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木遗传育种进程中,有一个高世代遗传选择与育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种类与不同性质的树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乔木、灌木、针叶、阔叶、用材、经济等等树种在进入高世代育种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具共性或特殊性的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为例,基于对贵州马尾松遗传育种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及出现的问题,提出高世代育种应该将多世代选择育种、多目标育种、种内(间)杂交育种、特异形状选择等贯穿于全过程中;提出完备的遗传育种研究体系中4个组成部分(4个群体)完整协调组建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工作,尽可能多的为不断推进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
全基因组选择(GS)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遗传标记对复杂数量性状进行预测的育种方法。在林木种苗阶段根据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可以利用GS进行个体选择,相比常规育种能增强遗传增益、加快选育进程。该方法无需定位与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相比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极大地提高对微效位点的捕获功效,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林木育种策略。文中系统介绍了GS的概念和优势,及其在林木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我国林木GS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可优先在常规育种较成熟的树种中开展研究,建立林木GS程序为其他树种提供范式。该综述有助于系统了解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策略和研究进展,并为全基因组选择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3.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主要包括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数量性状位点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演化及群体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等内容。迄今已有近 2 0个树种构建了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 ,少数树种进行了目标性状位点定位研究 ,定位了为数不多的与分子标记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林木分子标记已在育种策略制定、辅助选择育种、基因型鉴别 ,以及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等分子育种研究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上,数量遗传学被认为是指导林木育种的唯一有效工具,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林木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性状,如树干材积生长、木材纤维长度及适应性等,均是以数量方式遗传的性状,并且控制这些性状的每一个过程是假设受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第二,林木具有很长的世代间隔,很高的遗传杂合性和很高的遗传负荷,这些特性限制了一些经典的遗传材料,如近交系,突变体及特异类型的产生。然而,传统的数量遗传学方法用于指导林木育种的实践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林木个体高大,占地面积大,且大多栽植在非农用耕地上,这样的环境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性状遗传力的提高,有些林木树种人工杂交比较困难,很难获得足够大的家系,从而产生不平衡的交配设计。Namkoong 和Roberds(1976) 认为,不平衡的交配设计很难获得准确的遗传参数估计。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成功的林木育种方案往往都是基于对表型的简单选择。这种表型选择不能利用林木固有的非加性效应,以及对异质环境的反应潜能,因而育种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分子标记技术为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利用中性标记与影响数量性状的位点(QTL) 之间的连锁关系,人们已经提出了一套统计方法用来鉴定重要的Q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围绕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强的高世代林木育种进程不断加快;以常规育种为基础,利用生物技术迅速崛起的基因工程,进行无性系育种和元性系林业;在育种方法和方式上,注重时空优化效应;在良种繁育上,加速种子园的换代提级。本文仅涉及当前国外林木育种几项发展趋势,结合国内林业现状与发展规划,提出未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刍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综述云南松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优良林分选择与母树林建立、优树选择与种子园建立等遗传改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育种策略,尤其要重视遗传资源的收集、开展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营建高世代种子园、提高种子园的经营管理,以及加强无性系早期选择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为估计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多代自由授粉试验林的诸多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为开展林木多世代育种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长乐林场的杉木2代种子园家系自由授粉13年生子代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39个2代家系子代试验林的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抽样数据,利用GeneXpro Tools 4.0软件,挖掘木材基本密度与胸径间的函数关系,获得全林的木材基本密度,并采用转化分析法等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分析,估计全林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结果表明,13年生杉木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在家系间的差异极显著,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胸径遗传变异系数为6.78%,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07%;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出极显著的负遗传相关(P<0.01),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亲本和子代个体的育种值,逆向选择评选出8个胸径优良家系、9个木材基本密度突出的家系;采用独立淘汰法,前向选择评出3代育种亲本18个。上述研究研果表明,基于杉木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间存在极显著的负遗传相关,通过预测不同世代个体育种值,可提高杉木高世代育种材料选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林木遗传育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山东少年省的林木改良情况,讨论了育种策略、育种群体、有性与无性结合、育种区和区域试验、早期选择、多性状指数选择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一代育种园中的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研究杉木第3代育种园中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性大小,了解经高强度与多世代选择后,杉木第3代育种园的群体遗传基础是否变窄,为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第3代亲本的自由授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逆向选择了若干亲本家系,同时还估...  相似文献   

10.
(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作为我国南方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经过几十年的遗传改良已进入到高世代时期,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林木生长量也已获得较大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从杉木1代种子园家系子代测定林、杂交试验林和种源试验林中选择出优良材料营建了2代种子园[1],对新建的种子园材料进行子代测定是林木遗传改良的重要工作,不仅可了解其种子园的改良效果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也可为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提供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1.
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由于世代周期长、个体高大、遗传负荷高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难以操作的遗传学材料,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远滞后于模式动、植物和其他重要作物,成为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子育种是突破林木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和阐明林木基因的功能是进行林木分子育种设计的前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连锁与关联分析、木材形成机制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技术储备是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针叶树种(球果类)遗传改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林木遗传改良从建国后可以分成初始阶段(50~6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阶段(90年代以后)。近35年来山东林业科技针叶树遗传改良论文占3.06%,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本文对我省针叶树育种场建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良种快繁技术、针叶树遗传改良项目、成果及品种等进行了回顾。同时对针叶树遗传改良策略、种源选择、种子园与遗传增益、现代育种技术在针叶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和杂交育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属性和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又为林木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对优质、高产、抗性和稳定林木新品种需求的紧迫性出发,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常规育种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工作,是新世纪中国林木育种技术需求的重点内容.现代生物技术正日益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林业育种技术的改造、更新和林业新技术革命提供了可能.对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的成就进行概述,分析了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对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影响,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林木遗传改良在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抗性等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一或者几个树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成为可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基因的水平对认识林木的遗传本质提供了信息,也丰富了传统遗传改良的方法和手段,必将加速林木遗传育种的进程;基因组学只是辅助传统林木遗传育种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传统林木遗传改良理论、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转基因技术不断进步为基因的功能解析和生物的定向改良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也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而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国内对林木基因工程育种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转基因技术进行系统论述的还比较少。文中从原理、过程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几种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的转基因技术,评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林木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的林木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wo clonal trial stands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one was 19-year-old stand which included 38 clones, and the other was 17-year-old stand including 102 clones.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genetic variations in height, DBH,volume and ratio of heartwood(Rhw),wood basic density(ρb ) of the clones in the two stands. The repeatability of clones was in median to high level,and the genetic CV was different over the all five traits.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among height,DBH and volume,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among growth, Rhw andρb.The selection method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index selection could improve volume, Rhw andρb,showing synthetically superior selection effects compared to any individual trait selec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8.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programs have become quite complex and program strategies and intensities vary dramatically around the world.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reasons for each activity separately in order to ascertain how all steps fit together in a strategy aimed at achieving genetic gai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the purposes of the various activities of tree improvement and allows complicated program strategies to be easily conveyed. This conceptual model, called the breeding cycle, stresses why, not how, each activity is conducted. The breeding cycle turns around one time for each generation of breeding and is composed of various types of plant populations. Each plant population serves a role in the tree improvement program and is created form a preceding population in the cycle by an activity of the breeder.Tree improvement concepts are explained and the roles of genetic test plantations are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breeding cycle. This conceptual model is useful for foresters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tree improvement programs, for students and breeders trying to understand and compare divergent program strategies and for manager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技术在桉树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是全球重要的造林树种,也是林木遗传研究的模式树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桉树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中概述了几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桉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分子标记技术在桉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