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秀芬  李俊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88-10089
[目的]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对无石灰性潮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单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CK的土壤含水量最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容重较小,CK和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容重较大。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和CK。施用有机肥、化肥处理和CK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约为原始土样的7.5、2.8和2.3倍。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H值提高了0.62,施用无机肥处理的土壤pH值降低。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对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单施大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单施氮肥〉不施肥。[结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有效改善无石灰性潮土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陈欣  韩晓增  宋春  梁尧  丁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92-3294,3333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后黑土供磷能力、磷素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3个施肥处理黑土进行生物耗竭盆栽试验,并用Hedley方法对土壤磷素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化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各形态磷素;与无肥处理土壤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与化肥处理土壤植株的生物量增幅分别为31.72%和54.65%;植株吸磷量分别是CK和NP处理土壤的2.1和1.7倍;长期施用有机肥的黑土经过2批油菜耗竭后,Resin-P只减少了0.85%,远小于Resin-P在无肥处理土壤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的减少量。[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黑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活性磷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猪厩肥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晰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调控紫色土有机碳组分的效应,揭示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土壤固碳的机制.[方法]以川中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NPK化肥配施(NPK)、单施猪厩肥(OM)、猪厩肥配施NPK化肥(OMNPK)和秸秆还田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或配施硅钾钙改良剂对酸性红壤梨园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连续3季开展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试验,研究梨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酸性梨园土壤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改良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地习惯施肥为对照(CK),设置习惯施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CK+SOA)、仅施生物有机肥(BIO)、生物有机肥配施硅钾钙改良剂(BIO+SOA)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BIO和BIO+SOA处理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增加,而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BIO+SOA处理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较CK分别增加87.8%和110.1%(P0.05)。与CK相比,BIO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N-乙酰基-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而BIO+SOA显著提高土体土中的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NAG活性(P0.05)。BIO和BIO+SOA处理梨产量较CK和CK+SOA处理增加56%~85%(P0.05)。RDA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以解释约87%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产量的变化,且SOM含量与LAP、CBH、NAG活性呈正相关,NO_3~--N、NH_4~+-N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正相关。[结论]生物有机肥及其配施硅钾钙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pH值,增加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梨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由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导致的碳投入差异对土壤微生物商的影响.[方法]依托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试验中的5个典型化肥和有机肥料处理,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商(qSMBC)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灰漠土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商(qSMBC)、土壤有机碳(SOC)与碳投入量和小麦籽粒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灰漠土SMBC含量和qSMBC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SMBC和qSMBC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7.5~ 106.0 mg/kg、0.41; ~0.61;.各施肥处理全生育期SMBC平均含量为:高量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NPKM)>常量NPK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NPKS)>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其中hNPKM与NPKM处理、CK与NPK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生育期qSMBC的变化趋势为:NPKS> NPKM> CK> hNPKM> NPK.在试验中,尽管化肥配施秸秆(NPKS)的SMBC含量低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hNPKM或NPKM),但其提高qSMBC的作用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NPK),能够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总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MBC含量均与碳投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小麦籽粒产量与灰漠土SOC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而qSMBC与碳投入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长期有机(有机肥、秸秆)无机肥料配施是新疆绿洲灰漠土农田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长期大量单施化学肥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灰漠土有机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灰漠土有机质及物理性质的影响,阐明土壤物理性状的演变特征,以期为干旱区土壤培肥提供参考.[方法]以22 a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选择其中6个施肥处理的当季土壤样品,测试土壤有机质、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含水量指标,并将测试结果与基础土壤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CK相比,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总孔隙度,长期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长期单施化肥(氮磷钾、氮磷)容重升高,田间持水量有提高趋势.[结论]施肥能改善或维持灰漠土土壤的有机质及物理性质,施有机肥是最有效的手段;秸秆还田表层土壤孔隙大,土壤易干旱;单施化肥土壤表层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东部灌漠土养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新疆东部吐鲁番肥力长期监测点的黄土状灌漠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施用有机肥(M)、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1/2M、1/4NP+1/3M)、撂荒(CK0)5种典型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下,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  相似文献   

8.
曾泽彬  刘学锋  王一  李冬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77-1378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及排放特征。[方法]设6个处理,即有机肥(OM)、氮磷钾肥(NPK)、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秸秆(RSD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OMNPK)和不施肥(CK)。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制度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进行定位观测,分析该系统N2O排放特征、6种施肥制度对N2O排放的影响及环境因子与N2O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总量为0.73~4.51 kg/hm2,大小顺序为OM处理OMNPK处理N处理NPK处理RSDNPK处理CK,与不施肥相比,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17.8%、369.9%、275.3%、238.4%和212.3%,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在同等施肥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秸秆可有效地控制N2O的排放。[结论]小麦季、休闲期和玉米季对整个轮作周期N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30%、10%和60%;肥料施用是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小麦季和休闲期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降雨是影响玉米季土壤N2O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偏低是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麦季和休闲期出现N2O吸收现象的主要原因;若控制川中丘陵区紫色土WFPS50%或80%,则可抑制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苹果树生长、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单施生物炭(B)、单施有机肥(OF)和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B+OF)4个处理。通过3a野外果园定位施肥试验,分层采集0~100cm土层的土样,研究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施生物炭或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增加0~40cm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0~20cm表层土壤中,与CK相比,B、B+OF处理R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35%和58%。B+OF、B及OF处理0~20cm土层中,土壤颗粒POC质量分数分别较CK增加0.44、0.24和0.138g·kg~(-1)。B+OF、B及OF处理耕层土壤TOC质量分数分别较CK提高60.1%、38%和6.5%。土壤pH由7.49(CK)增至7.89(B)和7.79(B+OF)。各处理的株高、茎粗和1a生枝条长度均显著高于CK,B+OF、B及OF处理的株高分别较CK提高26.4%、19.4%和15.7%,主干直径分别比CK增大49.5%、12.9%和5%。施肥处理均有利于苹果树成花,其中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成花量最高。与CK相比,B+OF、OF和B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提高43.3%、33.6%和20.4%。生物炭和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有助于苹果植株生长及产量提高,其中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生物炭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长期地膜覆盖与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长期地膜覆盖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采用KMnO4氧化法对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实验站2003年玉米整个生长季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覆膜与裸地2种土壤。每种土壤设4个施肥水平,分别为CK、N、M、MNP。其中,CK为对照。N为单施氮肥处理,年施尿素N 270.0 kg/hm2。M为单施有机肥处理,施用的有机肥为厩肥,其有机肥含量为100.0 kg/g左右,全氮含量为10.0 kg/g左右,折合年施N量为270.0 kg/hm2。MNP为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年施有机肥N 270.0 kg/hm2,化肥N 135.0 kg/hm2,P2O567.5 kg/hm2。[结果]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剖面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长期地膜覆盖使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显著增加,而对深层影响不显著。无论覆膜与否,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为:M>MNP>CK>N。有机肥化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处理都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而单施氮肥则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不显著。[结论]地膜覆盖与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盐碱地棉花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棉杂交王为试材,设置5种(①有机肥、②常规施肥、③常规施肥、④有机肥+常规施肥②、⑤有机肥+常规施肥③)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分别在播种前、出苗后3、叶期、现蕾期测定耕层土壤盐分 在现蕾初期调查株高与成苗率。[结果]常规施肥的2个处理对土壤耕层的盐分影响很小,土壤盐分变化与对照基本一致。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土壤盐分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较慢。在现蕾期,有机肥处理的棉花株高与成苗率分别较对照高20.29%和19.14%,较常规施肥处理高17.63%和13.91%。[结论]施用有机肥可延缓土壤盐分升高,提高棉花成苗率,有助于棉苗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一种新型钠复合肥对多浆旱生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幼苗移栽到大田后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方法]设3个处理:CK,巴彦浩特当地沙土;NP,在巴彦浩特当地沙土中不加Na,但加入含量与钠复合肥一致的普通NP肥;Na,在巴彦浩特当地沙土中加入研制的钠复合肥。[结果]Na处理显著增加了霸王的株高,分别为对照和NP肥处理的1.7~2.0、1.2~1.3倍;能促进提早分枝,在移栽后10d,Na处理的分枝数分别为对照和NP肥处理的2.4、1.3倍;停止浇水13d后,Na处理的叶片数比NP肥处理多40%,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光合产物并增强其抗旱性。[结论]此钠复合肥在霸王育苗种的表现比单一施加NP肥效果更显著,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为荒漠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施用秸秆炭对土壤钾淋洗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黑土、棕壤和砂土3种土壤类型,每种土壤分别添加炭粉和炭基缓释肥,并作等氮磷钾处理,开展106 d的培养淋洗试验。[结果]施用炭粉和炭基缓释肥均可增加土壤钾的淋洗量,且钾淋洗量随炭粉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整个试验期间,不施用炭粉(CK)、施用炭粉27 000、54 000 kg/hm2、施用炭基缓释肥375 kg/hm2的砂土和棕壤的钾累积淋洗量分别为黑土的2.7和1.9倍、4.3和2.2倍、2.3和1.9倍,4.1和1.7倍;炭粉在砂土中的短期效果最明显;炭基缓释肥在黑土中的效果最好,在砂土中的效果最差。[结论]炭基缓释肥的施用效果好于等量炭粉和化学肥料。  相似文献   

14.
井大炜  刘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15-7416
[目的]探讨控释BB肥对西瓜栽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丰乐1号西瓜为试材,设置5个施肥处理(不施肥料CK,习惯施肥,等量、减量、减氮控释BB肥),探讨了不同肥料施入土壤后的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习惯施肥处理的养分在短期内达最大值。在3个控释BB肥处理中,等量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最高 减N增P、K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最高。相对于习惯施肥处理,这3个控释BB肥处理的速效NPK养分均有滞后释放的特性,基本上都在西瓜进入膨大期(施肥后45~60 d)时达到释放高峰,更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结论]控释BB肥的养分释放曲线与西瓜的养分需求曲线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利于获得高产优质的西瓜。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麦田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CK、PK、NPK 3个处理)的0~20 cm土壤为试材,设不施肥(CK)、施化肥(CF)、秸秆和无机肥配施(RS)、厩肥和无机肥配施((PM)4个处理。淹水培养后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4种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AWCD值随着培养时间成"S"型变化。表征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其相对含量总和表现为RS>PM>CF>CK,与微生物量碳变化规律相同。表征放线菌磷脂脂肪酸其相对含量总和的变化趋势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规律相反。真菌的特征磷脂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总和在施厩肥的处理中最高,在无肥对照中最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G+G-值显著高于RS和PM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沼气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小白菜为试材,通过施用高、中、低量的沼气发酵残余物作基肥与施用化肥作基肥和不施肥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施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对土壤速效养分和pH值的影响。[结果]施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后,土壤中的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均比对照增加,且以沼气发酵残余物高量(3万kg/hm2)处理效果最好;其速效磷含量在小白菜苗后7 d达93.670 mg/kg,速效钾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在苗后35 d分别达135.084和54.308 mg/kg,显著高于对照。沼气发酵残余物各处理的土壤的pH值比对照的低,其中高量处理的土壤pH值最低,为6.98~7.10。[结论]沼气发酵残余物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通透能力,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通过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以不施肥(CK)作为对照,按照氮磷钾施用量相同原则,设单施化肥(NPK)、70%NPK+30%秸秆(J1)、70%NPK+30%牛粪(N1)、40%NPK+60%秸秆(J2)和40%NPK+60%牛粪(N2)施肥处理,测定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与CK相比,2013年N1、J2和N2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4年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除2013年NPK处理外,2013年和2014年各施肥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J2处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3年显著高于NPK。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2年内均表现为N1、J2和N2处理显著高于CK,其中N2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N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与同年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N2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最高。【结论】玉米/大豆套作下,40%化肥与60%牛粪配施(N2)是提高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对烟株农艺性状和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种烟收益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处理,1个处理叶面喷施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液,另1个处理作为对照叶面喷施等量清水。考察烟株农艺性状,进行感观质量评价,并对示范生产的烟田进行收益调查。[结果]叶面喷施营养液能够显著提升烟株的农艺性状,使烟苗更加健壮,烟株更加健康,同时施用微量元素营养液能够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提升烟农收益。[结论]该试验可为赣州地区优质烟叶的栽培和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在洞庭湖区双季水稻种植体系下的连续施用效应。[方法]在洞庭湖区3种主要类型土壤上进行连续4年的微区试验,试验设不施肥(CK)、尿素、等氮量控释氮肥及70%氮量控释氮肥4个处理。[结果]等氮量控释氮肥的处理所获得的水稻产量最高,在河沙泥、紫潮泥和红黄泥上比尿素处理分别增产10.3%、8.0%和2.4%;70%N量控释氮肥处理分别增产6.1%、2.6%和-0.8%;在3种土壤上早、晚稻及全年平均吸N量均表现为等N量控释氮肥>70%N量控释氮肥>尿素>对照。等N量控释氮肥处理在上述3种土壤上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60.7%、59.6%和56.3%,比尿素处理分别高23.8%、19.4%和16.3%,早稻随施用年份的延长其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且高于70%N量控释氮肥处理,晚稻连续施用3年时利用率由上升转为下降趋势。[结论]连续施用控释氮肥可缓解土壤氮素肥力和有机碳含量的下降,特别是在河沙泥稻田中。施用控释氮肥有利于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及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