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木豆(Cajanus cajan)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的豆科植物,为了探究木豆不同种质资源在不同采收期营养成分动态变化。本试验选取8个采样时间,测定并比较其营养成分含量(干物质,粗蛋白,总黄酮等),根据营养成分的综合比较,以期确定木豆最佳采收时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长,不同木豆种质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总黄酮(GF)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逐渐升高后达到平稳,可溶性糖(SS)和水溶性浸出物(WSE)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粗蛋白与总黄酮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木豆初花期时粗蛋白、干物质含量均处于峰值,且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大部分时期(P<0.05),其中9-HK2的总黄酮、粗蛋白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佳。本研究结果可为木豆种质选育、杂交育种以及最佳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高玲  K.B.Saxena  杨示英 《种子》2006,25(9):55-56
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种植木豆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开花结荚期分别观察它们的开花数和结荚数,同时计算结荚率.通过分析表明,木豆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为21.2%,主要传粉媒介为昆虫,风媒介对其几乎没有影响.这一特性有利于木豆的遗传改良和杂交种的培育.通过放养蜜蜂等途径提高木豆天然异交率,可省去人工授粉,增加木豆结荚率,提高木豆杂交种产量.防虫网隔离可生产纯合的木豆种子,并可以提高开花数和结荚数.  相似文献   

3.
夏枯草生殖生长期总黄酮积累规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淼  白月梅  苗芳  周乐 《华北农学报》2012,27(2):170-174
通过测定夏枯草生殖生长期各阶段不同器官的总黄酮含量,揭示夏枯草各器官总黄酮的积累规律。采用70%乙醇超声波提取,后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以BHT为对照,研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夏枯草根、茎、叶中的黄酮含量随着生长进程而升高,至终花期达到最高;花穗中的黄酮含量在花盛期最高;各器官相比,叶中黄酮含量最高。夏枯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对照BHT清除DPPH.的能力高低次序为: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BHT>水提物,清除.OH的能力高低次序为:BHT>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物,并且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黄酮含量呈较显著的相关性。夏枯草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在夏枯草花终期或果穗干枯期采集叶或全草提炼加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巴西蕉果肉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特点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差异表达特性,本研究选取抽蕾期(0 DAF)、断蕾期(20 DAF)、采收期(80 DAF)、成熟度Ⅱ期(8 DPH)、成熟度Ⅵ期(16 DPH)的巴西蕉的果肉,分别测量总黄酮的含量,观察其变化趋势。分别提取根、叶、花、果实以及上述五个时期的果肉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成熟阶段的表达特性,并对其中10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抽蕾期至断蕾期再到采收期,巴西蕉果肉黄酮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至采收时下降到最低点,在采后成熟过程中小幅上升再下降。类黄酮生物合成6个关键酶基因家族共78个基因在巴西蕉不同组织器官中是差异表达的,其中3个基因在根、叶、花和果实中都高水平表达,有42个、11个、18个、8个基因分别在根、叶、花、果实中高表达;这78个基因也在巴西蕉果实不同发育成熟阶段差异表达,有4个基因在果实发育成熟阶段都高水平表达,有27个、27个、19个、15个、9个基因分别只在抽蕾期、断蕾期、采收期、成熟度Ⅱ期和成熟度Ⅵ期中高水平表达;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CHS(Ma02_t24860.1)、CHI(Ma11_t21950.1)和F3'H(Ma03_t31570.1和Ma05_t26350.1)与总黄酮的变化趋势相似,推测这4个关键酶基因在香蕉果实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巴西蕉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苦瓜营养成分分析及采收期对苦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适合鲜食或药用加工专用苦瓜品种及明确其采收期,以22个不同苦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苦瓜品种(系)的干物质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多糖含量、黄酮含量和皂苷含量等营养品质及采收期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苦瓜营养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干物质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多糖含量、黄酮含量和皂苷含量平均分别为5.48%、8.34 mg/(100 g·FW)、10.24 mmol/(100 g·FW)、2.33%、8.8 mg/(g·FW)、105.99 mg/(100 g·FW)和53.46 mg/(100 g·FW)。同时,研究表明:采收期对苦瓜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纤维素含量、多糖含量、黄酮含量和皂苷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苦瓜采收期以授粉后16~17天为宜,此时苦瓜品质佳。  相似文献   

6.
人工种植“桑黄”最佳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比较不同生长年限人工种植“桑黄”及野生“桑黄”的生物学特性,从而确定人工种植“桑黄”的最佳采收期。取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5年生人工种植“桑黄”及野生“桑黄”子实体,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人工栽培不同生长年限“桑黄”子实体以及野生“桑黄”子实体的多糖、总黄酮、总三萜含量。2年生人工种植的“桑黄”子实体多糖含量为2.216 mg/g,总黄酮含量为190.067 mg/g,三萜含量为0.6045 mg/g,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优于野生“桑黄”子实体。可以初步将“桑黄”的采收期定为2年。  相似文献   

7.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苦荞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乙醇回流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苦荞粉粒径100目,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达44.68±2.29 mg/g。胶囊成型工艺中,以粉体的吸湿率、颗粒的成型率、休止角和堆密度等为评价指标,确定苦荞黄酮粉与辅料微晶纤维素质量比为1.5∶1,以85%乙醇为润湿剂进行制粒,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胶囊产品抗潮湿性能强,流动性好,符合生产要求。考查产品临界相对湿度,确定生产环境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7.85%以下。根据中国药典方法,对研制产品进行水分含量、装量差异及崩解时限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均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8.
濒危植物长叶榧种子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濒危植物长叶榧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脂肪、总蛋白质、总黄酮、总绿原酸、总鞣质等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产地长叶榧种子中可溶性糖、总黄酮的含量以浦江地区最高,粗脂肪、总绿原酸、总鞣质的含量以桐庐地区最高,总蛋白质的含量以富阳地区最高。桐庐地区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除总绿原酸外,种子质量越大,可溶性糖、总黄酮、总鞣质的含量越高,但粗脂肪、总蛋白质的含量却越低。长叶榧种子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粗脂肪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的提取、鉴别方法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乙醇提取法提取大叶羊蹄甲中黄酮类物质,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提取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回流温度为80℃,乙醇体积分数为80%,固液比1:20,提取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为11.81%。此方法实验步骤简便,无污染,是提取大叶羊蹄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效途径,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提取液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苍耳子、田基黄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含量测定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考察苍耳子和田基黄中黄酮提取优化的研究和总含量的测定,及对两者黄酮总含量的对比研究。通过芦丁作为标准物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确定乙醇浸提回流法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试验结果显示,苍耳子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为6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 h,料液比为1:30 (g/mL),此条件下苍耳子总黄酮提取率为3.89%。田基黄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1 h,料液比为1:50 (g/mL)。以总黄酮浸提率作为考察指标,苍耳子最佳浸提工艺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3.89%;而田基黄总黄酮提取率为4.31%。结果表明田基黄中黄酮含量较于苍耳子高。本工艺简单可行,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采收季节的油橄榄茶为试材,测定其多种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结果表明,油橄榄茶中总黄酮和橄榄苦苷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且总黄酮在秋茶中含量较高,橄榄苦苷在春茶中含量较高;总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春茶中含量较高;VE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夏茶中含量较高;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不同,铅元素在秋茶中含量较低,镉元素在春茶中含量较低,铬元素在春茶和秋茶中含量均较低,总体来说,油橄榄茶的春茶和秋茶质量较好。通过探究油橄榄茶中多种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有效成分与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为春季。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黔西南州烟区烤烟上部叶的适宜采收期,确定最适于当地产质量提升的成熟采收标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上6片烟叶采收期(提前4d,正常和延迟4、8、12d采收)对烤后烟叶外观品质、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烟叶的成熟度增加,烟碱含量升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糖碱比降低。适当延迟采收能改善上6片烟叶的品质,叶片厚度减小、疏松度提高、油分增多、香气量增加、刺激性降低,感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通过对经济性状和感官评吸模拟回归方程得出,上部烟叶延迟3.03d采收产值最高,延迟6.95d采收评吸总分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感官质量,黔西南州烟区上部烟叶应适当延迟5~7d,在上3片烟叶SPAD值10.36~12.79、下3片SPAD值11.82~13.82的区间进行采收,且按照先下3片、后上3片分类采收后编杆装炕较适宜,可获得产量和质量均较好且可用性高的优质上部烟叶。  相似文献   

13.
木豆种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龙  关建平  宗绪晓 《作物学报》2007,33(5):790-798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木豆野生种(Cajanus scarabaeiodes)为对照,对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和美洲的139份栽培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7对引物共扩增出502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多态性带494条。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聚类图,揭示木豆种内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可用于种质资源的准确鉴别与分类。借助遗传距离的ME进化树又将参试种质分成8个组群。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广泛,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广阔;非洲、美洲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与印度资源的亲缘关系较密切。中国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独特,且与印度、非洲、美洲栽培木豆资源亲缘关系不明显。研究结果基本支持印度木豆起源和多样性中心、非洲次生多样性中心的观点,并提出中国次生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假说。研究还发现,木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A)和保持系(B)间存在独特的AFLP谱带差异,可能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的木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种培育。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采收方式与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和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研究了上部烟叶采用常规采烤(T1)、一次性采烤(T2)和带茎砍烤(T3)等3种方法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上部叶带茎砍烤能明显提高上部烟叶的水溶性总糖、还原糖、钾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降低总氮和烟碱含量,但对氯含量的影响不大;一次性采收(T2)的效果介于带茎砍烤与常规采收之间。(2)上部叶带茎砍烤有助于提高质体色素的降解程度,其新植二烯含量是对照的1.61倍,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是对照的1.29倍。(3)上部叶带茎砍烤对非质体色素的降解有较大促进作用,其茄酮、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等含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8.64%、28.94%和31.79%。因此,带茎砍烤使上部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提高了上部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增加了上部叶的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15.
藜麦苗生长过程中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藜麦苗这一新型苗菜产品的开发,以筛选的高黄酮(0.72mg/g)、高多酚(1.97mg/g)藜麦种子(YY22)为材料,对藜麦苗生长14~48d过程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分别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藜麦苗初期生长较为缓慢,约20d后生长加快,藜麦苗株高在第48天达37.37cm;藜麦苗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在生长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种子中的含量;总皂苷含量呈动态变化,在第48天时最低,各生长时期的皂苷含量均较种子的低;藜麦苗抗氧化活性随生长进程降低,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48d时,藜麦苗生物产量高,品质较为鲜嫩,总黄酮(3.19mg/g)和总多酚(4.36mg/g)较高,具备一定的DPPH和ABTS清除活性,总皂苷含量(2.28mg/g)较低,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UPLC-Q/TOF-MS技术对不同采收时期的刺五加叶进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并分别进行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的黄酮类化合物趋势研究。 结果 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分别在5月初、8月中旬、9月末较高,在5月到8月这段生长季节含量有所下降,共找出11个明显上升趋势,11个明显下降趋势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予以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采收时期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具有明显趋势,本实验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刺五加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玉米须的最佳采收时期,以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玉米须采收试验,比较不同采收时期对玉米须的功能成分、可收集产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总黄酮含量随吐丝日数延长呈下降趋势,总多糖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采收期的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的变幅大于多糖的变幅。以雌穗套袋方式延迟授粉能有效促进玉米须生长,但显著降低果穗结实率。‘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套袋6天的玉米须产量比自然授粉条件下的采收产量分别提高79.2%和65.5%,穗粒数分别下降了57.9%和88.2%;套袋12天玉米须产量分别提高107.6%和74.8%,穗粒数分别下降96.1%和96.0%;套袋3天果穗结实未受影响。不同品种玉米须生长量差异显著,玉米须产量变异范围界于0.443~1.003 g/穗之间,平均值为0.655 g/穗,变异系数24.78%。为兼顾玉米产量与玉米须品质及产量,吐丝3~5天为玉米须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8.
烘干脱毒对木薯叶中氰化物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木薯叶中总黄酮含量比较丰富,同时也含有有毒物质——氰化物,严重制约木薯叶的综合利用。为了脱去木薯叶中的氰化物,并且使总黄酮含量尽量保留,本实验采用烘干的方法脱去氰化物。在本研究中温度设65℃、75℃、85℃三个梯度,时间设6、7、8 h三个梯度,分为9组,并同时测定各组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较优的脱毒条件为75℃,6 h,在此脱毒条件下,氰化物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总黄酮损失相对较少。本实验结果可为木薯叶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木豆的遗传多样性,应用RAPD技术对15个木豆(Pigeonpea)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从大量的引物中筛选出了27个多态性较高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76条带,其中多态带为104条(占56.24%)。对这些引物的扩增带谱进行数据转化后,通过SPSS13.0软件对15个木豆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将15个木豆种质资源分为6大类。同时,对田间种植的15个木豆种质资源进行生物学性状的观察记载。经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从DNA水平上对木豆种质资源的聚类结果与其生态类型以及生物学性状之间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本试验结果为开发利用木豆种质中的有利遗传资源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