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毛花猕猴桃‘赣猕6号’果实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抗坏血酸(AsA)的变化规律。[方法]从盛花后20d至盛花后170 d每隔15 d随机采集‘赣猕6号’果实用于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赣猕6号"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前期(盛花后95d之前)保持相对平稳,而后开始上升至最大值(10.35%);可滴定酸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变化趋势,采收期时含量为1.10%;从糖酸比值来看,盛花后95d之前下降,之后上升至最大值(9.39);AsA含量变化曲线呈双"S"形,先迅速上升之后下降,在采收前期略上升后又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探索调控果实营养成分的科学栽培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红肉猕猴桃‘红阳’和绿肉猕猴桃‘金魁’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和Vc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红阳’和‘金魁’猕猴桃可溶性总糖含量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红阳’猕猴桃糖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呈现上升的趋势,只是前期(盛花后95天之前)上升比较平缓,后期较迅速,至果实成熟期达最大含量(6.87%)。而‘金魁’猕猴桃糖含量呈现上下波动趋势:前期上升,至盛花后50天下降,之后又上升,临近果实成熟时略有下降。果实发育过程中,两种类型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含量变化一致,即前期增加后期下降。唯一不同的是,‘金魁’猕猴桃酸含量下降趋势比较缓慢,而‘红阳’猕猴桃则比较迅速。成熟果实中‘金魁’猕猴桃酸含量为1.08%,‘红阳’猕猴桃为1.20%。两者果实中糖酸比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在‘红阳’猕猴桃中前期上升缓慢后期较快;‘金魁’猕猴桃中先下降后上升,临近成熟时又略有下降。此外,两种类型猕猴桃的Vc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即果实发育前期快速上升后期下降,在果实成熟期又稍有回升。但‘金魁’猕猴桃的Vc含量变化节点稍晚于‘红阳’猕猴桃。  相似文献   

3.
设施油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设施栽培条件下油桃生长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早期,糖分积累以还原糖即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果实发育后期,还原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迅速升高。有机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苹果酸含量与有机酸变化趋势相似,柠檬酸呈逐渐升高趋势,至果实成熟有所降低。果实成熟期苹果酸与柠檬酸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新疆早露蟠桃果实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蟠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品种早露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单果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还原糖及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早露蟠桃果实发育期为盛花后60~70 d;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的变化与单果鲜重变化趋势一致,呈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糖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即前期逐渐升高,至60 d后下降;此外,还原糖及抗坏血酸含量也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可滴定酸含量则在整个发育期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认为,早露蟠桃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能较好地保持品种特性,果实适宜的采收时期为盛花后60 d左右,口感风味较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温室条件下桃(早红珠、早红霞)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非还原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桃可溶性糖总量随果实的生长而增加,但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变化趋势相反;桃有机酸含量幼果期较高,硬核期、成熟期较低;桃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趋势呈“V”形变化曲线,幼果期、成熟期较高,硬核期较低。桃果实中糖、酸和维生素C的变化与果实的生长期有一定的关系,非还原性糖、有机酸和维生素C在果实硬核期含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6.
以靖安椪柑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发育阶段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柑橘果实糖分以蔗糖为主,其次为果糖和葡萄糖。果实总糖和蔗糖含量均随发育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盛花后200 d(即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伴随着果实成熟呈现迅速上升转变为缓慢上升的态势,且在后期略有下降。靖安椪柑果实有机酸含量以柠檬酸为主,奎尼酸次之,苹果酸含量最低。总有机酸和柠檬酸含量均在发育阶段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盛花后第120天达到最大值,且与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奎宁酸和酒石酸含量随发育时间变化呈递减的趋势,而苹果酸含量在整个发育阶段含量均低于0.052 mg/g,变化不明显。此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靖安椪柑果实发育阶段的糖酸含量变化规律,为靖安椪柑糖酸代谢机制和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温室条件下早红珠、早红霞2个桃品种和金太阳、凯特2个杏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非还原糖)、有机酸和Vc含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桃、杏可溶性糖含量随果实的生长而增加,但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变化趋势相反。桃、杏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桃有机酸含量以幼果期较高,硬核期、成熟期较低;杏有机酸含量以幼果期较高,硬核期降低,之后有一次高峰,成熟时降至最低。桃、杏Vc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V”形变化曲线,幼果期、成熟期较高,硬核期较低。  相似文献   

8.
 对山桃和栽培桃品种杂交后代 10 7个个体 (分成 2 2个毛桃和 85个油桃 ,或 75个白肉桃和 3 2个黄肉桃 )的果实糖酸含量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酸主要是蔗糖和苹果酸 ,分别占总可溶性糖的 65%左右和总酸含量的 50 %。油桃各基因型的蔗糖、果糖、山梨糖醇、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奎宁酸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毛桃 ,而毛桃和油桃基因型之间的苹果酸、柠檬酸、总酸平均含量及糖酸比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毛桃和油桃基因型的莽草酸含量都很低 ,为 0 .0 11~ 0 .0 46meq·10 0g- 1FW。果实内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正相关 (r =0 .63 ) ,蔗糖、葡萄糖、果糖分别与山梨糖醇呈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 ,且苹果酸与蔗糖、山梨糖醇、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毛桃的平均单果重显著大于油桃 ,且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此外 ,盛花后果实发育天数影响果实内糖酸含量  相似文献   

9.
对"英格尔"蟠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相关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对蟠桃果实的品质调控和适时采收提供相关依据.以蟠桃品种英格尔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单果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新疆英格尔蟠桃果实发育期为盛花后100~110天;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的变化与单果鲜重变化趋势一致,呈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前期逐渐升高,至70天后开始平稳下降;此外,抗坏血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增长迅速,盛花后50天时开始下降至90天后略有回升直至采收,而可滴定酸含量则在整个发育期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认为,英格尔蟠桃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能较好地保持品种特性,果实适宜的采收时期为盛花后100天左右,口感风味较佳.  相似文献   

10.
赵永红  李宪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59-8962
以设施内超红株油桃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中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早期糖分积累以还原糖即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果实发育后期,还原糖含量下降,蔗糖含量迅速升高,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上升趋势;有机酸与苹果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柠檬酸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果实发育后期苹果酸酶(ME)活性逐渐升高,苹果酸舍量呈下降趋势;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苹果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似。说明SS和SPS与蔗糖积累有关,MDH与苹果酸合成有关,ME与苹果酸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四川早熟桃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盆地桃主产区(龙泉山脉)3个早熟桃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其连续2年的枝梢生长、果实品质、熟期、产量及经济效益差异。[结果]20lO年早熟桃一、二、三次枝生长量较2009年增加12.47%~50.78%,且三次枝数量明显增加,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变缓,成熟期推迟4—8d,果实单果重略有下降,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总糖、总酸含量以及糖酸比下降4.76%~60.67%,果实批发价格和单位面积产值显著降低。[结论]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2010年四川早熟桃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广西北部地区高湿度、寡日照气候条件下,影响油桃果实中后期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以晚熟油桃中油7号为试材,于盛花后41 d(5月8日)至成熟(7月7日)期这段时间内,每10 d采集一次果实样品,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在盛花后61 d内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增长开始加速,横向增长幅度大于纵向生长;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下降,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最小。【结论】降雨量、日照时数的多寡对果实大小的影响不大,但对蔗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广西北部地区高湿度、寡日照气候条件下,影响油桃果实中后期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方法】以晚熟油桃中油7号为试材,于盛花后41 d(5月8日)至成熟(7月7日)期这段时间内,每10 d采集一次果实样品,进行理化分析。【结果】在盛花后61 d内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横径增长开始加速,横向增长幅度大于纵向生长;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糖酸比下降,蔗糖含量逐渐增加,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最小。【结论】降雨量、日照时数的多寡对果实大小的影响不大,但对蔗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9):116-118
[目的]研究能够提高桃果实品质的合理喷肥浓度。[方法]以豫农二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豫农二号桃喷施不同浓度、不同次数的氯化钙,分析喷施氯化钙对豫农二号桃果实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喷施钙肥能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果实硬度,还能使桃果实可溶性酸含量降低,提高果实风味。[结论]综合考虑,对桃果实喷施0.3%氯化钙1次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以鲁星油桃和春雪桃为试材,采用果园覆膜处理研究其对果实品质和糖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鲁星的果实单果重、纵径、横径、侧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均显著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覆膜处理对春雪果实的影响趋势与鲁星类似,但程度较小,各项指标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鲁星和春雪果实中分别检测到4种糖组分:葡萄糖、果糖、蔗糖和山梨醇;3种有机酸组分: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2个品种糖酸组分均以蔗糖和苹果酸含量最高。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较高是造成鲁星果实酸含量显著高于春雪果实的主要原因。覆膜鲁星和春雪果实蔗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苹果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以同一株‘妃子笑’荔枝不同花期果实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在果实发育和糖组分动态及品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早花果和晚花果的果实及其各组织的生长型均为单s型,其果实发育时期均可划分为Ⅰ期和Ⅱ期,第Ⅱ期又可划分Ⅱa期和Ⅱb期,所不同的是,早花果的Ⅰ期比晚花果要长10d.推测晚花果假种皮在Ⅱb期生长受抑的现象主要还是由于Ⅰ期和Ⅱa期的果皮和种皮生长受到抑制的结果.早花果的糖分积累主要发生在Ⅱa期,晚花果的糖分积累则主要发生在Ⅱb期,它们均是以积累还原糖为主,成熟时两者在总糖及其各组分之间并无显著差别.早花果比晚花果品质好主要表现在果大、含酸量低、固酸比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不同桃品种果实糖、酸、Vc特点,比较不同桃品种在糖酸组分及含量上的差异,对不同类型、不同成熟期的16 个桃品种果实的糖、酸、Vc含量和组分进行测定,研究和比较了不同种质间的差异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桃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由蔗糖、果糖、葡萄糖、山梨醇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78.81 mg/g,桃果实可划为蔗糖积累型。不同类型桃品种可滴定酸含量差异较大,油桃均显著高于毛桃,达到毛桃的1.6 倍。不同类型桃品种Vc含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不同品种果实糖组分、含量及酸含量的不同,使果实的风味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14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不同灌溉方式(常规漫灌、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研究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分区交替灌溉与常规漫灌的苹果产量、单果重、硬度、含酸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产量和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自然降水),分区交替灌溉较常规漫灌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1.1%~70.7%。在调亏灌溉中,果实发育早期或中期控水与全灌溉对照的产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发育后期控水和干旱则导致苹果产量和单果重显著下降。[结论]在保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分区交替灌溉是最好的节水灌溉方式,果实发育的早期是实施调亏灌溉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