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内报刊花生文摘(三)BA对14C-葡萄糖在花生叶片的吸收状态和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李玲(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潘瑞炽//中国油料-1993,(2).-22~24花生叶片对14C-葡萄糖的吸收存在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类型。10-5mol/LBA能促进...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茎枝不同位置上的叶片对花生植株光合作用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随着株令改变的变化而进行了两项试验。光合强度和同化的~(14)C的运转,是依播种后80、110和140天的“佛州蔓生”花生品种第一对侧枝顶端的第3、5、8叶片作了测定。为了测定~(14)C同化产物的运转,每种叶片在~(14)CO_2中暴露15分钟,植株于24小时后收获,供~(14)C分析之用。运转的计算,是除标记的叶片外,计算植株各部位占总~(14)C的百分数。 观察到,分枝上最幼嫩的完全展开的叶片3具有最高的光合强度,而叶片8则最低,叶片5表现出中等的光合强度。光合强度随之株令的增加而降低了,在两项试验中,从80至110和140天平均分别降低了21%和58%。随着株令的增加光合强度的降低,在两项试验中是相似的。在两项试验中,从标记中叶片所转移的~(14)C平均为64%且株令对其无显著影响。在试验Ⅱ中,叶片3运转了所固定~(14)C的76%,较之叶片5和叶片8的55%的平均值显著较大。在试验Ⅰ中,叶片位置对~(14)C运转量无影响。这些数据指出,在荚果形成期,靠近植株顶端的叶片贡献最大,而在这一期间所有叶片的光合能力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近几年来,我国花生产区的许多社队和科研单位,应用“比久”抑制花生后期徒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过旺的地块,特别是在培创花生高产的情况下,喷施“比久”后,能显著地抑制茎的伸长,提高饱果率,增加产量。为了探讨“比久”促进花生增产的原因,广东省植物所曾用碳~(-14)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比久”能够降低同化产物在茎中的分配率,增加荚果中光合产物的分配率。但“比久”对不同叶片碳素同化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对花生根系吸收磷  相似文献   

4.
钙在植株体内的运转 田间花生缺钙通常产生秕果,有关秕果原因的研究着重于两方面:一是花生地下结实的位置,二是钙在花生植株体内移动受限制的特性。花生吸收钙的方式为被动吸收,即钙的吸收量取决于土壤溶液中钙的浓度和花生对水分的吸收量。钙离子在植株体内几乎都通过木质部运输,因而钙只能随蒸腾流在木质部中自下而上运输,而从叶片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钙几乎等于零。  相似文献   

5.
连作严重影响花生叶片生长发育,导致花生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探明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F. mosseae 对连作 花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抗氧化物酶活性、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叶片干重的影响。结果表 明,与未接种相比,接种F. mosseae 显著增加连作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高温强光逆境环境中连作花生叶片原 初反应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П)、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 值;同时,接种F. mosseae 的连作花生叶片中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在花针期和饱果 期分别增加了26.52%和32.7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抗坏血酸(AsA)和脯氨酸(Proline)含量也显著 提高;另外,接种F. mosseae 显著促进连作花生叶片对氮、磷、钾和钙的吸收,增加了叶片干物质积累。因此,F. moss⁃ eae 能够促进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对花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由叶片、土壤及其它生境得到了不同种的非致病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分离物对引起诸如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o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并确认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致病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测定中,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在小面积田间试验中,防病效果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  相似文献   

7.
钙素是花生的重要矿质营养物质之一,它对花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自从1895年汉迪报导了“若无石灰,则花生只长茂盛的蔓和不结仁的空壳”以来,世界不少学者研究了花生对钙素的吸收与利用,有的国家已把施用钙肥作为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国内对钙素的效果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花生吸收钙素后的运转分布特点报导不多。我们于1960—1964年,以放射性~(45)Ca为指示剂,对花生吸收钙素后的运转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以期为实施农业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箱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断根深度对花生叶片氮代谢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断根深度在断根后初期(5~10d)均造成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并随着断根深度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10~15d之后则随着断根深度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以断根深度15cm处理的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适度断根处理(10~15cm)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有效果数和百果重。过度断根处理的叶片含氮量、氮积累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一直低于对照处理。表明适度断根处理短时间内降低了花生叶片氮代谢水平,但之后能够延缓花生叶片氮代谢水平的下降速度,保持生育后期叶片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增加生物产量、荚果产量、有效果数和百果重。花生的适宜断根深度为10~15cm。  相似文献   

9.
前言 应用~(13)N研究花生对含氮有机肥吸收利用规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对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1987年,我们利用1986年基施~1N标记氮素化肥的花生植株,经处理后,做为~(15)N标记有机肥施入盆栽的土壤内,进行花生对有机肥吸收利用规律的研究,现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从叶片、土壤及其他生境分离到几种非病原性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对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确认Bacilius thuringiensis 和 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病原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内测定,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小面积的田间试验防效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天喷施一次净化制济较之未净化的菌剂防效更为明显。菌剂中含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施用锌肥和不同遮阴程度互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相比,施用锌肥能提高花生不同部位锌含量、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平均降低7.1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增加19.4%。相同施锌水平下,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花生不同部位锌的含量和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以及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花生的发病率比不遮阴对照增加4.8、10.2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降低16.5%、10.0%。在30%、70%的遮阴条件下,施用锌肥的花生产量比不施锌的分别提高21.1%、25.0%。本试验条件下,施用七水硫酸锌30 kg/hm2,使花生具有较强的抗低温寡照能力及抗病性能,增产显著,可在花生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用100或300ppm的粉锈宁(三唑酮)溶液喷施花生幼苗后,植株矮壮,根系较发达,根冠比大,减少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性和光合速率,而呼吸速率没有很大差异,增加植株鲜重和干重,有利于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3.
施钾对花生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土娄土施用不同量钾肥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和发育,使花生产量提高了27.6%,最高产量出现在K2O用量67.5kg/hm2;施钾促进花生对N、P、K养分的吸收,三种养分的吸收量为N>K>P,但不同钾肥用量对养分的吸收影响不大;施钾使花生籽粒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17.7%和10.74%。试验中我们还观察到,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而抗病性有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明确磷素对花生生理特性及生育效应,采用水培与砂培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磷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条件下,磷胁迫处理降低了花生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各器官(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抑制了幼苗生长发育,根茎叶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2%、10.9%和9.7%。(2)砂培条件下,花生结荚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30~90kg/hm2范围内,上述4项指标较不施磷对照分别增加21.2%~34.2%、23.9%~42.1%、13.9%~22.3%和8.9%~17.0%;饱果期,花生叶片碳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氮含量影响较小;荚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处理较对照增产11.3%~23.5%。因此,合理施磷能够有效调控花生植株碳氮代谢,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5.
小麦花生两熟双高产一体化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合理运筹施肥,对小麦花生两熟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研究表明:小麦花生两熟栽培,施肥重点应在小麦,宜占总施肥量的60%-80%。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在拔节至挑旗期,NPK配合追施.花生追肥在始花前一次施足。有机和无机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石灰与生物炭对酸化土壤改良及花生氮营养的作用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石灰、生物炭单施与配施对酸化土壤性质、花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性钙含量,花生植株氮吸收量和收获指数显著增加13.1%和4.6%,花生生物量和产量显著提高11.7%和16.1%;单施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但对花生氮吸收量、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表明酸性土壤明显抑制了花生生长,单施石灰促进花生生长及氮高效利用效果优于生物炭。石灰与生物炭配施后,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钙含量及碳氮比更协调,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利用率、生物量和产量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有处理中,4500 kg/hm2生物炭配施450 kg/hm2石灰处理的花生植株氮吸收量、氮收获指数、氮利用率、生物量及产量最高,分别比CK增加30.7%、8.7%、5.7%、27.6%和35.8%。因此,4500 kg/hm2石灰和450 kg/hm2生物炭配施是酸性土壤改良、氮素高效及花生高产栽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3 and 2004 to evaluate full and reduced input fungicide programs in peanut field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risk for the peanut leaf spot complex (caused by Cercospora arachidicola and 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 Fungicides applications were made on a 14-, 21-, or 28-day interval (d.i.). Leaf spot intensity was similar for all programs in fields considered to be low or moderate risk; however, there was more leaf spot in plots treated on a 28-d.i. for high risk fields. Incidence of stem rot (caused by Sclerotium rolfsii) was lower in plots treated with soilborne-based programs than those treated with foliar-based programs. Control for the 21- and 28-d.i. soilborne-based programs was comparable to that for the 14-d.i. program in all trials except the high risk situations where plots treated on the 28- d.i. had higher levels of stem rot. Pod yields were similar among application intervals for all trial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reductions in the number of fungicide applications can be made without compromising leaf spot control, stem rot control, or yield.  相似文献   

18.
于始花后的不同天数给植株叶片喷施营养液(N,P,K,Ca,B,M。等),并给植株中下部果针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10ppm6—BA和5ppmGA3),结果表明,营养液和生长调节剂同时使用,能显著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和吸引植株中光合产物向荚果中运输和积累,使单株荚果数增加,特别是高节位的荚果数增加;同时使饱果率、百果重提高,花生平均增产8.6%—20%。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海南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适合花生生长,发展椰林下间作花生有利于提高海南省花生种植面积,促进花生种植业在海南的发展。花生为喜光作物,为揭示不同光照环境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本红1号’为材料,在单作人工荫蔽和椰林间作自然荫蔽条件下,分析不同荫蔽度与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间作花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荫蔽和自然荫蔽均对花生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2种荫蔽处理均证明荫蔽能促进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在人工荫蔽条件下,随荫蔽度增加至65%,花生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在自然荫蔽条件下,25%~35%荫蔽处理下花生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其他荫蔽处理组。在人工荫蔽条件下,25%荫蔽度下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23.06 µmol/(m²·s)]、蒸腾速率[Tr,6.61 mmol/(m²·s)]、气孔导度[Gs,606.21 mmol/(m²·s)]最高;在自然荫蔽条件下,15%~25%荫蔽度处理(4 m×6 m椰林)的花生Pn[18.27 µmol/(m²·s)]、Tr[7.66 mmol/(m²·s)]、Gs[618.10 mmol/(m²·s)]最大。在人工荫蔽条件下,花生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先显著增高后显著降低,在自然荫蔽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产量结果显示,与花生单作对照相比,不同密度椰林间作荫蔽均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本研究证明适度荫蔽能够促进花生光合作用,4 m×6 m(15%~25%荫蔽度)为间作花生推荐的椰林种植密度,可为构建高产高效的椰园花生间作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AM)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受控实验法,选用"乌牛早"为试验材料,研究丛枝菌根(AM)对盐胁迫下茶树生长、矿质营养的吸收、茶树叶片组织含水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降低水分饱和亏、改善茶树生长质量和茶叶品质;接种AMF可使茶树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得到有效缓解,表现为茶树体内N、P、K、Mg、Fe和Z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7.8%、32.2%、20.0%、22.6%、10.2%和9.4%,K+/Na+明显提高。表明AMF可通过促进盐胁迫下茶树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茶树生长,增强茶树对盐胁迫的耐性,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