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墨秫酒是诸暨同山镇特产的墨高粱酿成的酒,可分为2种,未经蒸馏的浊酒墨秫露和经过蒸馏制取的墨秫烧。简述酿造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分析了墨秫酒漫长的酿酒历史对当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走访和研究家藏古谱,整理同山墨秫酒的制作工艺,分析墨秫酒的主要理化指标,并探讨墨秫酒的历史渊源,对于弘扬浙江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食醋,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食醋的历史十分悠久,千百年来,有关食醋的传说故事、趣闻轶事真是不少,现辑录如下。一、醋的来历民间传说,“杜康造酒儿造醋”。说的是夏代有一名叫杜康的人,因造出了“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壶中物”而出了名,以致时人将酒直呼为“杜康”,这一呼不打紧,急煞了他的儿子黑塔,他发誓要造出另外一种饮料,一种要比酒好得多,或至少可与酒齐名的液体,这样,他才不会辱没祖宗。于是,他在长江岸边的一处鱼港设立了一家大糟坊,用清洌的长江水浸泡,每天上下翻动,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时,一开糟缸,则香气四溢。他很高兴,逐一让人尝之,大家品尝后,虽觉味道不如醇香好酒,但慑于黑塔的神威,就一致称起好来。黑塔也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4.
酒圣:杜康,夏朝一个帝王,传说为酒的发明者。 文圣:孔丘,宇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其为圣人。 史圣:司马迁,宇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5.
糯稻品名考     
糯稻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与粳稻极相类,惟成熟期稍晚.糯稻在古代称之为"稌稻"、"秫稻",俗称酒谷,其米称元米、白元、或称通变、变元、酒米,或呼糯米.稌,从<周颂·丰年>中"多黍多稌"这一句中,从宋·丁度<集韵>中:"稌,同都切,音徒.稬稻也."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黍、薏苡、小麦族、稻米、栝楼根、芡实,另外还有其他块根等附加植物原料。新街谷芽酒的原料组合与此前分析的米家崖酒非常接近,但增加了稻米和芡实。这也是首次发现黍与稻同时用作酿酒原料。根据我们对渭河流域几个遗址的分析,这一地区仰韶文化谷芽酒的最基本原料均为黍。仰韶文化遗址中尖底瓶的普遍而大量的存在,意味着以黍为主要原料的谷芽酒是当时常见的食物,是仰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传统。  相似文献   

7.
黄清敏 《农业考古》2003,(1):175-176
中国人饮酒的历史悠久 ,对这一习俗的记载 ,先秦以来已屡见不鲜。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酒禁大开 ,允许民间自由酿酒 ,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加上许多身处乱世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 ,酒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甚至是应付世事的方式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曹操的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酒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一时期 ,酒类名目繁多 ,不满现实而借酒消愁者 ,称酒为“忘忧”、“欢伯”。晋朝的刘臻之曾写过一篇《椒花颂》来赞美酒 ,可见酒又有“椒花”之称。南北朝的程卿 ,曾喝过一种名为“千里醉”的酒。他边走边饮 ,归家而醉卧。用桃花…  相似文献   

8.
酒类最初的产生是缘于大自然的造化.自然界中的植物果实在适宜的条件下自然发酵为酒的事实,为人类所感知并记载了下来.晋代的江统是史载第一次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观点的人,他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长杪高粱"新丰218"具有秫杪长、有弹性、无穗轴、耐旱涝、较抗倒伏、耐瘠薄、适应性广、茎秆壮、再生性强等特点,其秫杪是加工扫帚的优质原料,秫粒可用于酿酒、造醋,秫秸可制箔.长杪高粱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或进行长杪高粱再生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介绍了长杪高粱"新丰218"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综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大诗人陶渊明用秫酿酒自饮的诗句。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出身子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九岁开始在江州刺使王凝之部下任祭酒,不久便解职种田;三十九岁在江州刺使桓玄部下作参军;四十岁在刘裕镇军部下作参军;四十一岁在江州刺使刘敬宣部下作建威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县令,同年十一月在“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之后,作《归去来辞序》,辞去彭泽县令;第二年春返回柴桑县他的老家栗里。再次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11.
<正>1.主要原料:秫(即高粱)秸秆。2.设备用具:小刀、刨子等。3.工艺流程:选料→刨料→破料→压料→湿润料→刮料→编席(开头→延伸→收角→围边)。4.制作方法:①先将秫秆的叶鞘刨掉,使叶节部平滑。即一手握刨子,一手握秫秆,反复刨动。或在1根立柱上镶1把半圆形环刀,手持另一把半圆形  相似文献   

12.
话说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稞子、秫子、黏米、白粱粟、粟谷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禾本科,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其结果揭示了它们作为酿酒器具的功用,并可藉此复原目前所知经科学鉴定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距今5700-5300年前)的酿制过程,即以黍和薏苡为基本原料,辅以野生小麦族种子、栝楼根、山药及百合等,在尖底瓶和平底瓶中酿制而成。这些植物原料包括栽培和野生种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其中,黍在酿制谷芽酒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研究驯化黍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启示;薏苡作为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驯化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芽酒应在仰韶文化人群的饮食和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的统治阶层很可能将组织酿酒和宴饮活动作为获取与维护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前,遗址公园已经成为西安地区大遗址类文物保护的重要形式(1-2),成为建设生态和文化西安重要支撑(3-6),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和唐慈恩寺遗址公园于2008年建成。尤其是曲江池遗址公园,恢复性  相似文献   

15.
1.帚用高粱——新丰218生育期春播90天左右,夏播85天左右。株高293 ̄300厘米。突出的特点是分枝多,无穗轴,秫杪长40 ̄50厘米,韧性强,不易折断。茎秆粗壮,气生根发达,因而耐旱抗涝,抗风抗倒。茎秆再生能力强,可作再生高粱栽培。穗大粒多,每穗平均2500粒左右,籽粒饱满,千粒重26克。夏播每667平方米(1亩)产籽粒200 ̄250公斤,比普通粒用高粱增产20%以上,籽粒用途同普通粒用高粱。秫杪是制作笤帚的优质原料,秫秸长而坚韧,可用于制席箔。种植新丰218综合经济效益高,每667平方米产值1267元左右。新丰218栽培技术与普通粒用高粱基本相同,每667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董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42-7245,7333
通过解析大遗址概念及其保护规划理念,强调遗址公园建设是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中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目前最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遗址保护途径。以未央宫前殿遗址景观规划为例,认为未央宫前殿遗址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因此其环境整治与提升应以科学景观规划为基础,对整个群体遗址进行科学、完整的保护展示,并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模式引入景观元素作为有效肌理,采用利于遗址保护与科研的创新构建技术,以期为我国大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徐锦忠 《农业考古》2003,(1):180-181
“情多最恨花无语 ,愁破方知酒有权。”酒 ,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酿酒自然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泽民告诉记者 ,李渡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可谓香飘千里 ,名闻万邦。李渡处于素有“江西粮仓”美誉的赣抚平原 ,相传酿酒历史约有千年 ,“闻香下马 ,知味拢船” ,就是古人对李渡美酒的赞誉之词。解放前 ,李渡已有 9家私营酿酒作坊。现在尚存部分酿酒作坊和门面 ,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次李渡烧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普遍被看作是企业和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科学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李渡悠…  相似文献   

18.
以渤海全境内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渤海国遗址空间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国遗址数量中国最多,其次为俄罗斯和朝鲜,各类遗址中聚落址和平原城最多,其他遗址相对较少;71.5%的渤海国遗址分布在低洼平原和河谷平原较多的100~400 m高程内,随着海拔的增高,遗址数量逐渐减少;各类遗址中坡度较缓的有平原城、聚落址、建筑址、寺庙址等,其他遗址坡度较大,特别是山城址坡度最大;73.0%的渤海国遗址坡向为日照条件较好的南、西南、东南、东向、坪地,而其他坡向的遗址较少;65.9%的遗址分布在600m以内河流缓冲区内,此范围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加遗址数也逐渐减少,显示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9.
糯米杂谈     
在水稻籼、粳、糯三种类型中,从野生稻最先演化而来的是籼稻,接着是粳稻,最后才出现了糯稻。根据古藉资料,我国到了汉朝初期,才有糯稻的记载,不过那时还称呼它为秫稻,形容它是“粘性稻”的意思。直到《说文解字》一书出版时,才真正用上了“糯”字。这至少表明,糯...  相似文献   

20.
遗址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来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是展示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年来社会的发展,遗址得到较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蒯聩台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浅谈,望对我国中型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