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论三峡库区流域治理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背景较脆弱且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目前该区域面临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的双重压力.本文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流域治理的研究内容做了简单回顾,并通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提出三峡库区流域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3类科学问题,即(1)开展以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水土流失机理研究;(2)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理与模式研究;(3)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时对流域治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相似文献   

3.
对祁县伏西河小流域总体情况和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的主要举措,以期对同类型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草庙子河流域水土流失量大,严重危害当地的环境、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草庙子河流域通过发展清洁型小流域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治理。文中阐述了草庙子河清洁型流域治理的对策与措施,即在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基础上,对农药的施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建立清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还介绍了当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给出该流域治理成功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嘎托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兼有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交错存在,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根据该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及水土流失情况从水土保持功能角度将流域划分为三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并按照预防措施、治理措施和综合监管措施,分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为嘎托河流域乃至西藏昌都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密云水库以上集水流域面积31%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在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阐述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纸坊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专门治理试验机构以来,纸坊沟小流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间断治理,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治理程度已达81.4%,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独特的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王家沟流域多年的实测降雨量、径流量、输沙量和侵蚀模数,选择了12个降雨因子,进行了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迥异,不同治理时期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基于降雨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多为二次方程与S曲线形;流域治理后期(1971年以后),随着治理面积的逐年增加,综合治理程度的提高,明显改善了降雨、径流和输沙的关系,降雨因子对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土石山区治理途径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土石山区占山区总面积的1/2,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该流域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不同类型区试点小流域治理效果的调查分析,依据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特点,总结出治理开发土石山区的主要途径是:基本农田建设及坡耕地治理,工程造林与保护、开发、利用植被资源,地表径流的管理和利用,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沟道防护工程建设,新的水土流失防治等,并结合试点典型论述了主要治理措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DEM数据在ArcGIS内进行子流域自动提取,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人工交互解译、修正以确定子流域;以划分的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定性与定量赋分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确定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及其主导功能;根据确定的水土保持分区主导功能进行“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配置。[结果]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共划分9个子流域,确定4个水土保持分区;在各水土保持分区分别构建以生态安全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清洁型为主的“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结论]子流域可作为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四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配置的基本单元,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可作为“四型”小流域模式配置的依据,提供因型施策、精准至区的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认识长时间尺度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侵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流域1998—2018年土壤侵蚀和产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空间驱动力因子,为洮河源区流域的水土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洮河源区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碌曲站实测输沙数据以及植被NDVI数据,通过WaTEM/SEDEM模型结合重心模型分析流域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其空间驱动力因子。[结果]洮河源区的土壤产沙模数由1998年的33.81 t/(hm2·a)增加至2018年的48.59 t/(hm2·a);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次是极强侵蚀和轻度侵蚀,剧烈、强烈和中度侵蚀占比最小。侵蚀较强区域分布在高山地带;侵蚀较微弱的区域分布在中部的河谷地区和海拔较低的区域。流域内地形等级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q值分别为0.359,0.183,流域侵蚀模数随地形位等级增大而增大,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1998—2003年和2008—2013年这两个时段,土壤侵蚀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2003—2008年侵蚀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流域养分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植被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调整的政策,在小区和流域尺度上,就植被恢复对流域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养分循环平衡影响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植被恢复可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使流域养分循环平衡能力加强、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指出了在这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示范区,选取2011年和2014年两期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辅助降雨数据、1∶1万DEM、土壤数据等开展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监测评估。通过高分辨遥感影像有效提取了小流域梯田、植被覆盖度、详细土地利用分布等结果,最后利用CSLE模型对朱溪小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朱溪小流域强度到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从2011年的4.55%减少到2014年的1.93%。其中剧烈侵蚀从占流域面积0.44%减少到2014年的0.15%。2011—2014年3年间强度以上土壤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研究认为,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监测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土壤侵蚀量的定量评价研究,是探索土壤流失规律和评价流域治理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根据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ArcGIS软件平台下,以QuickBird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小河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并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小河沟小流域年土壤侵蚀量88 504.2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438.98 t/(km2·a),属于轻度接近于中度侵蚀强度,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25°区域产生全流域80%以上的土壤侵蚀量。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天然草地>未成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乔木林地。改善疏林地、未成林地和天然草地的结构,加强难利用地和荒坡地的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是降低土壤侵蚀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洋  李鹏    马文东  张旭    郭嘉嘉    潘金金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70-76,84
为科学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上游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和相应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柳沟流域草地、林地和耕地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出面积大小为草地>林地>耕地,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大部分转为未利用土地,草地大部分转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2)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946.56,1 873.55 t/(km2·a),其中草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其次为林地,土壤侵蚀量主要来自于草地;(3)西柳沟流域35年间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占主导,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部分面积向林地和耕地分别转化了4.47,17.54 km2,说明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以期为黄河上游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的现状、挑战与任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有效手段。述评了我国在坡面预报模型和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和全国水土流失宏观趋势预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面临的挑战与任务,指出了我国水蚀预报模型近期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量的关键因子,包括浑水径流深、洪峰最大流量、降雨量和30min最大降雨强度。建立了向量机回归支持下的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测模型。利用60次侵蚀产沙实测资料,对模型预报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次降雨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精度平均为在86%。该研究为揭示次降雨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和USLE的龙墩水库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东  陈梅  孙旭  刘臣炜  张龙江  苏良湖 《土壤》2016,48(5):1007-1014
本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龙墩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的方法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整个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 343.46 t/km~2,属中度侵蚀。整个流域微度和轻度侵蚀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大,两者所占面积比例之和超过了63%,极强度和剧烈侵蚀虽然所占面积较小,但却产生了超过了70%的侵蚀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年均侵蚀模数旱田草地水田林地,侵蚀量旱田水田草地林地。通过GIS将整个流域划分为13个子流域,子流域4、5、10由于区域内大部分是旱田,土壤侵蚀模数较大,为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关键源区,子流域10侵蚀模数和侵蚀量都比较大,应该重点关注;而子流域1、9和12由于侵蚀总量较大,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关注。所有子流域土壤侵蚀量都主要来自高强度侵蚀等级,其中以剧烈侵蚀为主。因此,控制土壤侵蚀应该优先考虑高强度侵蚀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20.
基于CSLE模型的陕北纸坊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陕北纸坊沟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评价,为该流域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ArcGIS技术,利用2005—2016年纸坊沟流域水文站月降雨量数据、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率定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的相关参数,计算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对土地利用变化与坡度和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不同坡度带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15°~25°左右的坡耕地是土壤侵蚀的敏感部位。(2)纸坊沟流域内土地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增加。该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的面积与强度整体呈现改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耕地的土壤侵蚀强度较强,林地和草地侵蚀强度相对较弱,说明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能够显著减弱土壤侵蚀。[结论]研究区内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制约,该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是15°~25°左右的坡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