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了日本小麦品种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以及由胚培养产生单倍体。采用高湿以及授粉后施用赤霉素的杂交程序,提高了种子结实率,且小花成熟良好。在8个供试的日本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可与球茎大麦杂交,平均种子结实率为4.4~24.0%。通过胚培养,半数左右的日本小麦品种×球茎大麦的杂种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本结果表明,与球茎大麦杂交的双单倍体方法有希望应用于日本的小麦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2.
从与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的种间杂交组合中可以产生大麦(Hvrdeum vulgare L.)单倍体。通常由于球茎大麦为冬性,需要春化处理才能产生花粉。为了有利于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的杂交,本研究选择并估测了中选春性无性系的胚形成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胚数/授粉小花数)。未春化处理的183个无性系有23个开花,这些无性系可产生足够的花粉。胚形成率为26.3%—86.5%,单倍体产生率为8.2%—41.9%。某些无性系优于常规的冬性无性系,它们可以用于改进大麦单倍体的形成程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完善染色体消除法诱导啤酒大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以7个啤酒大麦F1代材料为母本,分别以1个二倍体和1个四倍体的球茎大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结果表明,二倍体球茎大麦的单倍体诱导率平均为28.13%,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单倍体诱导率为0。研究了试验期间的环境日最高温度、不同授粉时间和授粉后激素处理对授粉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试验期间环境日最高温度低于22℃、啤酒大麦去雄后2d进行授粉、授粉后第1~3d每天用Dicamb∶2,4-D∶GA3=1∶2∶75(质量比,各激素浓度分别为1、2、75mg·L-1)的混合激素喷授粉小花1次,可获得最高的杂交结实率。同时,分析了不同年际间授粉结实率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和不同倍性的球茎大麦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个六倍体小麦品种与玉米(F_1代)Seneca60品种杂交,其中14个冬小麦的受精率为32.1%-47.5%(平均为39.5%),5个春小麦的受精率为40.7%—51.4%(平均为47.8%)。在某些情况下受精小花只形成胚乳,胚形成率较低,冬小麦成胚率为28.2%-45.9%(平均为36.4%),春小麦为39.8%—48.6%(平均为45.1%).就其平均值看,春小麦品种显著地高于冬小麦品种,但在春性品种或者冬性品种之内未发现显著差异。5个春小麦胚的平均生成量(亦即单倍体植株潜在生成量)是球茎大麦四倍体无性系PB179的3.4倍,14个冬小麦平均成胚量则高达PB179的10.9倍。所有品种都达极显著差异(P<0.001).用玉米花粉授粉后1d再用2.4-D处理穗子能使19个小麦品种都形成胚。950朵小花的成胚数为311个(平均每穗有7.3个胚),其中有191个萌发,平均每5朵授粉的小花产生1个单倍体植株(每穗为4.4个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从两个属间杂交组合(大麦×玉米和大麦×意大利黑麦草)获得大麦单倍体。在两个杂交组合中,为了获得大麦单倍体胚,授粉后进行2.4D处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大麦×玉米杂交组合中,证明了应用75ppm 2.4D溶液处理增加了胚分化率(获得的胚数/授粉小花数)和单倍体产生率(获得的单倍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麦单倍体系的选育方法基本上与常规品种的选育方法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现仅将其不同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育种程序它比常规的系谱法省去了杂交后代分离的时间,第二年就可选得稳定的优系,选育时间缩短。第一年:种植亲本和杂交,产生F1种子;F1植株与球茎大麦杂交;用秋水仙碱处理单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8)为亲本,以IVP_(35)作授粉者,诱发孤雌生殖,获得了148份双单倍体无性系,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FDR型2n配子无性系16份(纺锤体平行并融合类型11份,不联会突变型5份)。由于双单倍体孕性低或败育,以入选的16份双单倍体直接同S.tuberosum品系或品种杂交未能成功。同类型(A)入选的双单倍体无性系的系内或系间授粉,因配子体同型复等位基因作用产生的自交不亲和,也没能得到实生种子,而以产生2n配子的S.phureja品系的混合花粉授粉,在5个组合中获得25个浆果,共825粒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倍体胚诱导率有明显影响,单倍体胚诱导率以处于盛花期的小花最高(平均为22.3%),初花期次之(16.4%),始花期最低(11.3%);在同一个穗子中,中、上部,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24.2%、26.8%)显著高于下部小花(18.5%),说明在小花柱头发育较成熟时授粉,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研究结果还表明,主穗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与次生分蘖穗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主要是用杂交方法选育的.杂交时采用去除雄花的限量-自由授粉、强制授粉和重复授粉(?),七十年代前期,大多数科研机关多半是用前两种方法.1936年,?改进了限量-自由授粉法,把母本穗和父本品种的穗子套在一个隔离袋内,并定期抖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结实率.强制授粉,取得了更好的效果(3?1966;? H.M.等,1971).但利用重复授粉法获得的籽粒数量最  相似文献   

12.
遗传理论研究表明,系统选种方式和单倍体加倍的育种方式之间存在着差异。法国拉瓦尔大学植物学系的Pierre Turcotte等人采用1972年进行的7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进行了本试验。一方面系统连续选育,一方面用大麦×球茎大麦种间杂交的方法产生单倍体加倍的后代。  相似文献   

13.
杂种体细胞的不稳定性和低育性,对于农艺方面的优良基因如野生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的抗性因子向栽培的普通大麦(H.vuigare.)的转移就成为主要问题。然而,在这两个种间产生大量稳定且部分可育的双二倍体是可能的,并用这些杂种的回交、同小麦进行的复合杂交,开发新颖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杂交种向日葵“三系”的结实率可用如下方法测定:B系(保持系)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昆虫传粉)的结实率称作自然自交结实率(用y_1表示);A系用B系授粉(或B系人工辅助自交)的结实率称人工辅助自交结实率(用y_2表示);而A系用R系授粉的结实率称作结实率配合力(用y_3表示);人工辅助授粉效应可用y_2—y_1或C_1表示;亲合性效应可用y_3-y_2或C_2表示。这些测定指数能够用于杂交种“三系”的选育及繁育。  相似文献   

15.
用玉米给六倍体小麦授粉时,20-30%的小花中产生了胚、胚乳或者胚和胚乳。合子细胞分裂中期具有预期的F_1染色体组合,即21条小麦和10条玉米染色体,这便证明胚来源于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在染色体组型上很不稳定,并且所有的玉米染色体在为数不多的细胞分裂的第一周期丢失而成为单倍体小麦胚。发生受精作用的多数小花仅有一个保留着未受精极核的胚,胚乳发育往往很不正常。也许因为缺少足够的胚乳,对小麦×玉米的杂种胚采取常规的胚营救法很难发育成植株。如果把含有异花授粉小花的小穗在授粉2天后离体培养三周,有生活力的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的频率较高(超过100倍)。玉米能影响在Kr可交配性位点载有显性等位基因小麦的受精,通常会降低小麦和异源物种间的杂交受精率,并且获得中国春(Hope 5A) (kr1,Kr2)和HopPe(Kr1,Kr2)以及中国春(kr1,kr2)的加倍了的单倍体种子。小麦×玉米杂交可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并且也能使玉米的DNA转移到小麦中。  相似文献   

16.
引言Kasha和Kao(1970)与Kao和Kasha(1970)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二倍体球茎大麦与二倍体普通大麦的种间杂种F_1,由于选择性的排除了球茎大麦染色体的结果,大部分植株是“似普通大麦型”的单倍体。由上述两个种的四倍体之间杂交所获得的高频率双单倍体也同样证明了这一情况。而且,还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染色体排除的控制基因是在普通大麦方面(Kasha等1972;Ho和Kasha 1974;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温度对两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 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睛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l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小麦和大麦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度对两个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下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1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CS×Betzes)杂交种中,最高温度处理21℃下杂交种的结实最好.低温处理使胚发育迟缓.发育成杂种株数最多的分别是18℃、21℃处理下大麦×小麦、小麦×大麦的杂交种.大麦×小麦的杂种胚萌芽成功,长约1.5mm;小麦×大麦的杂种胚也萌芽成功,长约1.0mm.大麦×小麦的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7mm长;小麦×大麦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1mm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球茎大麦法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的技术要点和利用球茎大麦进行大麦抗病育种的前提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球茎大麦在抗病基因转移效率上的差异 ,找出了以 PB8为最佳抗病基因供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测定研究了14个品系和用其做的15个杂交组合沉降值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小麦品质性状沉降值在杂交F1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15个组合F1代的沉降值平均为63.7ml,较其14个亲本的平均沉降值55.57ml高8.83ml.杂种优势率为17.74%,表现极显著.不同品系的沉降值配合力有差异。选择配合力高的品种做亲本,可以选出沉降值特殊配合力高的优势组合.杂种小麦品种优势的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