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樟巢螟的生态学特点和发生规律,采用多种不同聚集指标,对上海市奉贤区樟巢螟幼虫虫巢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并对樟巢螟幼虫虫巢的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巢螟幼虫虫巢在行道树的香樟树上为聚集分布,以西上方位的平均樟巢螟幼虫虫巢数最多,达4.8个。利用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得出了樟巢螟幼虫虫巢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为N=t~2[1.651/m+0.101]/D~2,并计算了不同防治密度和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樟巢螟幼虫虫巢最适抽样数,最终建立了樟巢螟幼虫虫巢的序贯抽样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香樟的大量种植以及传统防治方法的效果不如人意,造成香樟樟巢螟的发生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绿化景观。经过多年摸索,积累了一些樟巢螟的防治经验,在了解和掌握樟巢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的同时,阐述了其综合防治方法,以供绿化养护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樟巢螟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樟巢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提出了采取以林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为长江以北地区樟巢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门市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樟树在绿化中被广泛应用,而樟巢螟的发生也日趋严重。笔者通过室内饲养、系统观察和大面积调查等方法,摸清了海门市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采取了有效、及时的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樟巢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饲养、系统观察和大面积调查等方法,摸清了吴中区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和测报技术,提出了一整套无公害防治技术,并在大面积樟巢螟的防治中进行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建湖县樟巢螟发生危害严重,为有效防治该虫害,确保园林绿化水平。经过多年调查观察,现对摸索出的樟巢螟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香樟树是常绿大乔木,树形饱满、树势高大、枝叶芳香,近20年来广泛应用于道路、河岸、公园等地绿化,是我国南方主要绿化树种之一。樟巢螟是香樟的主要害虫,在浙江一般一年发生2代。樟巢螟不仅啃食樟叶。影响树木生长,而且缀叶形成竭色的虫苞,影响景观。近些年来,樟巢螟为害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樟巢螟的为害习性,制订防治方法,保护樟树健壮生长。对建设生态城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铃荣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59-159,161
樟巢螟主要为害香樟、天竺桂等樟科树种。介绍了樟巢螟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控对策,以为樟巢螟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樟树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绿化常绿乔木,而樟巢螟是樟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不仅食叶危害树木生长,其所筑的虫巢也影响了樟树的美观。本文介绍了多种防治樟巢螟的手段,供不同季节与环境下使用。  相似文献   

10.
樟巢螟在泰州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泰州对香樟的大力引种,樟巢螟也随之入侵。通过观察分析樟巢螟的生活史及危害特点,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初步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健全测报体系的基础上,正确选用人工、药剂、生态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温小玲  吴希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09-9310
主要介绍了樟巢螟(Orthaga a chatatina Butier)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分析了暴发成灾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橄绿瘤丛螟和栗叶瘤丛螟是两个习见的近缘种。国内有关林业害虫的文献,往往将其混淆。本文就这两种瘤丛螟的分布,寄主和形态等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樟巢螟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雪芬  黄顺  朱广慧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98-2199,2223
根据2002~2004年连续3年田间系统调查,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和8月下旬~9月初。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高效氯氰菊酯、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2.5%灭幼脲1号、1%杀虫素(Bt制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校正防效达75.7%~87.4%。多年田间防治实践表明,采用园林技术、人工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能控制樟巢螟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几种林业害虫在崇明岛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茶尺蛾、樟巢螟、杨扇舟蛾、黄刺蛾4种蛾类害虫在崇明岛的生活史和发生趋势,为今后的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生活史的调查采用标准地设置后的系统调查;发生趋势采用灯光引诱法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茶尺蛾、樟巢螟、黄刺蛾在崇明岛每年发生2代,而杨扇舟蛾发生4~5代;杨扇舟蛾以卵越冬,其余3种害虫都以幼虫越冬;茶尺蛾的为害高峰期主要在8月,其余3种害虫有2个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和8月。从发生趋势来看,茶尺蛾和杨扇舟蛾的诱集量在不断增大,而樟巢螟和黄刺蛾的诱集量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崇明岛今后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锦屏县锥栗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锦屏县锥栗的主要害虫涉及6目22科30种昆虫,危害程度达到轻度危害的有18种、中度危害的有7种、重度危害的有5种。初步明确了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并介绍了栗卷象、栗瘿蜂、栗大蚜、栗叶瘤丛螟、黑额光叶甲等5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6.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栗叶瘤丝螟是福建省锥栗林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闽北1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中结茧越冬.卵期5~9d,幼虫期第1代33~47d,第2代236~283d,蛹期13~28d,成虫寿命3~5d.每雌产卵量46~87粒.试验表明,10%氯氰菊酯2000倍液+苏云金杆菌500亿孢子/L+白僵菌5亿孢子/L混合剂或者10%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者80%敌敌畏1000倍液对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樟巢螟、樟叶蜂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表明,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Bulter)和樟叶蜂(Moricella rufonotaRohwer)是上海地区危害香樟生长和影响景观效果的2大重要食叶害虫。樟巢螟在上海地区年发生2~3代,6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分别为一代、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10月份发生少量第三代幼虫危害。樟叶蜂一般年发生2代,4月中下旬~5月上旬、6月分别为一代、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盛期。通过试验,印楝素、杀虫安、抑太保、毒丝本、甲胺基阿维菌素和安打等高效低毒农药对1~2龄樟巢螟或樟叶蜂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樟巢螟在吴江市局部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发现主要与生存环境适宜、气候条件适宜以及疏于防治等因素有关,提出了加强监测以及林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后也对其它的防治手段做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