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 Fox BASE关系数据库和 BASIC语言 ,建立了森林群落信息管理系统 ,并以大明山植被退化生态系统群落信息数据试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结构合理 ,功能齐全 ,性能可靠 ,科学实用 ,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 2个群落的温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恢复初期的灌丛群落在气温、地表温度和土温方面均明显地高于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 ,在湿度方面又明显地低于森林群落。恢复初期群落温湿特征的变化比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剧烈  相似文献   

3.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发展。对大明山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大明山中山区和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山区采伐森林后炼山种植杉木 ,经过 2 0年的自然恢复 ,在 60 0 m2的调查面积里出现了 178个物种 ,其中乔木层就有 58个物种 ,并且 2 0年左右就能形成以阳性阔叶先锋树种与中生性阔叶树种为共优势的森林群落 ,大约 60~ 10 0年就能形成中生性的常绿阔叶林。而在低山丘陵区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恢复期为 2 0~ 30年的群落 ,在 4 0 0 m2 样地上仅出现 2 2个物种 ,乔木层只有 3个物种 ;而且由于人为的干扰不断 ,这一地区的马尾松林很难恢复到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 ,只能发展成相对长期稳定的人为偏途顶极。 2 .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 ,物种数量的变化呈前期迅速增加 ,中期减少 ,后期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 3.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化在群落的不同层次表现不同 ,乔木层在 1~ 2 0年间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2 0年后表现为递减趋势 ;灌木层的个体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草本层的个体数量则呈非线性发展。4 .β  相似文献   

4.
对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研究。建立了胸径与年龄、树高与年龄两个回归方程 ,表明云贵山茉莉的林木胸径、树高与其年龄存在极紧密的相关。在 2 0年恢复期的群落中 ,云贵山茉莉种群表现为初生增长型种群 ,在 50年的群落中为稳定 (成熟 )型种群 ,在 2 0 0年的群落中则表现为下降型 (中衰型 )种群。说明云贵山茉莉林只是次生常绿阔叶林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对大明山中山区和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了不同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和性质 ,为合理利用植被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光照强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随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2年恢复期的群落 ,其光照强度是空旷地的 60 %~ 66% ,2 0年的群落为 14%~ 18% ,50年的群落只是 3%~ 9%。 2 .群落的光照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但在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中是不同的。森林阶段光照强度的日和季节波动比灌丛阶段的平缓。3.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光照强度变化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演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漓江上游流域红壤侵蚀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差异,采用“以空间导时间”的方法分析植被退化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由于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退化,主要的小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照度的垂直差异和时间变化非常小,而草丛群落以及灌丛群落的照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垂直差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0cm以上的高度,照度的时间变化比较明显;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非常小,一般在0.5℃以下,在监测时段内其气温的变化幅度在2℃左右,而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相对较大,气温垂直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到6℃; 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一般在5%以下,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可达25%;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的土壤内部温度变幅最小,在0.5℃以下,而灌丛群落的波动幅度较大,可达8℃左右。总体而言,在植被退化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气地温差不断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同时,主要小气候环境因子的时空波动性从平缓渐趋剧烈。  相似文献   

8.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 34个群落的木本植物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退化生态系统木本植物的密度与植被的恢复阶段紧密相关 ;2 .乔木层植物的密度变化呈现恢复初期 ( 2年 )较低 ,中前期 ( 10~ 2 0年 )迅速提高 ,中后期 ( 50年 )下降 ,后期 ( 150~ 2 0 0年 )又缓慢回升的趋势 ;3.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和不同的速率 ,灌木层植物密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人工相思林群落和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样地调查,分析比较了两者群落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上优于人工相思林群落,通过自然演替人工相思林群落可向更优的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松嫩羊草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演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长和定植的关键生育期。为了明确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群落、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和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作为4个草地退化演替阶段,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土壤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退化阶段土壤理化性质与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群落从羊草群落到虎尾草群落的退化演替进行,土壤p H值和电导率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土壤碱化度越来越高,碱蓬群落土壤碱化度显著高于羊草群落;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减少,碱蓬群落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低于羊草群落。羊草种子在羊草群落土壤中的发芽率最高,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加剧,羊草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羊草幼苗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退化土壤对羊草幼苗根长的生长抑制要比对幼苗苗长生长的抑制强。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羊草草地退化伴随着土壤盐碱化的发展,且随着土壤退化程度加剧,羊草萌发成苗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大明山位于北回归线上 ,具有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开展大明山森林生态环境的研究对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了解北回归线上森林植被的发生、发展和演替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大明山区观赏树木资源的调查研究表明,本区目前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观赏树木有68科135属191种(含变种和变型),占大明山树种资源的16%。并从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观赏特性及其在园林中的配置等方面对尚未开发应用,且观赏价值较高的50种观赏树木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观赏树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田侵蚀区植物群落演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田成为剧烈土壤侵蚀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破坏了山地植物被,导致植物群落不断进行逆行演替。为了恢复河田侵蚀区的植被,促使稀疏的马尾松群落进展演替,首先要封禁山地,其次要营造阔叶树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经过缓慢的过程才演替为稳定性强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4.
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童山片区为研究区域,以ENVI,ArcGIS为软件平台,运用地理探测器计算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权重,对2005—2015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为景观基质; 2005—2009年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较为频繁,景观类型转移面积总量为4 116.95 hm2,而转移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开展,2009—2015年动态变化强度减缓;(2)从影响因素上看,自然地理因素中的高程因子是影响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受高程影响最大,人为因素中村民生活干扰和林区干道因子对耕地的分布影响明显;(3)从景观演替方式来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面积转移以自然演替为主; 常绿落叶阔叶林因人为影响与其他景观类型发生相互转换; 竹林因其生长特点强势侵入其他景观类型; 自然演替与人为影响的双重作用导致灌木林地与牧草地、耕地间发生景观类型转变。因此,森林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各影响因子对各景观类型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类型和权重大小与景观类型转移的方向和数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四面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四面山6种不同森林类型(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暖性竹林)最大容水量和林冠截留率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温性针叶林和暖性针叶林较其他4种森林类型具有更高的单位面积林冠最大容水量及林冠平均截留率,表现出较强的林冠截留功能;2)影响植物群落林冠最大容水量的主要因素为郁闭度及单位面积枝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3)影响各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率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降水强度以及林冠枝叶干燥程度,随降水量或降水强度的增加,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枝叶干燥程度对不同森林类型截留能力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Agricultural fallows, village commons and degraded forests, serve as important common community property resources throughout India, but due to their degraded status they are considered as ‘wastelands’, having little economic value and poor biodiversity. A study on secondary succession was conducted in agricultural fallows around Puducherry, India to review the negative image of ‘wastelands’. Chronosequences of four sites aged 2, 4, 10 and 50 yea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hange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convergence with a nearby forest and to examine their economic use. A comparison of life‐forms,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dices showed that herbaceous species dominated up to 10th year sere, from which point in succession, woody species became more common. It was in the 50th year sere that shrubs and secondary tree species occurring in nucleated clumps became dominant. 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Bray–Curtis similarity index shows a 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through time, though 50th year plots showed no convergence with the Tropical dry evergreen forest (TDEF), bu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emonstrates a change in community structure from grasslands to shrub and secondary tree species' dominance. Presence of adults of five primary forest species found in the clumps indicates a fast rate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considering that grazing and resource removal occurred in the site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wastelands’ is evident from the fact that 64 per cent of recorded species have economic use, which underlines the need for thei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for better management of bioresources rather than converting them into monocultur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