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一代二化螟防效及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及对蜘蛛的影响,在田间进行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不仅对水稻和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安全,而且对二化螟的防效高于氟虫腈和三唑磷。8ml/667m^2和10ml/667m^2 20%氯虫苯甲酰胺SC处理的平均保苗效果为93.9%和97.3%,显著优于5%氟虫腈SC 40ml/667m^2和20%三唑磷EC 150ml/667m^2两处理的85.7%和67.0%;氯虫苯甲酰胺8ml/667m^2、10ml/667m^2,氟虫腈40ml/667m^2,三唑磷150ml/667m^2和对照处理,药后10d每20丛平均蜘蛛量分别为64.0、62.7、59.7、50.3和66.3只,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蜘蛛存量显著多于三唑磷处理,与氟虫腈和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对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较好,雌穗防效分别为83.8%、88.2%、77.9%,植株防效为84.1%、88.4%、78.3%;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产15.0%、17.0%和13.7%,比药剂对照48%氯吡硫磷乳油增产4.9%、3.1%和1.9%。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四川省丘陵地区间作大豆根腐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用两种根腐病防控药剂对间作大豆进行处理,分析不同防治药剂、方式及时间对根腐病防控效果及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所有药剂处理均能显著抑制根腐病的发病率,降低病情指数,其中噁霜·锰锌拌种效果最为明显,使发病率由78.7%下降至38.7%,病情指数降低0.106;随着防治时间的延迟植株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相对防效逐渐下降,且药剂间的防效差异更为明显.拌种和3叶期喷施嗯霜·锰锌能够增加植株节数、株高和茎粗,5叶期喷施药剂则无明显改善.药剂防治能够有效提升大豆有效荚数,降低无效荚数.与CK相比,百粒重在各处理下均显著增加,B1处理下大豆单株粒数和粒重显著增加,均以A2B1处理最高,分别增加32.08%、10.67%和28.99%;不同防治方式及时间处理下,百粒重差异显著,单株粒数B1显著高于B3,单株粒重间无显著差异.多菌灵拌种和3叶期喷施均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分别增产20.07%和11.65%;嗯霜·锰锌处理下各时期防治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幅为9.29%~23.82%.  相似文献   

4.
单季稻大螟防治问题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白穗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大螟的数量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其种群数量也已超过二化螟。大螟上升主要原因,一是耕作制度多样化与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多食性大螟的发生;二是大螟发生期早于二化螟,在当前普遍采用长持效药剂,防治间隔时间拉长情况下,大螟容易出现失治漏治;三是当前螟虫主治药剂氟虫腈三唑磷等对大螟防效不理想。为此,笔者进行了新药剂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大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对单季晚稻破口期大螟的防效为94%、保穗率71%,显著高于90%杀虫单200 g/667 m2高剂量处理的84.6%、54.7%。同时提出"改变作物布局,集中连片种植,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恶化大螟生存环境,加强测报,适期防治"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2年和2003年应用虫霉防治大豆蚜虫,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0ml/L虫霉的处理对大豆蚜虫校正 防效最高,两年分别为100%和99. 3% ,虫霉浓度为6. 7ml/L则校正防效分别为93. 5%和95. 6%。2003年采用虫 霉浓度为10ml/L和6. 7ml/L的处理其校正防效与化学农药氧化乐果的校正防效差异不显著。2004年田间小区试 验结果表明,虫霉浓度为10ml/L对大豆蚜虫校正防治效果达100% , 6. 7ml/L的校正防治效果为98. 6%;田间大区 试验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2. 3%和50. 4% ,所以建议使用10ml/L的虫霉防治大豆蚜虫。  相似文献   

6.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大豆受到高位作物玉米的遮荫,导致大豆种子在发育期间受到荫蔽胁迫。为研究荫蔽胁迫对大豆种子在随后的萌发期间抗逆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品种菏豆19、玉米品种浚单26为试验材料,采用1∶1玉米/大豆间作(intercropping,IC)模式,对照为净作大豆(monocropping,MC),大豆种子收获后,测定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脂肪含量等性状;并分析其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以高温、甘露醇、葡萄糖、聚乙二醇、Na Cl以及脱落酸进行胁迫处理);进一步以qRT-PCR分析了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收获的大豆种子的百粒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净作大豆无明显差异;在上述非生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间作大豆种子具有较快的萌发速率,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qRT-PCR数据显示,在萌发过程中,间作大豆种子中ABA信号通路上的正调控基因Gm ABI4、Gm ABI5表达量较净作有所下调。因此,本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不会降低大豆种子品质,但是会通过削弱ABA信号,进而增强间作大豆种子在萌发期间的抗逆能力,提高其萌发期间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杨石有  张蕊  吕宝乾 《玉米科学》2021,29(6):151-156
以扩展直径、最大持留量、室内毒力、田间防效为评价指标,测定添加0.05%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药剂物理性状、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的影响,评价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后,药剂扩展直径由1.45~1.82 mm增大至2.10~3.15 mm,增减率45.31%~73.15%;药剂浓度越高,增减率越高,药剂在苗期嫩叶、小喇叭口期及大喇叭口期叶片上的持留量均明显提高。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室内毒力增减率6.34%~21.12%,低龄幼虫的增减率明显大于高龄幼虫,田间防效增减率2.67%~9.56%,添加有机硅助剂明显提高了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通过增加药剂扩展直径,提高药液持留量,增加了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70%噻虫嗪种子处理水分散粒剂WDG(锐胜)、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高巧)、3%辛硫磷颗粒剂GR、40%毒死蜱辛硫磷乳油EC、15%阿维毒死蜱乳油EC、15%阿维辛硫磷乳油EC 6种杀虫剂对大豆田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大豆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对大豆安全,未出现药害;70%噻虫嗪WDG对蛴螬的防效达79.41%,大豆增产率为45.43%;60%吡虫啉FS对蛴螬的防效为76.47%,大豆增产率为48.03%;70%噻虫嗪WDG和60%吡虫啉FS的试验效果显著高于防效和增产率分别在54.41%~69.12%、22.09%~34.56%之间的其他4种药剂;6种药剂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株高、鲜重、单株豆荚数等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药剂(A1:60%乙·嗪·滴丁酯、A2:60%乙·嗪·滴丁酯+48%灭草松、A3:48%灭草松)与清水对照组(A4)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大豆苗期农艺性状、株防效及药害等级和成熟期作物产量,考察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反枝苋、马唐防效好,对刺儿菜防效较差。药后15 d,A1与A2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均在75%以上,其中A2对马唐的株防效达到了100%。药后30 d,各处理下的鲜重防效均在80%以上,A1对反枝苋的株防除效果最好为88.89%。玉米、大豆产量在A2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清水对照组高33.7%、39.4%。3种除草剂对玉米、大豆幼苗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药害等级均小于1,从株防效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A2更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翔  吴满  潘汝谦  廖红 《大豆科学》2011,30(6):964-967
研究了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及施肥对大豆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及大豆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能够显著降低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而且在间作体系中,施肥处理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未施肥处理.大豆/玉米间作显著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不同施肥处理间大豆和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施肥显著促进玉米的...  相似文献   

12.
ULV and conventional low-volume spraying were compared using ULV and e.c. formulations of deltamethrin, cypermethrin and triazophos to control cotton pests. Both spraying techniques were effective, but Bemisia spp. were controlled better with the low-volume aqueous sprays. The ULV sprayer was much cheaper to use than the conventional knapsack sprayer and covered a five- to six-fold greater area daily.  相似文献   

13.
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10 a(2009—201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2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hm2(N1)、常规施氮525 kg/hm2(N2)]和4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MS)、甘蔗//大豆1∶1间作(SB1)、甘蔗//大豆1∶2间作(SB2)、大豆单作(MB)]的甘蔗、大豆和系统总产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甘蔗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Wi2(Wricke’s ecovalence)、变异系数(CV)和可持续指数(SYI)评价了产量的时间稳定性,旨在为华南蔗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的甘蔗、大豆以及系统总产量呈现明显的年际变化。年份和种植模式对甘蔗和大豆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系统总产量受种植年份的极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甘蔗、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2)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间作稳定且显著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3)不同处理甘蔗产量的Wi2CV差异不显著,减量施氮单作甘蔗的SYI值显著高于常规施氮,表明减量施氮单作甘蔗的产量稳定性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单作大豆产量的Wi2显著高于间作,说明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显著低于间作。不同处理的系统总产量Wi2值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蔗//大豆间作和施氮量不影响系统总产量的稳定性。(4)种植年限的增加对甘蔗蔗糖分和纤维分、蔗汁糖锤度、蔗汁旋光度和蔗糖分无显著影响,同一年份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处理的甘蔗品质差异不显著。(5)与2010年相比,2018年底,除大豆单作模式外,其他处理的土壤pH、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下降,但所有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甘蔗连作和连续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逐步下降、pH降低。减量施氮甘蔗//大豆间作模式能够保持系统生产力和地力的稳定性,但需施用有机肥和推广蔗叶还田技术来培肥蔗田地力。  相似文献   

14.
杀虫剂对二化螟卵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6类13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卵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喷雾法处理稻株不同时间后,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和雌蜂产卵寄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氟虫腈、噻虫嗪、毒死蜱、三唑磷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有极明显不利影响,成蜂接触用药处理2 d和7 d稻叶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0%~98.9%。用氟虫腈、三唑磷处理7 d的稻叶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寄生能力无不利影响,而噻虫嗪处理有显著影响。采用卵卡浸渍法测定药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影响的结果表明,吡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能显著影响F0代成蜂存活、寄生及F1代成蜂羽化。采用浸渍法处理内含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时,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对成蜂羽化没有不利影响,羽化率达81.4%~91.8%;氟铃脲对蛹、甲维盐对卵和蛹、噻虫嗪对卵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这些药剂对其他虫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甲胺磷、吡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异丙威、敌敌畏等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羽化有极明显不利影响。说明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对稻螟赤眼蜂没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使用这些药剂防治水稻害虫时,它们对起自然控制作用的稻螟赤眼蜂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以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共16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净作(为对照)模式下比较研究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各熟期类型品种在间作条件下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倒伏率均显著高于净作对照,且早熟品种的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平均节间长以及倒伏率显著低于中、晚熟品种。早、中熟品种在间作下的有效分枝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晚熟品种显著高于对照。各熟期类型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都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早熟类型品种的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以及公顷单产均极显著低于中、晚熟类型品种,而这些性状在中、晚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早、中熟品种在间作下的单株有效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晚熟品种的单株有效荚率显著高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显著高于早熟品种。然而各品种类型间作下的完整粒率与净作对照无显著差异,中、晚熟品种的完整粒率显著高于早熟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间作下倒伏率与株高、主茎节数、平均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率、单株粒重、完整粒率、产量均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玉豆共生期占全生育期比重与有效荚率、完整粒率、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相比早熟品种有较长的光补偿时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是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对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全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模式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61.3%、34.9%、43.1%和47.2%、62.7%、33.8%;间作模式的植株全氮含量比单作植株的高0.43~2.63 mg/g;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44、47.79和53.92 kg/hm2;间作模式还显著增加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光能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种植结构和区划的调整,间套作种植模式在一些适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增加了农田生产力。然而,间套作种植方式下,由于受高位作物荫蔽影响,低位作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常常处于弱光胁迫环境中。弱光胁迫不仅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且会制约作物产量潜力的提升。本文以间套作荫蔽环境下的大豆源库关系为例,综述了弱光胁迫调节作物源库器官生长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源库协调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现有间套作作物产量研究概况与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未来间套作种植下作物在源库关系与产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T4:在开花期一次性混合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病虫害)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病虫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数测试指标存在显著的年度效应,锈病病株率、白粉病病株率、降落值和多数RVA参数存在显著的年度与处理互作效应;(2)对照处理病虫害发生较重,单独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均不能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分次或混合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喷施;(3)施药处理较对照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增加6.9%~11.8%,纯收益增加4.3%~8.7%,以杀虫剂和杀菌剂分次喷施处理增幅最大;(4)施药处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药有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但都明显提高了降落值和RVA参数值。施药处理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限值。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于开花期实施多类药剂混合喷施不失为小麦节本高效的病虫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崂山茶区的生态环境和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本文提出一套适合本茶区应用的控制技术:在茶园间作紫花苜蓿、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或留草等生态恢复技术,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蓄养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加强对害虫发生情况的监测,结合采茶等农艺活动,对害虫实施点片防治或人工防治;秋茶结束后喷施化学农药,以消灭在茶园越冬的害虫,或用纱网覆盖茶蓬,阻止绿盲蝽回迁茶园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