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5):53-55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Dryza glarri,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但萌发频率仅为0.18%~0.56%,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低,因而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低。然而,非洲栽培稻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12.81%~14.65%,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快,发生受精的频率比较高,因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结实率比较高。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中发现,其受精作用比较特殊,其中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7.49%~9.28%和6.61%~8.64%。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少类似于六倍体小麦所拥有的合适细胞遗传原种,因此,限制了四倍体小麦的遗传研究进展。四倍体小麦作为一个种群,很少受到科学家的注意,这是因为四倍体小麦的种植面积只占世界小麦生产总面积的一小部分,而且其面包食品生产中用途有限。然而,有一种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ionturgidumL.vardurion)品种在通心面制品(如spaghetti和macaroni)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几套硬粒小麦非整倍体遗传原种的生产,以及开发利用这些原种的方法上。硬粒品种Langdon的非整倍体原种包括双-二端体、双单端体、D-染色体组二体代换系,种间染色体代换系和纯合重组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五个二倍体大麦和五个同源四倍体大麦的籽粒氨基酸成份,发现同源四倍体大麦的氨基酸的总量比二倍体显著地为高。但不同氨基酸对大麦染色体的倍性反应存在一定差异,以赖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增谷最多。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17种氨基酸威分在含量多少的顺序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均以谷氨酸为最多,蛋氨酸为最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日本小麦品种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以及由胚培养产生单倍体。采用高湿以及授粉后施用赤霉素的杂交程序,提高了种子结实率,且小花成熟良好。在8个供试的日本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可与球茎大麦杂交,平均种子结实率为4.4~24.0%。通过胚培养,半数左右的日本小麦品种×球茎大麦的杂种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本结果表明,与球茎大麦杂交的双单倍体方法有希望应用于日本的小麦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少类似于六倍体小麦所拥有的合适细胞遗传原种,因此,限制了四倍体小麦的遗传研究进展,四倍体小麦作为一个种群,很少受到科学家的注意,这是因为四倍体小麦的种植面积只占世界小麦生产总面积的一小部分,而且其面包食品生产中用途有限。然而,有一种四倍体硬粒小麦品种在通心面制品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几套硬粒小麦非整倍体遗传原种的生产,以及开发利用这些原种的方法上。硬粒品种Landgo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82株大麦花药培养再生植株根实细胞有丝分裂和56株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各为17.1%和35.4%,混倍体植株47.5%,在混倍体植株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甚至六倍体细胞和一些非整倍体细胞,但仍以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为主,根尖细胞有线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如染色体断片,环状染色体等,二倍体PMC减数分裂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镜检对二倍体水稻APIV(2)和同源四倍体水稻APIV(4)的双受精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双受精过程比较特殊,花粉粒在其柱头上萌发比较慢,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比较迟缓,双受精延迟,退化型胚囊的频率比较高(36.0%),极核和反足细胞的形态异常,存在着一定频率的胚自发现象。由此认为,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有性生殖能力已经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8.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6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与狼尾草进行属间杂交中发现,其结实率达到0.84%~2.06%,而在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属间杂交中却没有获得结实种子.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属间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试图寻找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狼尾草的花粉粒不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说明二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生殖隔离很严格,两者很难杂交.然而,狼尾草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能萌发,花粉管能在花柱中伸长并能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与雌配子融合成受精卵.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受精作用比较特殊,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6.36%~11.68%和4.11%~9.44%.试验结果为解释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秋水仙素应用于大麦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04%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二棱皮大麦的植株,在M1代即获得四倍体类型,同时还获得许多,大穗、高植等性状变异的二倍体大麦植株、并从这些变异株中选得一优良株,经加速培育即在生产上示范推广。且很快通过了省级审定,定名为闻诱3号。  相似文献   

10.
甜菜遗传单粒型多倍体杂交种九甜单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甜单一号系采用单粒二倍体雄不育系九三MSA-1为母本,多粒四倍体授粉系GW65-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遗传单位型多倍体杂交种。经生产试验鉴定,其稚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甜研301提高16.5%、0.68度、21.45%。该品种丰产性突出、含糖率稳定、抗病性强,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精量点播和纸筒有苗移栽,属丰产型甜菜品种。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日本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um L.)和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 L.)的四倍体无性系之间的配合力。为了改进小麦的杂交程序,研究了化学物质在小麦单倍体产生中对小麦配合力的特殊作用。测定了32个小麦品种,有22个是可配的、结实率10.4%-45.9%。这些可配品种在系谱上衍生自日本地方品种的杂交后代。用球茎大麦基因型作父本也极大地影响小麦品种“Fu—kuokomugi”的种子结实、结实率4.1%-50.0%。然而,当用球茎大麦最有希望的无性系授粉时,Haruhikari的不可配性乃无法得到令人满意地克服。在交杂程序上,随着授粉前应用2,4-D处理大大地提高了Fukuhokomugi的结实率,但似乎也不能有效地降低Haruhikari的不亲和性。这些研究结果证实,用可配的小麦基因型作为启动材料时,可以应用球茎大麦产生的单倍体的方法于改良小麦单倍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小麦近缘材料光合特性,以二倍体节节麦、四倍体硬粒小麦、六倍体普通小麦、八倍体小黑麦为材料,在生育后期测定了其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等光合相关性状,并对净光合速率在不同光照、CO_2浓度、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八倍体小黑麦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含量比其他三个材料高,六倍体小麦在叶面积上具有明显优势;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而二倍体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对强光的抗性较强;六倍体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对CO_2的利用率和抗逆性都较强;八倍体小黑麦的光合速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而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的光合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二倍体小麦的光合速率受湿度的影响较大,四倍体小麦的光合速率受湿度的影响较小,六倍体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光合速率在高湿条件下变化较小。这说明不同小麦近缘种具有不同的光合特性,是小麦进行小麦高光合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和‘华南205’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采用定株观察的方法,比较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开花结实特性的差异,探究染色体加倍后对木薯开花结实特性的影响,为开展木薯多倍体材料创制及鉴定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2个木薯品种四倍体的开花结实物候期都要迟于二倍体,且四倍体的雌花、雄花、花药、果实、种子的形态大小均大于二倍体;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花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新选048’的四倍体会出现两性花且其雌花花被颜色与二倍体存在明显差异;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新选048’四倍体的单序总花量和雌、雄花总量显著大于二倍体的,但2个品种在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的差异中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木薯染色体加倍,可延迟开花结实的时间,增加生殖器官的大小,改变花形态特征和雌雄花的数量及花总量,但这种改变具有品种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3个大、小麦品种、基本苗、氮肥、磷肥四个因素设三个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棱大麦S500较小麦临麦10号增产31.7%,较六棱大麦94DM3增47.4%,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其它三个因素差异不显著。证明参试品种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易栽培。啤、饲兼用大麦S500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82株大麦花药培养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56株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各为17.1%和35.4%,混倍体植株47.5%,在混倍体植株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甚至六倍体细胞和一些非整倍体细胞,但仍以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为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如染色体断片,环状染色体等。二倍体PM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有异常现象,如染色体“桥”,但绝大多数能正常完成。而单倍体和四倍体不能正常完成,单倍体染色体分离以2:5或3:4为主,并在中后期Ⅰ看到染色单体分离现象,四倍体细胞染色体有多种联会形式。酯酶同工酶(EST)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结果表明,利用Estl座位不同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可检出再生植株中的纯合体与非纯合体。不同的二倍体花粉植株在性状上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观察到二类性状有显著差异的植株,Ⅰ类和Ⅱ类,Ⅰ类占6.6%,Ⅱ类占93.4。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小麦和大麦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度对两个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下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1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CS×Betzes)杂交种中,最高温度处理21℃下杂交种的结实最好.低温处理使胚发育迟缓.发育成杂种株数最多的分别是18℃、21℃处理下大麦×小麦、小麦×大麦的杂交种.大麦×小麦的杂种胚萌芽成功,长约1.5mm;小麦×大麦的杂种胚也萌芽成功,长约1.0mm.大麦×小麦的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7mm长;小麦×大麦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1mm长.  相似文献   

17.
多年生簇毛麦系统学地位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年生簇毛麦(四倍体)是小麦品种改良的优良遗传资源。其在小麦族中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为了确立多年生簇毛麦在小麦族中的分类地位,用RAPD方法对多年生簇毛走、二倍体簇毛麦、中间偃麦草、非洲黑麦、普通小麦中国春等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生簇毛麦与中间偃麦单的亲缘关系最近(GD值为0247),但不能与二倍体簇毛麦聚成一类(GD值为0.326),说明多年生簇毛麦并不是二倍体簇毛走加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亚种间四倍体水稻、同源四倍体水稻和二倍体水稻为研究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稻部性状、稻穗相同枝梗不同着粒位置上颖花的结实特征、主穗和分蘖穗的结实特征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水稻相比,亚种间四倍体水稻的株高、生育期、穗长、单株有效穗、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加;亚种间四倍体水稻的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较多,但颖花着粒密度并未增加。在稻穗不同部位颖花的结实特征和同枝梗上不同着粒部位颖花的结实特征上,亚种间四倍体水稻与同源四倍体水稻和二倍体水稻相似;在主穗与分蘖穗的结实特征上,亚种间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表现相似,而同源四倍体水稻则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甜菜多倍体新品种包育301是由四倍体B401与二倍体BS79-1杂交而成的。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稳定、含糖率高、抗褐斑病、抗黄化毒病和丛根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中,其平均块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分别比统一对照品种工农5号提高5%、1.0度和13.4%,属于标准型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对滇中朗目山野生二倍体鸭茅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种子,获得了混倍体鸭茅(同一植株根尖中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混存),混倍体鸭茅的形态学特征及生长发育均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从混倍体鸭茅自然传粉后代中,获得了纯合同源四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鸭茅的气孔和种子均较二倍体大,但形态、发育与二倍体差异较小。以诱导所得混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杂交,杂交F1代为四倍体,其形态学特征及物候发育均介于野生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之间,早期生长与四倍体栽培种相当,优于野生二倍体,繁殖性能与野生二倍体相当,强于四倍体栽培种,分蘖、再生性及干物质产量均强于二倍体,但明显不如四倍体栽培种。以鸭茅野生二倍体为母本,与四倍体栽培种进行杂交,获得的杂交三倍体高度不孕,但早期生长、分蘖、再生等明显优于母本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开放传粉后代倍性复杂,混倍体、四倍体和五倍体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