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种量与行距对机条播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机条播稻茬小麦适宜播种量和行距,在京山县开展不同播量和行距组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随着行距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播量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且行距和播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建议在湖北中南部稻茬麦区,机械条播播量设置为150.0~187.5 kg/hm2,行距控制在22.2 cm左右。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及播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南部山区研究了不同行距及播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行距70cm、播量7.5 kg·hm-2、现蕾期打药防虫的处理种子产量最高,平均产种子425.21 kg·hm-2,较其它处理增产2.0%~13.3%,说明该处理组合是试验条件下苜蓿种子田丰产栽培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3.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甘肃荒漠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稳产的最佳播量和行距配置栽培模式,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行距10、15、20 cm为副处理,选育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株高、鲜干比等4项指标在2015~2018年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播量、行距及二者互作对紫花苜蓿粗蛋白、株高和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粗蛋白含量随播量和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4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干草产量和株高在中等播量16.0 kg/hm~2,行距20 cm时最高.不同生长年限及同一生长年限的不同茬次对干草产量和株高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中等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是甘肃荒漠灌区苜蓿草田种植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cv.Qinghai)高产优质栽培和大面积栽培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青海省祁连山试验田中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行距(A)、播种量(B)及施肥量(C)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青海草地早熟禾的地上植物量和光合特性均有一定影响。对地上植物量、种子产量、净光合速率影响的主次因素大小分别为:施肥量行距播种量,行距施肥量播种量,行距施肥量播种量;行距对地上植物量、种子产量、Pn影响极显著,对种子千粒质量、Tr影响显著;播种量对地上植物量影响极显著,对Tr影响显著;施肥量对地上植物量、种子产量、Ci影响极显著,对Pn、Tr影响显著。经分析得出青海草地早熟禾地上植物量丰产栽培最佳方案为30cm行距+4.5kg·hm~(-2)播种量+750kg·hm~(-2)施肥量;种子最佳方案为30cm行距+3kg·hm~(-2)播种量+450kg·hm~(-2)施肥量;施肥对青海草地早熟禾光合特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播种量与行距对水稻保墒旱直播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个品种、3种播种量、3种行距处理的水稻保墒旱直播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的水稻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蘖力弱的品种行距15 cm、分蘖力强的品种行距2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分蘖力弱的品种播种量以300 kg/hm2为宜,分蘖力强的品种播种量以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9.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影响种子产量;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给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a以‘洛麦2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行距和3个播量对其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行距15cm最高,较行距10cm和行距20cm高2.13%和8.84%,茎蘖数表现拔节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叶面积指数(LAI)表现越冬期和起身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花后30d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粒质量叶比和粒数叶比表现为行距10cm和行距15cm高于行距20cm,结实粒表现为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不同播量间,产量表现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高于375kg·hm~(-2)播量,分别较375kg·hm~(-2)播量高3.45%和5.92%,粒质量叶比表现为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显著高于375kg·hm~(-2)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无显著差异。不同行距下各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表现各有区别,产量以行距15cm配置播量150kg·hm~(-2)为最高,达8 750.43kg·hm~(-2)。在‘洛麦23'推广应用中,可以适当调控行距和播量,做到种法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亚麻荠新品种延世一号为试材,通过调查其不同温度(5、10、15、20、25℃)下的发芽率,不同播种期(春播、秋播)下的生育期,测定不同株行距(30 cm×10 cm、30 cm×20 cm、45 cm×10 cm、45 cm×20 cm、60 cm×10cm、60 cm×20 cm)和不同穴密度(2、4、6株/穴)下的产量,不同施肥水平(不施肥、低肥(50 kg/hm2尿素+30 kg/hm2磷酸二铵)、高肥(80 kg/hm2尿素+50 kg/hm2磷酸二铵))下的产量以及品质(出油率、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含量)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种子在5~25℃均可发芽,当恒温25℃时,发芽只需3 d,发芽率达90%;春播的生育期为86~98 d,秋播的生育期为209~244 d;延世一号在龙井市春播的最高产量为194.30 g/m2,在东营市秋播的最高产量为223.50 g/m2;不同株行距的试验结果表明,60 cm×20 cm的产量最低(148.10 g/m2),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30 cm×10 cm的产量最高(182.10 g/m2);不同穴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6株/穴的产量最低(137.10 g/m2),2株/穴的产量最高(187.60 g/m2);不同施肥水平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肥处理下延世一号的产量最高(199.60 g/m2);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延世一号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油率分别高达37.80%、27.40%和36.22%,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3.05%、21.8%和21.65%。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控制播种量和分枝数调节栽培密度,对蚕豆生育期、蚕豆个体发育、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筛选鲜食蚕豆栽培的最佳密度。试验结果表明,1粒种子,6个分枝,株距为35 cm,行距75 cm时,667 m2约合2 700株、用种2 700粒,蚕豆个体发育较好,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总荚重、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相同分枝条件下,不同播种量之间蚕豆个体发育和产量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提那罗爪哇大豆和热研5号柱花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底肥、氮素、灌水处理对2个牧草生长与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为100 cm时,牧草生长量和种子产量较高,而行距为50 cm时,2个牧草的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1 000 kg/hm~2时,提那罗爪哇大豆生长量、分枝数、种子产量和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1 000 kg/hm~2时,热研5号柱花草生长量、分枝数和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667 kg/hm~2时,其种子产量最高。与未追肥对比,每株追施3和6 g尿素,提那罗爪哇大豆蔓长、1级分枝和种子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水平。每株追施6 g尿素,热研5号柱花草株高和种子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每株追施3 g尿素其株高、种子产量和草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水平。与未灌溉处理对比,30 d灌溉1次的提那罗爪哇大豆主蔓长、1级分枝、草产量和种子产量较高;对于热研5号柱花草,30 d灌溉1次,其1级分枝、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于未灌溉处理;生殖生长期灌溉对提那罗爪哇大豆种子产量影响较大。柱花草和提那罗爪哇大豆种子和饲草生产中,合理的行距分别为100和50 cm,底肥施用量为667~1 500 kg/hm~2,每株追肥量为3~6 g尿素,30 d灌溉1次,严重干旱可15 d灌溉1次。本研究为区域提那罗爪哇大豆和柱花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阜康市自然条件下,对猪屎豆进行了不同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猪屎豆的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量为48 kg/hm~2时,干草产量最高为5 842 kg/hm~2;播种量为6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为9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行距、播种量对大力士甜高粱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两个不同因素,即不同行距(10 cm、20 cm、25 cm)和不同播种量(2.5 kg/666.7m~2、3 kg/666.7m~2、3.5 kg/666.7m~2),探讨对大力士甜高粱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行距和不同播种方式对大力士甜高粱有影响,试验区Ⅰ中处理C_2(20 cm、3 kg/666.7m~2)的产量最高,干鲜比值也最大;试验区Ⅱ中处理C_3(25 cm、3.5 kg/666.7m~2)的产量最高,干鲜比值也最大;结果还显示,随着播种量和行距的增加和宽大,单株分蘖数量变少。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播种量不同时旱稻产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 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 kg/hm2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 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 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 005.0~1 283.4 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 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受环境影响,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之,2004年60 kg/hm2播种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结构,在单株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上都优于其他2个播种量;而90 kg/hm2播种量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的颖花数最高。因此,60~90 kg/hm2播种量的旱稻群体在生产中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的潜力,是比较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18.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行距对糜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30 cm时产量最高,为4 464.45 kg/hm2,从考种结果来看,行距为30 cm时穗粒重为7.7 g,千粒重为6.8 g,行距为2040 cm的穗粒重为6.9 g,千粒重为6.6 g;不同行距处理,糜子的穗长、穗粒重有明显差异,在糜子栽培中留苗密度120万株/hm2、行距为30 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播量对陇西黄芩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穴播是陇西黄芩育苗的主要方法,为了确定适合陇西黄芩育苗的最佳播期和播种量,设置4个播期(4月3号、4月18日、5月3日和5月18日)和5个播量(6.80、8.26、9.72、11.18、12.64 g/m~2),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播期和播量对黄芩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均极显著影响黄芩产量,播期与播量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除根长外,播期对黄芩产量和根部性状的影响均大于播量。适合陇西黄芩育苗的最适播期为4月中下旬到5月初,黄芩种苗最佳播量应控制在9.72~11.18 g/m~2。最佳播期与播量组合时,黄芩穴播育苗产量最高,达15 343.2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