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1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分析了组合HN16(感病品种)×HN42(抗病品种)的杂交后代F1、F2对番茄叶霉病菌1.2.3.4生理小种的抗病反应。经人工接种鉴定表明,两个亲本间抗、感差异明显,父本HN42表现抗病,母本HN16表现感病;F2群体抗病与感病株数的分离比为3.17:1.00,符合3:1的分离比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父本HN42对番茄叶霉病菌1.2.3.4生理小种的抗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筛选到4个与抗番茄叶霉病基因Cf-11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分别为E54M37-G、E62M61-A、E85M79-D和E62M59-G,与Cf-1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1、12.3、14.5、18.8cM。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抗病亲本P2(1021217-3)和感病亲本P1(010712)为基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P1、P2、F1、F2、BC1P1和BC1P2等6个世代的番茄材料,并以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1.2.3为病原菌,进行室内若干接种鉴定,以探讨抗源对叶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接种后15 d左右,感病植株开始发病,接种后30 d时感病植株已充分发病;各世代抗感植株表现出规律性分布;卡方测验结果显示,抗源材料021217-3对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1.2.3的抗性表现为单基因显性。  相似文献   

3.
选用分别含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TYLCD)基因Ty-1、Ty-2和Ty-3的3种抗病番茄材料(分别简称TY-1、TY-2和TY-3)和感病番茄品种(苏粉9号),利用携带TYLCV的烟粉虱对所选番茄材料幼苗接种病毒,从核酸水平检测抗病品系和感病品种的病毒侵入时间差异,并检测接种病毒前后己糖转运基因(LeHT1)和透性蛋白基因(Permease)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系TY-2在接种第2 d便检测到病毒,抗病品系TY-1和TY-3分别在3 d、15 d检测到病毒,说明病毒侵入时间早晚与番茄的抗病性没有直接关系。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系TY-1分别在接种后7 d、20 d有明显的发病症状,抗病品系TY-2和TY-3整个生育期均无发病症状。感病品种接种前LeHT1无明表达,接种后随时间增加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抗病品系TY-2、TY-3在接种前有较高的表达量,接种后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抗病品系TY-1在接种后5 d时降至最低,随后稍有增加。接种后,Per-mease基因在感病品种中表达量显著提高,7 d后略有降低;抗病品系TY-1的Permease基因表达量先降低,15 d时表达量回升;抗病品系TY-2的Permease基因在接种后的表达量增加;抗病品系在TY-3中,Permease基因在接种前后表达水平变化不大,直至15 d时略有升高。接种前、后LeHT1和Permease基因在不同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表明不同抗源可能含有不同的抗病信号通路和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218份加工番茄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雾的方法对其中30份自交系进行菌悬液室内人工接种,评价不同加工番茄自交系对番茄叶霉病的抗性表现;同时利用基因功能标记对所有参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明确这些材料中是否含有抗番茄叶霉病基因(Cf-9)。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30份加工番茄骨干自交系中,共筛选出抗病材料6份,中抗材料16份,感病材料7份,高感材料1份,其占比例分别为20.0%、53.3%、23.3%和3.4%。特异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在218份加工番茄骨干自交系中,含抗叶霉病基因(Cf-9)的材料有74份,占总数的33.9%;不含抗叶霉病基因(Cf-9)的材料有144份,占总数的66.1%。总体来看,在新疆加工番茄骨干自交系中,以中抗叶霉病材料居多,选用抗病自交系(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利用基因功能标记在育种早代筛选抗病基因型,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加速新疆加工番茄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5.
野生番茄抗叶霉病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获野生番茄抗叶霉病生理指标的重要数据资料 ,揭示其抗病机理。以多毛番茄、秘鲁番茄、小花番茄、多腺番茄醋栗番茄 5个野生番茄和 L 4 0 2栽培番茄为试材 ,设置接种处理和喷水作为对照。它们在接种叶霉菌生理小种1.2 .3后 ,其叶片的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相对电导率、以及叶片木质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野生番茄叶片中 POD、PPO活性、相对电导率和叶片木质素含量在接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基本上与抗病呈正相关 ,但各指标变化幅度和时间依各野生番茄又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番茄叶霉病是设施番茄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设施番茄主产区普遍发生,随设施番茄面积加大呈现暴发趋势。番茄叶霉病是气传病害,叶片正面、背面均可感病,多在下部叶片叶背面侵染发病。发病初期叶背面长出灰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叶正面出现近直径0.5~1.5 cm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病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发病后期,病斑连接成片,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外对于番茄叶霉病的抗病品种研究较多。目前培育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4个苦瓜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白粉病菌后,苦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抗病品系的可溶性糖、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抗病品系的抗坏血酸(AsA)质量分数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接种后10~20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系感病品系高感品系。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说明,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后,抗病品系可通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sA质量分数及增强POD、PPO、APX活性来提高抗病性。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均可作为苦瓜对白粉病抗性早期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乙烯利诱导番茄抗叶霉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番茄苗期施用乙烯利,然后人工接种叶霉病病菌,诱导植株产生对叶霉病的抗性。通过对番茄叶霉病病情指数和病株率的调查,分析不同处理的差异,探讨乙烯利诱导抗性与病害发生的作用效果,为应用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苗期接种鉴定、田间抗性鉴定和植株内假单孢杆菌群体数量及其分布的检测等方法对9个番茄品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这9个品系的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85198和203为感病品系,47254,51255,7585和85254为抗病品系。并针对3种筛选方法的特性,提出番茄抗青枯病育种的抗病鉴定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苹果品种‘秦冠’、‘富士’及二者的杂交种‘QF-2’为试材,室内接种炭疽叶枯病菌,发现前者表现为感病,后二者均表现为抗病.接种后的0~4 d内,寄主叶片内的SOD、POD、CAT活性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接种1 d后出现峰值,且在抗病种质上明显高于感病种质.PPO活性在接种后也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感病种质'秦冠'的上升速度较快,峰值出现较早.对三份种质来说,受病原菌的诱导,MDA含量均在接种1 d后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其含量变化与种质间的抗性水平差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在番茄苗期施用乙烯利, 然后人工接种叶霉病病菌,诱导植株产生对叶霉病的抗性。通过对番茄叶霉病病情指数和病株率的调查,分析不同处理的差异,探讨乙烯利诱导抗性与病害发生的作用效果,为应用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番茄叶霉病过敏性坏死反应中的活性氧代谢、细胞保护酶和激素含量的变化,通过对番茄叶霉病抗病材料HN19(含Cf-19)、HN42(含Cf-11)、Ontrio7516(含Cf-5)和感病材料Money Maker(含Cf-0)分别接种叶霉菌生理小种1.2.3.4。结果表明:在接种72 h后,不亲和互作体系(抗病材料)出现坏死斑,番茄叶片活性氧的积累在接种后3、15 d出现2个峰值,而亲和互作体系(感病材料)只在接种后5 d产生1个峰值。不亲和互作体系中,第1次活性氧含量的高峰伴随着过敏性坏死反应(HR),表明高浓度的活性氧会导致细胞死亡。通过对亲和互作及非亲和互作体系中的细胞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激素(乙烯、水杨酸、脱落酸)含量分析发现,含有不同Cf基因的番茄品种在活性氧的积累、细胞保护酶活性及激素含量上存在相对统一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对抗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的烟草品种RBST与红花大金元(红大)叶片进行黑胫菌接种,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在不同时间取样、染色、显微观察,揭示黑胫病菌在抗感叶片时的侵染动态。结果表明,接种感病红大叶片16~20 h,黑胫病菌通过气孔侵入红大叶表皮组织,接种48 h后,黑胫病菌长满整个接种小叶盘;而接种抗病RBST叶片24 h后,抗病的RBST叶片才出现极少的坏死斑,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坏死斑区域有少量的扩大,但在接种72 h后,坏死面积只占接种小叶盘面积的很小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节瓜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的机理,本试验测定了接种枯萎病菌后节瓜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品系和感病品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接种枯萎病菌后,枯萎病感病品系、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品系的节瓜叶片POD、P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未接种病菌的对照(P<0.01),而3个材料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未接种病菌的对照(P<0.01)。表明通过离体筛选获得的抗镰刀菌酸细胞系与传统抗病材料具有相似的枯萎病抗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以番茄感病品种1479和2300为材料,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TH)诱导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并测定BTH处理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接种对番茄叶片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2.0mmol/L BTH能有效诱导番茄产生对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抗性,其中0.5 mmol/L BTH处理效果明显,诱导效率可达42.7%。喷施BTH或接种TYLCV均可提高番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但诱导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片上述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高。说明BTH处理可以诱导番茄增强防御酶活性,降低病情指数,增强对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番茄叶霉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病菌除导致叶片产生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外,还可侵染茎秆和果实,影响果实品质,降低食用价值。如今,保护地面积增大,加之保护地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叶霉病的发生流行,因此,叶霉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草药杀菌剂LS-1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未加助剂的LS-1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及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了助剂筛选,测定了助LS-1对番茄叶霉病的施药适期及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LS-1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达到62.46%,显著好于植物源药剂邻烯丙基苯酚、生物药剂宁南霉素和常用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LS-1可提高番茄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具有诱导番茄产生抗叶霉病的能力。以适当的比例加入大豆油和生化黄腐酸后对番茄叶霉病的接种防治效果提高到79.36%,最佳施药时期为病菌侵入前7d至侵入后7d,防效在54.09%~86.90%之间,施药间隔期5~7d。40.00和20.00g·L-1的助LS-1对番茄叶霉病的接种防效分别为89.80%和86.35%,显著优于常用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生物药剂宁南霉素和植物源药剂邻烯丙基苯酚。  相似文献   

18.
叶霉病菌毒素对番茄幼苗几种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番茄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毒素对番茄叶片内SOD酶、POD酶活性及叶片细胞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叶片经叶霉粗毒素处理后,体内SOD酶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即抗病品种中杂8号的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823番茄,从平均水平上看,酶活性下降,且抗病品种下降比率小于感病品种;毒素处理后,细胞内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抗病品种增加比率低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抗白粉病的苦瓜种质开展抗病育种,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21份来源不同的苦瓜种质资源为试材,连续2年鉴定白粉病抗病性,并从中选出4份抗性不同的材料,分别测定接种白粉病菌前及接种后不同时期的5种防御酶活性,结合病情指数做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防御酶的动态变化与白粉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苦瓜品系之间白粉病发病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28.57%的苦瓜种质资源表现为抗病,28.57%表现为中抗,33.33%表现为感病,9.53%表现为高感;健康植株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活性差异不大,接种白粉病菌后,抗感品系植株体内除CAT外,各种酶的活性均升高,抗病品系的酶活及酶活增幅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抗病品系在接种白粉病菌后的第10天POD和PAL活性最高,PPO在接种后第5天活性最高,感病和高感品系则一直保持较低的酶活性,因此POD、PAL和PPO可以作为衡量苦瓜抗白粉病的指标;相关分析表明,5种酶的酶活和酶活增幅均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酶活或酶活增幅越高,抗病性越强。  相似文献   

20.
经对河南省栽培的11个番茄品种进行叶部和茎部抗早疫病研究,仅中杂11一个品种属叶部耐病、茎部抗病的品种;中杂101、中杂106为茎部耐病、叶部轻微感病的品种;其余品种基本都是茎、叶感病或高感.一般情况下接种孢子悬浮液后番茄植株茎部发病都明显滞后于叶部发病,接种后2周病情基本稳定,此时可较好地反映供试品种的抗病性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