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茎尖遗传转化效率,笔者以贵州特有的地方水稻品种‘平塘黑糯’茎尖为材料,以含有Ubiqutin启动子驱动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UbiMcCHIT1为转化载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菌液OD600值、真空处理时间和真空渗透压强对水稻茎尖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素中,真空处理时间是影响水稻转化效率和死亡率的最关键因素。农杆菌介导‘平塘黑糯’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条件为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1.0、真空处理时间为7 min、真空渗透压强为15 k Pa。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分子鉴定表明,通过本研究优化的农杆菌介导水稻茎尖遗传转化体系,已将苦瓜的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获得转McCHIT1基因‘平塘黑糯’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刘怒安  曾晓芳  赵德刚 《种子》2019,(6):25-29,3
以贵州禾来拢茎尖为材料,遗传转化含有Ubiqutin启动子的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农杆菌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和真空处理时间对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植株的死亡率及转化率影响最大的是真空处理时间,其次为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植株死亡率及转化效率认为,菌液侵染浓度OD6000.8,真空处理时间11min,真空渗透压16kPa为农杆菌介导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茎尖转化体系对不同基因型棉花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两种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华抗6号和06S62为材料,以无菌黄化苗茎尖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转化,对不同的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和负压处理等进行了比较试验,探讨农杆菌介导对两种不同基因型棉花遗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棉花转化的适宜条件是:对于华抗6号,菌液浓度OD600达到0.7、浸染时间10min、负压处理10min时,转化的效果较好;对于06S62,菌液浓度OD600达到0.9、浸染时间15min、负压处理15min时,转化的效果较好,华抗6号的转化率高于06S62,其最高转化率为8.81%。通过该茎尖遗传转化体系,将bar导入上述两个基因型棉花获得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4.
探究影响玉米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对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有重要意义。以‘宁玉0905’为材料,经农杆菌介导将梭梭的BADH基因转入玉米基因组。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加入乙酰丁香酮(AS),玉米遗传转化效率提高;当菌液浓度OD600=0.3,浸染时间为5 min时,玉米的转化效率最高;农杆菌和愈伤组织共培养2天,玉米的遗传转化效果最好。对转化苗进行PCR检测得出BADH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当菌液的OD600=0.3,浸染时间为5 min,农杆菌和愈伤组织共培养2天时,玉米的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芥菜植株原位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蕾期的芥菜生态型雪里蕻和圆叶芥为试材,在携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标记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菌株GV3101的介导下,对影响芥菜植株原位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效果的真空渗入时间、根癌农杆菌悬浮孢子的浓度、渗入培养基、感染方式以及根癌农杆菌菌株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渗入时间为2min/间歇30s/30s;菌液浓度OD600为0.8;渗入培养基为1/2MS无机 B5有机;菌株采用强感染型的;对花蕾进行真空渗入,可以获得最佳转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和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3个受体材料,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 mg·L-1;茎尖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1.0,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 g·L-1)作为恢复培养基.用本研究创制的转化技术体系,转化处理3个陆地棉受体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阳性抗性植株26株,移栽成活23株.以茎尖外植体数计算,本体系的转化成功率6.4%.该转化体系适合于转化抗草甘膦基因或以抗草甘膦基因为筛选基因的外源基因,具有转化频率高、嵌合体少、转化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的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地黄遗传转化体系影响因子的研究,探索最佳转化条件,为建立高效地黄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利用正交实验,通过检测地黄叶片中gus基因瞬时表达情况,对地黄遗传转化效率的决定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正交试验表明,地黄遗传转化过程对转化效率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为:共培养时间、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以地黄叶片为外植体,材料不经过预培养,菌液OD600值为0.6,侵染时间5 min,并在培养基中添加100 μM乙酰丁香酮,共培养3天条件下可达最高转化效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可达65.63%。通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的瞬时表达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生产过程中,杂草会极大影响蓖麻的品质和产量。随着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系统的出现,为实现蓖麻抗除草剂的定向育种带来了可能。为了提高蓖麻抗草铵膦除草剂的能力,以‘通蓖5号’大穗型蓖麻为实验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bar基因遗传转化蓖麻子叶节,研究了农杆菌菌液侵染浓度、共培养时间和Basta筛选浓度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0.7时,侵染15 min,共培养3 d,用1 mg/L的Basta进行抗性筛选时,遗传转化效率最高。生根后移栽的转化子经PCR检测和200 mg/L的Basta除草剂叶片涂抹检测,初步证明抗草铵膦基因bar已成功整合到蓖麻基因组中,得到具有草铵膦抗性的转基因蓖麻植株。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和Alondra's的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检测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情况,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主要影响因子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个品种农杆菌侵染的最佳条件不尽相同。扬麦15的最佳优化条件为:先在不添加AS的培养基中预培养,然后在菌液浓度为OD600=0.2、AS浓度为100μmol/L条件下侵染10min,最后在25℃共培养1d;Alondra's则在菌液浓度为OD600=0.5、共培养时间为2d时,表现出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的地被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地被菊‘北林黄’无菌苗叶片外植体为受体材料,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对农杆菌介导的地被菊‘北林黄’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选取植株中部叶片为转化受体,外植体在经过1d的预培养,用活化的OD600为0.6的农杆菌侵染10min,共培养2d,再经过3d延迟培养后转移到筛选培养基上培养,有利于提高遗传转化效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获得数和抗性芽数均最高。在筛选后期,不定芽生根阶段使用的Kanamycin(Kan)选择压力为25mg/L。获得的部分Kan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扩增出特异条带,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北林黄’基因组DNA中。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利用分子手段对地被菊进行遗传改良,并获得综合抗逆性提高的优异种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在水稻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水稻基因工程育种在水稻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诸多的转基因方法中,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基因转化系统,以其独特优点而倍受重视。本文概述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的原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的优点并且介绍了农杆菌菌株、受体材料和培养基成分的不同对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的影响。另外对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在水稻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抗逆基因工程育种、优质基因工程育种、耐除草剂基因工程育种及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和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在水稻基因工程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真空渗透法转化棉花花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陆地棉花粉为受体,利用农杆菌真空渗透法将外源Susy基因转入新陆早19,对转化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在45%蔗糖浓度的花粉悬浮液中能维持适当渗透压,破损率最低;在-80 Pa压力下,菌液OD600值在0.6~1.2范围内,真空渗入时间在15~25 min内,能维持较低花粉破损率及较高瞬间转化率;对自然花粉、农杆菌浸染的花粉及农杆菌真空渗透的花粉,分别进行GUS瞬时检测,未抽真空的花粉未被染色,而辅助真空处理的花粉部分变成蓝色,后将其授粉于已去雄的柱头上,观察到花粉管的伸长,说明抽真空后部分花粉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高效的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以棕色棉品种新彩棉5号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和基因枪遗传转化方法,通过对凝固剂种类、活性炭含量、卡那霉素浓度、渗透处理时间、轰击压力、轰击距离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棕色棉新彩棉5号茎尖基因枪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凝固剂种类、活性炭含量、卡那霉素浓度、渗透处理时间、轰击压力和轰击距离对棕色棉茎尖转化率有明显影响。最佳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前渗处理4 h,轰击压力7.586 MPa(1100 psi),轰击距离9 cm,轰击后恢复培养4 d,然后在MSB+8 g·L~(-1)琼脂+125mg·L~(-1)卡那霉素筛选培养基中筛选25 d。获得抗性芽后,在添加1 g·L~(-1)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中诱导抗性芽生根,并获得抗性再生植株。通过PCR和q PCR检测,5200个茎尖共获得16株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31%。该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棕色棉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为彩色棉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棕色棉品种‘棕1-61’为受体材料,以茁-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探索农杆菌介导离体培养胚珠的遗传转化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合的遗传转化条件是:1 DPA胚珠预培养4 d后,用针头进行扎孔处理形成伤口,在OD600为0.6~0.8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3 min,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0 h后转移至含500 mg/L卡那霉素的BT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GUS染色结果发现,暗培养20 d的胚珠和30 d的纤维上均有染色,证明GUS报告基因转化成功。进一步将目的基因Gh UFGT构建RNAi载体并进行转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转基因阳性胚珠中Gh UFGT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该实验为研究纤维发育和色泽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遗传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受体基因型匮乏、转化效率低,再生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和策略,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标记基因选用和培养基组成等方面所做的改进,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了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作物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根癌农杆菌介导获得稗草Ecppc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携带pUbi-Ecppc质粒的3个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和C58c1),对经过预培养10~12 d的春小麦品种扬麦158、Bobwhite和扬麦12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对筛选中的抗生素浓度、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受体基因型、菌株-质粒组合等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单子叶野生C4植物稗草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Ecppc)导入小麦受体基因型,并得到具有潮霉素(Hyg)抗性的转化植株。从816块共培养愈伤组织中转化得到34株抗性植株,其中14株PCR检测为阳性。扬麦158的转化效率达3.03%。Southern和RT-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得到正确的转录。生理学检测显示,转基因小麦植株的光合速率和PEPC活性都有所提高。说明Ubiqintin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稗草PEPC cDNA基因在小麦中可以正确表达和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探讨PEPC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过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Bar基因是转基因商品化作物中应用最多的目标基因,也是水稻遗传转化中应用较多的选择标记基因,因此,建立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的通用和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非常必要。本研究中,以籼型水稻明恢63为受体,Bar基因作选择标记,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Bar基因转入其中,获得了一批转化子,初步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随后,以此体系为基础,将装有不同基因的两个载体pBar-1C^*和pBar-1Ab进行了转化,分别从5400块和4800块愈伤组织中获得156个和115个抗性愈伤,其抗性愈伤率分别为2.8%和2.4%,分化率分别为80.7%和87.8%,由此说明,此转化体系相对稳定,且分化率高、抗性愈伤率也较高,可用于同类选择标记的遗传转化,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