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资源并进行增殖放流,开展了毛蚶苗种繁育试验。主要技术包括:亲贝暂养、人工催产、孵化、幼虫培育等,幼虫培育前期密度为10~15粒/mL,后期为5~10粒/mL,眼点幼虫密度为5粒/mL。主要饵料为:金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和海洋酵母。  相似文献   

3.
珠母贝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分析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自然沉降及摄食行为等生物学信息,为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幼虫培育设施及饵料投喂策略提供优化思路。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日龄幼虫形态变化、幼虫运动状态、测量幼虫运动速率,观察幼虫静置下自然沉降及幼虫对单胞藻摄食过程。结果显示,幼虫依靠面盘外周纤毛摆动维持运动并完成摄食,运动时幼虫开壳朝上,壳顶朝下,面盘伸出壳外牵引幼虫运动。俯视观幼虫绕一定半径的圆顺时针方向运动,垂直方向螺旋上升或下降。水平运动速率范围246.88~3641.94μm/s,运动速率v(μm/s)与壳长l(μm)之间存在的关系为v=-0.0841l2+37.2690l-2149.1031(R~2=0.9707),运动速率与环绕半径显著相关(P0.05)。随着幼虫生长,体重增加,面盘逐渐退化,面盘纤毛摆动难以维持幼虫悬浮,静置时幼虫沉降率增加,13 dph(days post hatching,孵化后天数)后沉降至底部的幼虫壳长显著(P0.05)大于悬浮幼虫。幼虫饵料投喂过多,导致饵料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就排出体外,以致摄食的饵料不能完全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钩介幼虫     
正病原或病因钩介幼虫是淡水双壳类的幼虫,较为常见的有背角无齿蚌(Anodona woodiana)、杜氏珠蚌(Unio douglasiae)的钩介幼虫。体背两片几丁质壳,闭壳肌中有一根细长的足丝。临床症状钩介幼虫可以寄生在鱼体的吻部、鳃丝、体表等处(见图1),造成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微血管  相似文献   

5.
为杀灭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稚蚌培育池中的摇蚊幼虫,以吡喹酮、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氰戊菊酯等8种常用水产杀虫药,进行稚蚌培育池中摇蚊幼虫杀灭效果试验,再对筛选出的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据此进行稚蚌培育池中杀灭摇蚊幼虫的药物应用试验.结果显示:溴氰菊酯是稚蚌培育池杀灭摇蚊幼虫的理想药物;在平均...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在獐子岛育苗室观察虾夷扇贝亲贝升温促熟,根据K=H(T-t)有效积温公式,拟合线性升温曲线,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虾夷扇贝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为3.9℃,繁殖的有效积温为(36.2±4.1)℃·d。从受精到幼虫孵化的有效积温:担轮幼虫为273.8℃·d,初期面盘幼虫(D型幼虫)为550.8℃·d,壳顶后期幼虫为241.5℃·d,匍匐幼虫279.6℃·d。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武汉市汉阳地区湖泊摇蚊幼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2011-2012年对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等5个湖泊的摇蚊幼虫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在汉阳5个湖泊共采集摇蚊科幼虫6属6种。中国长足摇蚊是这些湖泊摇蚊幼虫群落的共同优势种,优势度变化范围为26.8%~86.4%。摇蚊幼虫年平均密度为(748±16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77±0.98)g/m~2,后官湖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最低[(171±32)ind./m~2,(0.32±0.12)g/m~2],龙阳湖最高[(1 066±468)ind./m~2,(5.37±2.48)g/m~2])。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摇蚊幼虫Margalef指数(dM)和Shannon-Wiener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0.38±0.05和0.72±0.12,后官湖摇蚊幼虫多样性指数最高(dM=0.58±0.12,H'=1.03±0.19),南太子湖最低(dM=0.28±0.14,H'=0.38±0.13)。相关分析表明,汉阳地区湖泊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氨氮、总磷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透明度和总氮是影响摇蚊幼虫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汉阳湖泊摇蚊幼虫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对湖泊水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实用饲料(含豆粕35.0%,豆粕粗蛋白质含量为47.7%)的基础上,用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分别替代0(G0)、15%(G15)、30%(G30)、45%(G45)的豆粕,配制成4种等氮(31%),等脂(6%)的实验饲料,以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饲料中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的可行性。将400尾初始体重为(2.30±0.02)g的罗非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其中以饲喂G0实验饲料的组为对照组,实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对罗非鱼增重率、饵料系数、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与G0组相比,各替代组罗非鱼全鱼粗蛋白、灰分、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替代量的增加,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G4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黑水虻幼虫培养基替代豆粕对罗非鱼肥满度影响不显著,但肝体比随着替代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30%的替代量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G0组相比,各替代组罗非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由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在豆粕用量为35%的基础饲料中,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可替代豆粕用量的45%而不影响罗非鱼生长,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在基础饲料中的添加量为34.6%,占饲料总蛋白质含量的23.69%;黑水虻幼虫培养基可显著降低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比。  相似文献   

10.
陈远 《水产科学》2005,24(6):53-54
(接上期)5 幼虫培养及管理5.1 浮游幼虫(“D”形幼虫)培养 水温25℃时受精卵约需20h(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壳长达90~100μm时,将孵化池的幼虫充气、搅匀、取样、定量后,按培育密度选育到培育池内。根据上浮幼虫的密集程度,可采取撇取、网捞和虹吸  相似文献   

11.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7.0±1.0)℃和16h光∶8h暗的光周期下,采用加标于沉积物法研究Hg~(2+)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口器的致畸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慢性毒性影响。将4龄摇蚊幼虫暴露于0.002mg·L~(-1)、0.004 mg·L~(-1)、0.008mg·L~(-1)、0.016mg·L~(-1)、0.032mg·L~(-1)、0.064mg·L~(-1)、0.128mg·L~(-1)和0.256mg·L~(-1)8个Hg~(2+)浓度梯度下,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Hg~(2+)显著影响花翅摇蚊幼虫体组织SOD和CAT活性,且与Hg~(2+)暴露浓度呈显著浓度-效应关系(P0.05)。Hg~(2+)暴露30d后,摇蚊幼虫的大颚长度与Hg~(2+)暴露浓度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该结果说明在低浓度Hg~(2+)的胁迫下,摇蚊幼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显著改变,可用该幼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指标作为监测水体Hg~(2+)污染及判定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双抗对紫彩血蛤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虎山  王宜艳 《海洋渔业》1997,19(4):160-163
本文研究了青霉素钾盐和硫酸链霉素(双抗)混合使用对紫彩血蛤(Nutallia olivacea)幼虫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80ppm的双抗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均可显著地提高幼虫的存活率,最高可提高52%,最低也可提高38%,同时对幼虫生长和变态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2~4ppm效果最好,幼虫生长最快,变态率最高;高浓度组对幼虫也无明显的副作用,幼虫生长速度、变态率和存活率也都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11~12℃下,将孵出15 d、体质量(0.0206±0.004)g、能平游的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饲养在用网一分为三的平列槽中,投喂微粒子饲料(Ⅰ组)、冰冻摇蚊幼虫(Ⅱ组)、搅碎猪肝(Ⅲ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Spirulina(9∶1)(Ⅳ组)、摇蚊幼虫+螺旋藻(9∶1)(Ⅴ组)、猪肝+螺旋藻(9∶1)(Ⅵ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4∶1∶5)(Ⅶ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猪肝(4∶1∶5)(Ⅷ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轮虫(4∶1∶5)(Ⅸ组)、微粒子饲料+苍蝇幼虫(1∶1)(Ⅹ组)和人工配合饲料(Ⅺ组)等开口饵料42 d,统计仔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鱼兆)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单一饵料摇蚊幼虫组仔鱼死亡率最低,与组合饵料(摇蚊幼虫+螺旋藻)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猪肝组死亡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合饵料组仔鱼体质量和全长增长最快,与摇蚊幼虫组、摇蚊幼虫+螺旋藻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鱼兆)仔鱼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变化均具有一定影响。结合死亡率、生长和消化酶变化总体分析,建议在标准化黑斑原(鱼兆)仔鱼苗饲养中,采用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合作开口饵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疣吻沙蚕胚胎发育观察及盐度对其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微镜观察了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特征,并依据疣吻沙蚕人工孵化经验设置6个盐度梯度组(A:0,B:5,C:10,D:13,E:15,F:20),每组3个平行,研究了盐度对疣吻沙蚕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疣吻沙蚕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三刚节疣足幼虫期和三刚节疣足幼虫期8个时期;盐度对疣吻沙蚕孵化影响显著(P0.05),C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适宜受精的盐度范围为10~13,最适孵化的盐度为10。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子陵吻鰕虎鱼摄食蚊幼虫的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在室内玻璃缸及室外塑料桶中开展摄食蚊幼虫试验和环境适应能力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食蚊鱼对比。结果表明:子陵吻鰕虎鱼摄食蚊幼虫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均强于食蚊鱼。在室内玻璃缸,摄食蚊幼虫76头·d~(-1),高于食蚊鱼摄食蚊幼虫51头·d~(-1);在室外塑料桶,能将处理组的蚊幼虫数量控制在0条,远低于对照组的50头;在室内玻璃缸(投喂饲料)及室外塑料桶(不投饲料)中,均能存活9个月以上(存活率100%)。  相似文献   

17.
红鲍 ( H aliotis rufescens)幼虫无消化系统 ,在整个浮游期是“非摄食性”的。将鲍幼虫饲养在天然海水中 ,其生物量可能保持不变 ,红鲍也可能从卵发育成幼虫 ( 2日龄 )。生物量的增加主要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但是 ,将鲍幼虫饲养在通过砂过滤器过滤的海水中时 ,有机物干重会减少。幼虫发育所需之能量可与其内部储备的能量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利用生化储备不能满足幼虫的能量需要 ,“非摄食性”幼虫需要外界的有机碳源。在实验条件下 ,幼虫可利用的唯一有机物是溶于海水的有机物质。测定表明 :这些外来的有机物质能够补充卵营养成分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介康等(1984)报道了光对海蜇浮浪幼虫变态率和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1-2];Terrence B.Keyes and H.E.Calvert(1979)报道了光照和温度对金鲈(Perce flavescent)产卵的影响[3]。近些年,一些学者研究报导光照度对生物的作用。如薛素燕(2007),章龙珍(2010),王国栋(2008),杨晓新(2000),陈勇(2007)等分别报导  相似文献   

19.
张树林  李晓东  李永函 《水产科学》2006,25(10):509-512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栖所的盐度有关,来源于较高盐度的利氏才女虫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来源于较低盐度的对低盐度适应能力较强,盐度驯化能增强利氏才女虫幼虫对盐度的适应。在试验温度17℃、盐度19.5的条件下,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茶籽饼对利氏才女虫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值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是:4.81(4.10~5.64)mg/L、3.85(3.42~4.34)mg/L。  相似文献   

20.
海星的大量繁殖与入侵可对滩涂养殖贝类造成极大威胁.对海星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海星过度增殖提供信息,同时也可为其胚胎和幼虫培育以及发育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韩国和中国沿海常见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材料,研究KCl诱导海盘车排放生殖细胞的最佳剂量,以及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和幼虫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剂量(1.0mL、3.0mL、5.0mL和7.0mL)0.5mol/L KCl注入性成熟海盘车体腔,皆可诱导生殖细胞的排放,3mL注射组的排放个体比例最高(80%),雌性个体排卵量最大(536.5×104个/ind),同时用诱导获得的精/卵进行人工授精后也获得了较高的受精率(92.7±2.9)%.水温和盐度对多棘海盘车胚胎和幼虫的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盐度为35时,20℃时多棘海盘车羽腕幼虫的存活率最高(90.1±2.1)%,15℃时次之(84.4±5.2)%.在温度为15℃时,盐度为35时幼虫培养60 h后存活率最高(87.6±4.1)%,盐度为30时次之(85.4±4.0)%.多棘海盘车各期胚胎和幼虫的发育速度(1/t,h-1)随水温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关系式为:至2-细胞:1/t=0.110 8Tw-0.599 7(r2=0.946 5);至8-细胞:1/t=0.045 4Tw-0.233 4(r2=0.947 7);至桑椹胚:1/t=0.017 9Tw-0.067 9(r2=0.868 7):至囊胚:1/t=0.004 2Tw(r2=0.89);至羽腕幼虫:1/t=0.000 6Tw-0.008 7(r2=0.878 4).盐度为35时,胚胎和幼虫的发育速度最快,发育至羽腕幼虫需55.4 h.根据不同水温和盐度条件下,胚胎和幼虫的存活率和发育速率,确定15~20℃是多棘海盘车发育的适宜温度,最适温度为20℃;适宜盐度为30~35,最适盐度为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