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30年来我国玉米主要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久然  王荣焕 《玉米科学》2012,20(1):146-15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猛,多项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品种、种植方式、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中应用和发展的20项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模式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轻简化滴灌栽培技术模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等指标低于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模式,高于沟灌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播种、施肥、铺管一次完成,操作方便、机具简单,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平作不起垄、免中耕。该模式解决了膜下滴灌地膜清除不彻底易造成白色污染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沟灌氮肥分次施用不容易操作和灌水均匀度不一致问题,实现了玉米轻简化无膜滴灌栽培和玉米节水、增收和增效,可以在东北半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并辅以合理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介绍了国审玉米新品种京科968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充分挖掘和发挥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增产潜力,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在祁阳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稻田起垄种玉米,垄间平洼种水稻,将双季稻与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合理组装,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创造了每公顷22650kg的单位面积高产新纪录,介绍了增产机理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间作起垄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蒜套玉米在邳州市种植面积较大,本文从蒜套玉米生产及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增产因素利与弊、适期播种增密栽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求可行的蒜茬(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优质专用玉米提质降本增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优质专用玉米及提质降本增效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种田积极性有效措施.本文就通过推广应用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栽培技术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业部门在推广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时,可能会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不佳、品种选择不合理、管理不规范、防治病虫害不及时、施肥不科学等。为了科学、全面地推广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相关学者要在分析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现状的同时,深入了解在推广应用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鉴于此,以黄山市山区为例,分析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冬玉米产业在景洪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栽培试验,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景洪市实际的冬玉米栽培技术。本文丛品种选育、选田整地、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概述了冬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艺措施(品种、播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溉)、地膜覆盖技术及化控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南方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针对具体的地域和特定的品种,制定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黔西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黔西北山区,于2002~2003年结合玉米新品种示范,实施了大面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根据两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总结提出玉米高产规范栽培技术,供黔西北山区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翟荣惠  李万良 《玉米科学》2020,28(3):186-190
胡昌浩先生是国内著名玉米栽培研究专家,他在玉米栽培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我国玉米栽培学科发展和玉米增产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的玉米叶龄模式、叶片结构与功能、品种演进的生理机制、群体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等许多研究创新性强,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他大力推广的栽培技术为玉米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育人成就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理念都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3.
早春地膜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生产及其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两熟农业区畜牧业发展对青贮玉米需求不断增加,在两熟热量限制的北京地区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的新型生产技术模式,通过采取早春季节的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了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生产与资源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早春地膜栽培技术提高了青贮玉米鲜产量15.6%,物质生产提高29.9%;早春季节地膜在当季提高温度生产率、光照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均达30%以上,全年平均在15%左右。早春地膜是提高双季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收获期对不同栽培措施玉米产量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选用6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2种密度、2种施氮水平和2种灌水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收获期的百粒重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不同玉米品种百粒重和产量随收获时期的变化而不同,低密、高氮和正常灌水条件下,各品种间的变化差异较小;高密、低氮和干旱下,各品种间的变化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措施下,收获期与百粒重和产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可用y=ax+b来表示,从9月17日至10月8日,收获期每推迟1 d,百粒重增加0.605 5~0.845 3 g,产量增加174.71~232.33 kg/hm2。综合品种和栽培措施因素,陕西关中夏玉米从9月17日开始,收获期每推迟1 d,百粒重增加0.444 4 g,产量增加205.78 kg/hm2。  相似文献   

15.
基于AEZ模型我国农作制区划的玉米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 ̄1997的统计资料(经多方校正)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玉米生产潜力,并指出了单产最高潜力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的最高产量潜力大约是目前产量的2.5倍,这对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17.
朱敏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玉米科学》2007,15(Z1):100-103
根据国内外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的研究结果,叙述了该种植方式群体的光合性能、生理生态效应、形态变化、产量、抗逆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当代杂种优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选用性状比较典型的8个玉米杂交种,通过两年的比较试验,探讨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力存在很大差别。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中大穗玉米杂交种的群体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早期能够迅速建成合理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光合势;后期叶片不早衰,光合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占的比例较大,分配合理,经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9.
在东北地区推广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耕种模式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全量条带覆盖技术为核心,优化集成免耕(补水)播种、苗期斜式深松、养分调控、病虫害一体化防控与机械收获等技术,构建了秸秆全量条带覆盖耕种技术模式.依托吉林省中部和西部14个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模式实证与综合效益评价.与传统...  相似文献   

20.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