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和集聚效应。【方法】综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地区平均集聚率、空间相关系数等指标测算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水平,并用引入地理集聚度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国种植业产业的集聚效应。【结果】种植业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种植业呈现出专业化、连片化的地理集聚特征;种植业产业地理集聚对产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结论】着力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区域性的管理和服务,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比较优势推进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  相似文献   

2.
选用2002~2011年中国食品工业产业三大分行业数据,采用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对中国食品工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食品行业产业整体集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从行业角度来看,EG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食品工业产业三个行业中,食品加工业为中度聚集,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为低度聚集,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别不大,发展较为平衡。但是各行业集聚程度在2002~2011年的变动幅度存在一定差异,食品加工业的集聚程度变化较大,而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变化幅度小。  相似文献   

3.
翟涛  罗冲  马宏声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6):203-207+221
基于国家统计局、FAOSTAT、海关总署和UN Comtrade数据资料,系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供给保障空间维度变化和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供给保障包括国内供给和国际市场供给两部分。国际市场供给占中国粮食供给比重略有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国际市场供给呈现明显地理集聚特征。国内粮食供给是保障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力量,粮食供给区域不平衡,不同粮食作物供给区域不断演化。中国粮食国内供给区域发生较大变化,供给重心逐渐北移,地理集聚由相对离散渐进演变为稳定集聚,且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38-11239
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等指标对中国果汁产业集聚测度与评价的结果表明:中国果汁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已经较高,但近年来却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果汁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整个制造业还境缓慢;中国果汁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且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分析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度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各地级市区域集聚态势不平衡,行业集聚程度差异大,从而提出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等促进集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了解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考察了1978-2012年间中国29个省(市、区)20种农作物的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及演变规律,并结合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分析了中国省域农作物的空间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各地区农作物的专业化水平随时间不断变化,同时各作物种植优势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地转移;从集聚分布情况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在时空与地理两种不同的关联路径下,农作物空间关联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前者能反映出作物空间关联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水果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92要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产业集中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测算了5种主要水果作物和水果产业的地理集聚度与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苹果、梨、柑橘产业的地理集聚有利于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香蕉和葡萄产业的地理集聚与国际竞争力存在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加入WTO后葡萄和香蕉出口环境的变化以及香蕉和葡萄主要供应国内消费的现实情况。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就相关研究领域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得出兰州城区文化产业的聚集指数,通过地理集中的指数和核密度图来显示兰州城区范围内文化产业现有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现阶段兰州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绝大多数企业集聚在城关区西部;各文化行业的集聚中心不同;兰州市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强化产业集聚和提升产业质量是推动我国由食用菌产业大国转为强国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食用菌产业地理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变趋势,对于科学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探究产量居我国食用菌前2的香菇和黑木耳产业地理集聚特征、空间演变趋势、影响因素,为我国香菇和黑木耳产业科学布局及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基于2010—2020年我国香菇和黑木耳的相关产量及面板数据,对我国香菇和黑木耳的地理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香菇和黑木耳“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现象明显;香菇产业集聚程度升高,而黑木耳产业集聚程度下降;香菇和黑木耳地理集聚的高-高(H-H)象限所对应的省份变化不大,香菇低-低(L-L)象限所对应的省份增加,黑木耳低-低(L-L)象限所对应的省份减少,黑木耳高-低(H-L)象限所对应的省份增加;城镇化率和小麦产量对香菇生产布局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率和农机台数对黑木耳生产布局集聚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蔬菜价格指数对香菇和黑木耳生产布局集聚呈现负向抑制作用。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提升小麦等主粮产量,推...  相似文献   

11.
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峰  刘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71-9773
传统的度量指标基尼系数、Ellison-Glaser指数等没有考虑到相邻经济体的相互影响。基于此,采用空间自相关衡量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演化,并构造包含地理溢出效应的增长回归模型,分析空间集聚的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中存在较强的地理溢出效应,同时国内投资和工业化等因素对空间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年鉴》中研究区域范围内各地区2009—2018年林业产业总产值数据为基础,应用区位熵模型、行业集中度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合空间计量分析法中的莫兰指数,从时间、空间2个维度分析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大部分地区林业产业集聚化程度有提升的趋势,但产业集聚化程度仍然较低;各产业集聚性呈现出,由2014年及以前的行业集中度指数由大到小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集聚模式,向2015年及以后的行业集中度指数由大到小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集聚模式演替发展;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的林业产业集聚化程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存在空间正向相关性,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彼此相互影响,存在"高-高"集聚区域、"低-低"集聚区域。总体看,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产业集聚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分布不均衡,在动态时间上呈现更替变化。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地理标志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利用对于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地理标志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地市州(林区)地理标志数量的分布较均匀,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地理标志的表现有所不同,质检地理标志以及中药材、水果与坚果、茶产品、禽畜制成品、水产品类地理标志的分布相对集中;不同类型工商地理标志点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茶产品、豆制品与加工食品类地理标志点分散分布,具有双热点区域;蔬菜与菌类、水产品、畜禽制成品类地理标志点集聚分布,具有单热点区域;水果与坚果、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类地理标志点也呈集聚分布,但具有多个热点区域;区域的常住人口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该区域地理标志数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地形、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控制着不同类型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湖北省各类地理标志产品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相当有限。因此,湖北省应加强地理标志的利用,发挥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帮助农民创收增收,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近几年宁波民宿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地理空间上聚集、产业环节上协同、组织模式上多元等特征,也出现同质化竞争、市场开发缓慢等难题,因此,塑造特色品牌化民宿集聚区成为民宿产业深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方法/过程】通过对宁波20处民宿集聚区内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对若干影响力较强的民宿经营者进行现场访谈,总结出目前民宿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困境。【结果/结论】结合各地特色农业资源,提出宁波民宿集聚区可选择自然风光型、历史人文型、特色体验型,以及新村展示型等四种品牌化路径,并从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信息技术等层面提出维护宣传品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生产服务3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时空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整体层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化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的高值区和以西南山区为核心的低值区。农业现代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集聚方式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型为主。应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策略,重点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并充分发挥地理上的空间溢出与辐射带动效用。  相似文献   

16.
借助数理统计、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村落优势发掘、多元化发展道路。结果表明,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集中在浙中浙南,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浙北浙东区域;相较文化景观,浙江省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自然风光为主,村落的生态优势更容易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在分布上均呈集聚特征,且分别为集聚轴向延伸和小范围点状集聚的空间格局;村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及影响力不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经济因素相关性最强,自然因素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影响相较更显著,各因素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均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刘央  王印虎 《河南农业》2023,(33):48-5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竞争力提升,对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打造山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人才集聚提升的理论分析、科技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科技人才集聚的模式分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分析,从实行更加精准灵活的人才集聚政策、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106-107,147
民宿按所在区域分为城市民宿和农村民宿,其中农村民宿伴随着农村旅游不断发展,在成长过程中呈集群式发展形成农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农村旅游民宿集聚区根据形成原因分为自发集聚型、规划集聚型和升级集聚型。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集聚、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和行业监管视角分析了农村旅游民宿集聚区的经营模式、旅游负效应、产品设计与优化和监督管理困境,依据顶层设计和行业探索相结合的理念提出破解农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发展困境的路径,形成并延伸民宿产业链与价值链,通过内部竞合博弈和外部转型升级实现农村旅游民宿集聚区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地理集中度、耦合度等模型对泸州市各县(区)的人口、经济集聚度及人口、经济集聚的匹配模式进行了测算,并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间消费水平两个维度探讨了不同集聚模式与人们生活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不同集聚模式的引导下,泸州市城乡之间及城市间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提供参考,利用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区位熵研究农业经济水平与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农业(农林牧渔业)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小农业(粮食产业,包括小麦、稻谷、大豆和玉米)各产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存在差异;地理区域上,东、中、西部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