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防芽孢杆菌T2胞外蛋白酶的纯化及其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产蛋白酶并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vasinfectum)具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2。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SP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从T2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分子量约为29.0kD的蛋白酶。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65℃,最适pH为8.0,在低于50℃、pH5.0-7.5范围内较稳定。Na+、K+Pb2+、EDTA对酶有激活作用,Ca2+、Ba2+、Al3+、Zn2+、Mn2+、Hg2+、SDS对酶有部分抑制作用,而PMSF可完全抑制酶活,推测该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抗菌活性显示,该酶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纯化和活性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线虫卵寄生真菌。采用DEAE-2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c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到一种淡紫拟青霉胞外几丁质酶,经7.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检测为单一条酶带,Rf值等于0.43。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为45℃。热稳定性测定表明它在40℃下放置10min可保持原有活力,60℃下10min,完全失活。该酶的最适pH值为5。其pH值稳定性与温度和反应时间有关。20℃、20min,在pH3~9范围内稳定;37℃、1h,则只在pH5~7范围内较稳定。金属离子如Mg2+、Ca2+、Zn2+、Li+和Fe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Mg2+的激活作用最强。相反,Cu2+对酶有强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产生的角质酶进行了纯化及性质测定。在含有苹果角质(诱导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A. longipes,第8 d达到产酶高峰。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diethylaminoethyl)Sepharose、Sephacryl S-100 HR和Phenyl-Sepharose 6 fast flow(high sub)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测得蛋白分子量为59.5 kDa。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9.0,在温度20℃~40℃及pH 4.0~10.0范围内,酶活较稳定。一些金属离子如Na+、Cu2+和Mn2+可以部分抑制角质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螺旋毛壳ND35 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性质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细胞壁为诱导物,模拟毛壳菌自然的重寄生过程,研究了内生真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 ND35 β-1,3-葡聚糖酶的产酶条件、性质,尤其是不同碳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胞壁及几丁质和昆布多糖,均可诱导产生β-1,3-葡聚糖酶,而作为分解代谢产物的葡萄糖则抑制产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及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并通过SDS-PAGE鉴定,纯化了一种分子量约为73 kDa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GLUC73。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40℃以下较稳定;最适pH值为5.5,在pH 5-9范围内均很稳定;酶活性受Hg2+、Fe3+、Zn2+、Mg2+等金属离子不同程度的抑制,Mn2+和Co2+对酶有激活作用;以昆布多糖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0.412 mg·mL-1,最大反直速度Vmax为3.876 U·mL-1。粗酶液同时具有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离体抑菌试验表明,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β-1,3-葡聚糖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超微结构观察,间接证明了β-1,3-葡聚糖酶在螺旋毛壳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坏疽病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含药平板法对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产抑菌物质条件及抑菌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防菌株B-401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8g、酵母浸膏5.0g、葡萄糖10g、水1000mL,最适温度为23.4℃,最适pH值为7,最佳装液量为35.2mL/150mL三角瓶,最佳培养方式为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24h,最适发酵时间为96h,优化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马铃薯坏疽病菌的EC50=0.111μL/mL,是优化前EC50=3.196μL/mL的3.47%。菌株B-401所产抑菌物质在25~90℃具有较好稳定性,抑菌活性均大于75%,在100℃及以上高温处理后抑菌物质活性降低;对酸碱性和紫外照射稳定,相对活性分别在77.45%和98%以上;对金属离子Na+、Mg2+和Mn2+稳定,相对活性达99%以上,而对Ag+、Cu2+、Zn2+和Fe3+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粉红聚端孢菌胞外几丁质酶纯化、特性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粉红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SMCS中恒温摇床(200 r/min,28℃)上培养12 d,诱导产生了大量的胞外几丁质酶。培养滤液经(NH4)2SO4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CM-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柱层析获得了SDS-PAGE纯的胞外几丁质酶,分子量约为39k Da。几丁质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pH范围为4.0~7.0。抗菌活性显示,纯酶对供试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棉花黄萎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重要生防菌。为了探讨盾壳霉胞外蛋白酶在寄生核盘菌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明胶平板法对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产生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采用福林酚法定量测定蛋白酶活性,研究盾壳霉产生胞外蛋白酶的培养条件及影响蛋白酶活性的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被盾壳霉寄生的核盘菌菌核中检测到蛋白酶活性,表明蛋白酶可能参与盾壳霉重寄生作用。发现核盘菌菌核浸出液培养基适合盾壳霉产生胞外蛋白酶,摇培(20℃、200r/min)5d时蛋白酶活性最高,达到0.22U/mL。盾壳霉胞外蛋白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7.0。当温度不高于40℃时,蛋白酶酶活较稳定。5mmol/L的金属离子Mg2+、Zn2+、Ca2+、Cu2+、Mn2+、Li+和K+等对蛋白酶酶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Fe2+(5mmol/L)显著(P<0.05)提高了蛋白酶活性。盾壳霉蛋白酶对苯甲基磺酰氟(PMSF)敏感,说明盾壳霉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可能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这些结果为盾壳霉胞外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几丁质酶活性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大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大豆疫霉菌后的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接种的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区别。大豆疫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的几丁质酶的含量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抗病品种酶活性上升的速度比感病品种快,酶的高活性维持的时间较长。抗病品种在接种后24 h酶活性达到峰值,中感和感病品种在接种后48 h达到峰值。说明大豆疫霉菌可诱导几丁质酶产生,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几丁质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 ℃,最适pH为5。该酶在45 ℃以下,pH在4~6时酶活性稳定,超过60 ℃,pH超过7时酶活性丧失较快。Mn2+、Zn2+、Ba2+、Fe3+、Ca2+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Al3+、Ag+、Fe2+、K+、Mg2+、Cu2+、Hg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根瘤菌L03几丁质酶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菌株L03是1株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生防细菌.采用9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等方法获得了菌株L03的几丁质酶.SDS-PAGE检测发现该酶已被纯化,其分子量约为41.3kD.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反应的溶液pH值为6;酶液在pH5~8条件下和40℃下分别保存1h,酶活力基本保持稳定;Mg2+和Ba2+能显著促进几丁质酶活性上升,而Zn2+、Cu2+和Fe3+等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对供试的几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都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PY-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鉴定抑菌活性产物,评价其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为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应用提供依据。PY-1菌株发酵液经二氯甲烷萃取,减压浓缩获得抑菌粗提物,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避光条件下,15℃~65℃、pH 6~10、4℃或常温保存6个月,抑菌活性稳定。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柱层析、薄层层析和HPLC等技术,对抑菌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2种抑菌活性组分;采用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分析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结构鉴定,2种活性组分分别鉴定为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5-acetoxycycloheximide)和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2种组分的抑菌活性,不同浓度(104 ng·mL-1、102 ng·mL-1、1 ng·mL-1)的5-乙酸环已基酰亚胺和环己酰亚胺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为92.59%、86.30%、64.81%和97.04%、91.85%、84.07%。  相似文献   

11.
蜡质芽孢杆菌R2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相似文献   

12.
水分是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选取青海湖流域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水分特征湿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湿地24 h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探究了2020年和2021年8月(生长旺季)的CK(对照处理)、+25%(增雨25%处理)、-25%(减雨25%处理)、+75%(增雨75%处理)、-75%(减雨75%处理)条件下,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CO2排放范围为47.52~123.71 mg·m-2·h-1,CH4通量范围为-8.50~6.74μg·m-2·h-1,N2O通量范围为-15.82~6.90μg·m-2·h-1。(2)CK、+25%、+75%处理下CO2、CH...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赤霉素和磷肥配合施用对胡麻叶片光合酶活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轮选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水平(P0:0 kg·hm-2 P2O5,P1:67.5 kg·hm-2 P2O5,P2:135 kg·hm-2 P2O5)和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 GA3)喷施浓度(G0:0 mg L-1,G1:15 mg·L-1,G2:30 mg·L-1)对胡麻光合同化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和喷施赤霉素均显著提高了胡麻叶片RuBP(Ribulose-1,5-bisphosphate)、PEP(Phospho...  相似文献   

14.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白术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枯斑病。为明确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LSU、rpb2tub2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该枯斑病的病原菌为Phoma exigu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100%;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7℃和54℃。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24 μg·mL-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其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6 μg·mL-1。由P. exigua 引起的白术枯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对甲磺隆降解菌S113(Methylopila sp.)的水解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酶为胞内酶、非诱导酶。建立了甲磺隆水解酶的酶促反应体系:2 830 μL Na2HPO4-NaH2PO4缓冲液(0.2 mol/L,pH 7.0),150 μL甲磺隆(1 000 mg/L),20 μL粗酶液(约1.2 μg粗蛋白),30℃水浴30 min。甲磺隆水解酶pH值稳定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8.0。水解酶热不稳定,45℃处理30 min,酶活下降59.22%,70℃处理30 min可完全灭活。测定了8种金属离子对水解酶的作用,发现 1 mmol/L 的Ca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显症率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1-R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1-R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3-R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1-R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1=Exp[-103021.196×Exp(-0.1329TT1)]R3-R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2=1-Exp{-[0.02222(TT1-65)2.581]}  相似文献   

17.
H2O2、NO和Ca2+参与疫病菌激发子PB90诱导烟草气孔的关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氮(NO)和Ca2+在棉疫病菌激发子PB90诱导烟草气孔运动中的作用。1 nmol/L激发子PB90可诱导野生型烟草Bel-W3气孔关闭,且在相同条件下该激发子诱导反义抑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nti-APX烟草气孔关闭的孔径比野生型的更小;进一步药理学证明,抗氧化剂DTT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diphenylene iodonium)、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Ca2+螯合剂EGTA和Ca2+信号途径中CaMPK Ⅱ的竞争抑制剂KN93与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都能抵消PB90诱导气孔关闭的效应。推测该激发子PB90通过NADPH氧化酶途径形成H2O2、NOS途径形成NO和Ca2+信号途径进而诱导气孔关闭。表明H2O2、NO、Ca2+在激发子PB90诱导气孔关闭信号传递中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YY1抗菌蛋白的基本特性,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对蛋白粗提液进行提取,测定温度、酸碱性、蛋白酶和金属离子对抗菌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利用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其组分进行分离,通过MALDI-TOF质谱对其活性组分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当硫酸铵饱和度为50%时,菌株YY1产生的粗蛋白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半径达2.20 cm。该粗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90℃处理120 min其抑菌活性未受到明显影响,121℃处理120 min其抑菌活性仍可保持原有活性的85.0%。该粗蛋白具有较好的耐碱性,pH 5~11条件下其抑菌活性稳定,pH 3~4条件下其抑菌活性显著下降。该粗蛋白对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不敏感,两者处理后的抑菌活性分别为对照的97.5%和98.9%;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Cr3+可使该粗蛋白完全失活,Zn2+、Li+、K+、Na+、M...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240)和减氮25%(180 kg·hm-2,N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0;375 m3·hm-2,B1;750 m3·hm-2,B2;1 125 m3·hm-2,B3),并以不施氮且不滴灌为对照组(CK),分析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滴灌对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碳氮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吐丝后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  相似文献   

20.
雷米  周金龙  吴彬  范薇  张杰 《干旱区研究》2011,37(1):105-115
为探究新疆昌吉州东部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过程,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法对昌吉州东部平原区2016年63组地下水水质取样点及54组2012—2015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州东部平原区2012年地下水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a2+>K++Na+>Mg2+,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HCO3->SO42->Cl-;从2013年开始,SO42-逐渐增大,Ca2+逐渐减小;到2016年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a2+>K++Na+>Mg2+,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HCO3->SO42->Cl-。水化学类型由2012年HCO3—Ca·Mg(Ca·Na、Ca·Na·Mg)型向2016年HCO3·SO4—Ca·Na·Mg(Ca·Mg、Ca·Na)演化,这主要与含水介质的风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有关,而蒸发浓缩作用更加体现在承压水区的上部潜水中。地下水中Na+、K+、Cl-主要来自岩盐的溶解;Ca2+、Mg2+主要来自蒸发岩溶解;SO42-主要来自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O4·10H2O)的溶解。Cl-、SO42-除来自岩盐的溶解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