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三类15项指标对1998~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协调度指数对三类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新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环境和社会系统呈不稳定发展态势;三类子系统间处于非协调性发展状态.为进一步提高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剖析城市化水平传统测度方法缺陷的基础上,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构建了包括24个指标在内的城市化发展现代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根据综合得分,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六大类型。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异特征,就各类城...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231份农牧户调查数据,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是农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性资源,绿色生产是生态宜居的关键要素。2)我国北方半农半牧区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3)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多数嘎查村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下阶段,优质协调嘎查村占比较低。4)改善生计资本、促进绿色生产、建设绿色生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329份农牧民调查数据,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生计稳定性以及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普遍不高,样本均值介于0.21-0.27之间,且生...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12年我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协调水平并不高,城市间及各协调类型间差距明显;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之间呈现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协调水平较高的区域呈“集群”分布特征,与城市群区域拟合较好,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协调度全局趋势东西方向上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南北方向上呈现中部>北部>南部的特点;综合性城市的协调度高于资源型城市,不同资源类型与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城市规模与协调度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加权和分析法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区域实际出发对整个系统的经济发展与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系统结构、功能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系统发展的趋向,尤其是评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协调度。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遵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从本区域特点出发,选择能全面反映该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制约生态环境变化的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建立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和分析法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对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整体状况的真切了解和全面、有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做出合理判定。通过包头市五个年份的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出,包头市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6、0.44、0.56、0.589、0.589、0.924。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处在从非常不协调、不协调、不太协调向比较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7.
陕北沙地景观生态类型与土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陕北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生态类型划分和演替模式的系统研究。着眼于建立人地协调关系系统,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优化配置的模式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把握径流波动规律、对径流演变趋势做出准确判断,是当前水文学研究的有益课题。综合考虑径流序列演变的时变性、随机性和非线性特点,引入R/S分析法及其时变Hurst指数,并以黄河干流为例,深刻描述了径流时间序列演变过程的持久性测度。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径流时间序列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形特征,径流演变存在状态持续性及其内在的周期循环长度,从而为河川径流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疆尉犁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沈君  高志刚 《干旱区研究》2005,22(2):279-283
尉犁县是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流域生态建设的全局。以新疆尉犁县为分析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尉犁县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尉犁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由1985年的弱持续发展型到2002年的较强持续发展型;(2)尉犁县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不包括库尔勒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靠后,显示了尉犁县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和障碍,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最后就尉犁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1-2016年山东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函数,对山东省及各市区的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效应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粮食产出来讲,土地和资本的弹性大于劳动力和水资源,政策虚拟变量弹性为正,表明节水政策对粮食产出具有推动作用。水资源对山东粮食生产具有一定阻尼效应,阻尼系数为0.00022,即由于水资源约束,每年粮食产出增长比上一年降低0.022%,且研究期内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呈现递减收敛趋势。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粮食生产越集中的地区水资源阻尼效应越显著,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水资源阻尼系数具有典型的区域集聚特征,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约束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缓解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实现粮食安全与水安全"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2.
运用能值理论、方法,以植被NPP为基础,评价环境资 源系统对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影响、贡献,揭示种植业系统的物质基础、运行效率和发展 方向。研究表明:(1) 环境资源,尤其可更新资源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驱动 因素。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是发展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生 产力的战略方向。(2) 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规模、产量主要取决于环境资源提供的 自然资本、生态服务。推广以木本水果、木本粮油为主体的农林复合系统,推进生态建设步 伐,进而增强环境资源提供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的能力,是维持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可持续 规模的最佳途径。(3) 实施“农牧互促”的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牧业系统耦合度及其整体 生产力,尤其以种植业支撑畜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能值,是准格尔旗种植业系统的重 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诸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中,生态足迹模型以其计算简单、结果明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弥补传统生态足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不足,将能值分析理论与生态足迹方法结合,对甘肃省2000-2008年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发现:①2000-2008年甘肃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以加查县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即自然因子变率大 ,农业自然灾害多 ;耕地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结合加查县具体自然、社会特征 ,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②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墒能力 ;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加查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15.
PENG Yu 《干旱区科学》2020,12(3):538-544
In order to enhance and restore the ecosystems of natural capital in African arid regions, the Global Dryland Ecosystem Programme(G-DEP) consultative meeting was hosted in Dakar, Senegal, from 23 to 25 September 2019. This paper details the first African meeting of the G-DEP. Consultative meeting reviewed preceding dryland ecosystems case studies, identified vulnerabl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nd proposed 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problems. It also identified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revious attempts to improve vulnerable ecosystems and ultimately formed an action plan to improve these attempts. Climate, 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Great Green Wall Initiative(GGWI) for Sahara and Sahel, and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re three extra main sections concerned of the meeting. Separately, more specific topics a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y, including pastoralism, soil restoration, and vegetation regenerate techniques, were fully discussed. Consultative meeting also identified the positive effect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an have on dryland regions, specifically in the capacity of sha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n purpose to develop a joint proposal for long-term research programs in Africa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Moreover, meetings that review the progress made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Africa, identification of priority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system programs for proper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in Africa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to enhance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as the outcomes of the workshop, there are three steps proposed to handle African dryland climate changes, several aspects suggested to solve current dilemmas of the GGWI, and a series of actions recommended for G-DEP related activities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兰州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96年的1.66hm2、1.56hm2增加至2005年的2.15hm2、1.11hm2,同期的人均生态赤字也由0.10hm2上升到1.04hm2,分析兰州近几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子。目前兰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脆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测度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以典型地区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镍都金昌为例探讨了新亚欧大路桥上干旱区工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通过对该类城市目前具有的优势和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障碍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 ,设计出了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 1个目标层、水资源量等 5个准则层和人均水资源量等 2 8个评价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 ,并利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方法 ,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全面分析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土地合理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盆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如下见解:(1)立足盆地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型绿洲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2)盆地农业开发近期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恢复弃耕地为主,适度开垦宜农荒地为辅;(3)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盆地农牧业持续发展;(4)重视盆地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和保护,加快人工草场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