 《内陆水产》2001,26(9):30-31
金钱龟学名为三线闭壳龟Curotrfasciata,别名红肚龟,金头龟等,属爬行动物纲,龟鳖目,龟科,龟亚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及越南、老挝等国。1形态特征金钱龟外形独特,体中等,成体背甲长90~165毫米,宽71~112毫米,壳高37~58毫米。头较小,头背皮肤光滑,吻较尖突出于喙端,上喙稍钩。背甲较低,具有三条纵棱,中央宽圆,两侧不显;颈盾窄小;椎盾5枚,第1枚椎盾三角形,第2、3、4枚六角形,第5枚扇形,肋盾4对;缘盾12对,其中第8、9对缘盾最大,同心纹疣轮清…  相似文献   

9.
金钱龟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钱龟的学名为三线闭壳龟 ( Curotrifasciata) ,别名红肚龟、金头龟等 ;分类上属爬行纲 ,龟鳖目 ,龟科 ,龟亚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 ;在国外 ,越南、老挝等地亦有分布。一、形态特征体中等 ,背甲长 90~ 1 65 mm,宽 71~ 1 1 2mm,壳高 37~ 5 8mm。头较小 ,头背皮肤光滑 ;吻较尖钝略突出于喙端 ,上喙缘稍钩曲。背甲较低具有三条纵棱 ,中央宽阔 ,两侧不显 ,颈盾窄小 ,椎盾5枚 ,第一枚椎盾三角形 ,第二、三、四枚六角形 ,第五枚扇形 ,肋盾 4对 ,缘盾 1 2对 ,第八、九对缘盾最大 ,同心纹及疣轮清晰 ;腹甲大而平坦 ,…  相似文献   

10.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