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舞钢市棉花基质育苗麦后移栽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河南省舞钢市示范种植5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其省时、增效、节本效果显著得到了棉农的认可。2010年示范种植麦后大苗移栽棉40hm^2,实行基质育苗,麦后裸苗移栽。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基质棉苗健壮,田间生长平稳,产量高。实际收获密度3.89万株·hm^-2,单株成铃22.8个,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由于棉盲蝽发生较重,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棉农植棉积极性。移栽地膜棉、露地移栽棉、直播地膜棉是目前主要栽培方式,其中移栽地膜棉兼有移栽棉和地膜棉的双重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植棉效益,进行了移栽地膜棉优质、高产、简化配套技术探索,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认为,该技术省种、省膜、省工,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较常规移栽地膜棉省工30%-40%,增产15%-20%,每公顷产籽棉4900kg左右。  相似文献   

3.
棉花基质育苗裸栽示范及超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技术是一项减轻棉农育苗移栽劳动强度、降低育苗风险、棉农由购种育苗向直接购苗栽培转变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春棉麦后大苗移栽增产技术韩海江,杨证明河南虞城县棉办476300棉花麦后大苗移栽,是利用中早熟春棉品种在麦收前育苗在麦后移栽的一种麦棉两熟种植方式。1989年4466.7公顷麦后大苗移栽棉,平均每公顷产皮棉1032kg,产小麦4125kg,比夏棉麦后...  相似文献   

5.
棉花塑料穴盘轻型育苗和移栽新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棉花应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广大南方棉区的一项主要增产技术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直在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 ,但该项技术制钵、移栽用工多 ,劳动强度大 ,苗床管理复杂 ,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情况下 ,已不适应植棉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棉花生产急需轻型、简化的种植方式。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和江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四年的努力 ,成功地研究并形成了棉花塑料穴盘育苗和移栽新技术。该项技术是一项既可让棉农分散育苗 ,又可进行工厂化培育棉苗的轻型、简化种植方式。与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相比 ,塑料穴盘育苗每公顷可节…  相似文献   

6.
如何缩短移栽棉缓苗期王玉东(山东菏泽地区棉办274005)1.影响移栽棉缓苗的因素。分析移栽棉缓苗期长的原因,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四:第一,棉苗素质差。瘦、弱、病苗本身生活力不强,移栽后缓苗期长。第二,移栽质量差。移栽过程中断苗伤根,影响了根的正常吸收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在当前析花生产形势和移栽地膜棉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概括了发展移栽地膜棉应注意的七个技术策略,表明在新形势下,只要抓住棉花生产的主要环节,合理间套,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实现棉田高产优质高效,棉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棉花无土旱育苗技术--带拮抗菌和带基质移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棉花无土育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裸苗移栽的无土旱育苗技术,在生产上又有使用育苗盘与不使用育苗盘之分,但基本原理均是在育苗时使棉苗下胚轴木质化,移栽后靠木质化的下胚轴使棉苗挺立。由于在下胚轴木质化的同时根部也基本木质化,棉苗移栽后需长出新根才能使其继续生长,所以缓苗期较长,并且由于各棉株缓苗期长短不一,导致整体长势不平衡,大小苗现象比较严重;另一种是带基质移栽的水育苗技术,棉苗移栽后主要依靠基质内的水分使其挺立,但也存在成本较高,棉苗易旺长、虚长,移栽后成活率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从里下河棉区在棉花上推广育苗移栽技术以来,每年都有不少田块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棉苗移栽后活棵慢,蹲苗期长,棉苗根系生长受阻,红茎到顶,甚至叶片脱落,从而影响了早发。1僵苗的原因1.1雨天抢栽。棉花移栽前,由于雨后土壤含水量达到90%以上,移栽时...  相似文献   

10.
棉花育苗移栽,由于移栽时棉苗根系受损和生态条件的改变,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长现象,通称缓苗。从移栽至长出第一片新叶的历期,谓之缓苗期。生产实践表明,移栽质量直接影响到缓苗期的长短和棉苗素质的好坏,进而影响到移栽棉增产优势的发  相似文献   

11.
从全国各地育种单位引进优良常规棉材料184份,以杂交棉品种为对照,在鄂北棉区进行棉花麦后移栽适宜常规棉品种筛选试验,了解其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从而筛选出22个适合鄂北棉区推广的麦后移栽常规棉新品种;并总结出实用性的配套栽培技术,为广大棉农科学植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西棉花》2010,32(3):54-54
棉花移栽,既要掌握移栽适期,又要配合良好的移栽技术,这样才能发挥育苗移栽的增产优势。移栽期的早晚因生态类型、熟制和茬口等不同有所差异。首要决定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移栽后棉苗不发生新根。同时应根据茬口和苗龄掌握移栽适期。早茬棉于5月上中旬棉苗有3。4片真叶时移栽,主要以5cm地温稳定在18℃时为移栽适期。中晚茬棉在5月下旬或6月初棉苗有6-7片叶时及早移栽。棉苗移栽常用的方法有打洞移栽和开沟移栽两种。  相似文献   

13.
杨磊 《江西棉花》1997,(2):32-33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植棉史上的一次重大改进,但是,在棉花育苗时能保证苗体质量,而在移栽后,棉苗却不能迅速生长,出现红茎到顶,叶片黄枯状态,亦即出现了僵苗现象。缓苗期延长,有的是部分棉苗出现,而有的是在整个棉田中出现,这样不但没达到早熟、增产的目的,反而还会出现减产、减收的现象。1.僵苗的成因分析移栽后出现僵苗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l病虫危害移栽前,棉苗在苗床就受到了苗病(立枯病等)和棉蓟马、蚜虫、官鳝象等害虫的危害,而没有及时防治,或移栽后,棉苗受到病虫的为害,造成了棉苗出现生理障碍…  相似文献   

14.
棉苗不带土移栽技术研究,是上饶地区科委1983年4月正式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项目规定从1983年春播时起至1984年冬完成。在协作单位县科委曾荣平同志和镇桥公社浒淹大队程广海同志通力协作下,经过今年4月至10月的实验结果表明,这项技术研究基本上实现了83年计划指标:不带土移栽的棉苗与营养钵棉苗移栽的成活率接近,分别为94和96%;不带土移苗的棉花产量比对照直播棉株的产量略高,接近营养钵苗棉株的产量;棉苗不带土移栽方法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方法,每亩节省人工8.5个。  相似文献   

15.
兴化县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县份。常年平均气温15℃,降雨量1016.3毫米,日照时数2313小时,无霜期229天。素有“暖中心”之称。生态条件十分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一、麦油后移栽棉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兴化县广大棉农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增加复种指数,促进粮棉双增产,以大麦,油菜茬为主的移栽棉迅速扩大。1987年全县棉花面积为44.6万亩,其中麦(油)后移栽棉占84.8%,比1984年上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金乡县蒜套棉裸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山东省金乡县在大蒜棉花套种栽培模式下,进行棉花基质育苗裸苗移栽的品种、育苗、移栽、肥水药膜管理和摘花等高产栽培技术操作方法,以便山东省金乡县及周边地区棉农在从事大蒜棉花套种栽培中,运用棉花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技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2,4—D酊酯是禾本科作物的田间除草剂。我县1985年用于麦田除草,收到了良好效果。但限于首次使用,人们对其残留危害认识不足,不少棉农又用喷过2,4—D酊酯的喷雾器由于未经冲洗或冲洗不净,就来防治棉蚜,致使棉花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棉苗生长点被抑制,生长缓慢,叶片黑绿而无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杂交棉逐步取代了常规棉,棉农也养成了营养钵育苗移栽的习惯,但移栽杂交棉栽培技术性强,许多棉农因栽培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环节不连贯,技术不完整,一方面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杂交优势和高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植棉效益不高。针对植棉技术老化的现状,笔者结合近20年的基层经验,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将传统植棉技术进行优化,探索出了一套栽培技术,在推广实践中,许多棉农觉得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栽培水平和效益。1选用良种选择当地主推品种。在江汉平原早熟棉区,以鄂杂棉11号、14号、15号F1为主,油后棉、麦套棉用湘杂3号、8…  相似文献   

19.
裸苗移栽棉花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6年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裸苗移栽棉、营养钵移栽棉和直播棉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年平均,裸苗移栽棉的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比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7.5%和5.2%,2005—2006年净产值较营养钵移栽棉增加了11.9%,较直播棉增加了9.6%。试验结果还表明,裸苗移栽对棉花早熟性和主要纤维品质指标均无不利影响,4年平均霜前花率达到88.5%,与营养钵移栽棉相当;裸苗移栽能明显增结早秋桃,提高成铃数。分析认为,裸苗移栽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具有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永修县是江西省棉花种植大县,常年种植棉花面积为6.7 khm^2,5-6月棉花移栽后棉农大多习惯使用草甘膦除草剂进行棉田除草,因此,也是棉花受草甘膦除草剂伤害发生的高峰期,一般发生伤害面积为200 hm^2,最高发生伤害面积为533.3 hm^2,为了棉花免受除草剂伤害,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研究制定了棉花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标准[1],同时,该所筛选出棉花受草甘膦除草剂伤害后有解伤效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0.1%氯吡脲、0.004%芸苔素内酯(由四川省农科院兰月科技开发公司生产)可在伤害后补救[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