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南繁区棉花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筛选其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从海南省南繁棉花区采集病样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炭疽病菌(HNNC8)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值分别为7~9和6~8;连续黑暗条件较适合菌丝生长;菌丝在以麦芽糖、阿拉伯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55℃水浴处理 5 min。温度过高或过低酸性环境都会影响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且不同的碳源、氮源亦会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椰子茎泻血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椰子茎泻血病菌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Dade)Moreau[=Thie laviopsis paradoxa(De Seynes)V.Hohnel]xie331-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该菌菌丝生长和产孢;以果糖为碳源最适合菌丝生长,以阿拉伯树胶粉为碳源最适合产孢;以磷酸氢二铵为氮源最适合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合产孢;2%蛋白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葡萄糖、2%蔗糖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25~35℃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25℃最适合孢子萌发,温度低于5℃或高于40℃孢子不能萌发;pH值4~11适合菌丝生长,pH为7产孢量最大,pH值为4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但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 ~ 25℃,而菌核在15 ~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病菌在PDA和大豆叶片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核的产生则在向日葵叶片汁培养基上最多;有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光照有利于菌核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pH为7~8;大豆汁、向日葵汁和油菜汁可促进子囊孢子的萌发;有无光照对子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能力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橡胶树白根病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是世界性橡胶树的严重病害。为了能更好的了解、预防和控制橡胶树白根病,对该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橡胶树白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酵母和PDA+橡胶树根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以蔗糖、淀粉、麦芽糖、甘露糖和鼠李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氮源对病菌的生长无促进作用。该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55℃下处理10 min,病菌不能生长;pH4~11都可生长,最适pH8~9;黑暗能促进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5.
檀香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省近几年来趋重发生的檀香炭疽病,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檀香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该菌菌丝及分生孢子均能在10~35℃条件下生长,且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及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该菌菌丝生长能适应的p H值范围为4.0~11.0,最适p H值为6.0,分生孢子萌发p H范围为4.0~11.0,最适萌发p H为5.0,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而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该病病原菌在以蔗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以蛋白胨、尿素、酵母膏浸粉、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6.
玉米苗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串珠镰刀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药剂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5~30℃,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的pH值适宜范围在6.5~12,以pH7.5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在PDA、YA和PS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率较快。病菌对麦芽糖、葡萄糖和对牛肉膏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和氮源。供试的7种药剂中2.5%适乐时对玉米苗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盆栽防效试验以2.5%适乐时1∶350包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龙眼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anae Ch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anae Chi)是导致采后龙眼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越冬越夏等条件对龙眼拟茎点霉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拟茎点霉生长适温为25℃,最适pH6~7;产生子座的最适温度为22~25℃,最适pH6,还需要一定的光照;以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D-果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龙眼拟茎点霉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的大量萌发要求高湿度和营养刺激,最适萌发温度25~28℃,最适pH6~7,在分生孢子器中,分生孢子的存活时间长于1年;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9℃(10 min),分生孢子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8.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9,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该菌能有效利用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交替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是60℃,15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5℃,5min。在PDA,PSA,Czapek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不能大量产孢,在保湿的卫生纸、玻璃片和橡胶离体叶片上,能大量产孢。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pH值为8~9,光照时间为12~20h,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min;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pH值、培养基、光照时间、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其中该菌在24~32℃,光照时间为16~20h,培养15 d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的能力也不同,培养10d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番茄、水蜜桃、龙跟、葡萄、茄子和黄瓜.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0月,在海南省文昌市的椰子苗圃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显微观察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稍弯曲,浅褐色,纺锤状或梭状,具有5~9个假隔膜、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直立或稍弯曲,表明其为平脐蠕孢属(Bipolari.sp)。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4株狗尾草平脐蠕孢的序列同源性(HE792936.1,JX462256,GUO73108.1,FJ606786.1)的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菌丝生长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分别是25℃和30℃;最适p H值为4~11;玉米粉培养基(CAM)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甘油不适合菌丝生长;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其次是磷酸氢二铵;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是56℃,15 min。  相似文献   

11.
刘文波  邬国良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35-1839
对橡胶树褐根病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7,该菌可有效地利用部分碳源和氮源,碳源以D-果糖和酵母浸出液最好,氮源以L-天门冬酰胺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和黑光有抑制作用.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2.
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侵染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其孢子囊萌发后形成多种真菌形态,如游动孢子、芽管、孢囊梗及次生孢子囊:芽孔位于孢子囊一端、两端或四周,在1个芽孔处可萌发1根、2根或多根芽管,位于基部的芽孔萌发能力较强.该菌培养35 d后可产生厚垣孢子.培养45 d可产生大量的卵孢子,菌龄为10 d时产生孢子囊的萌发率最高.温度为16~24℃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在26℃以上萌发形成芽管.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在燕麦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的最适pH值为6~8.超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通过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从荔枝果皮的嵴点裂缝处与皮孔处侵入,并在果皮内扩展,直到荔枝的内果皮.试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由疮痂病菌(Elsinoë arachidis) 引起的花生疮痂病,近年来在辽宁省大面积发生,严重制约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花生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在PSA上菌落褶皱、隆起,生长缓慢,在最适培养基PSA上培养30d菌落直径仅为28.1mm,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半乳糖和酵母浸粉,最适温度25℃,pH4~6时菌丝长势良好,黑暗有利于该菌的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1%丙氨酸和1%甘氨酸,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显著,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  相似文献   

14.
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生物学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0℃;菌丝生长最适pH值5~6,孢子萌发最适pH值7~10;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蛋白胨:光照及振荡培养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10 min,孢子的致死温度50℃,15min.  相似文献   

15.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 ℃,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12 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 μg/mL。  相似文献   

16.
禾生指葡孢霉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青稞和燕麦鞘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对其病原菌-禾生指葡孢霉的生长温度、适宜培养基种类、适宜pH值、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取麦类作物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禾生指葡孢霉在5~30℃下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PSA、PDA、CA、CMA和OMA培养基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病菌生长、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PSA;在pH值为4~1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生长的pH值为6~10;在5~10℃冷藏条件下,禾生指葡孢霉存活时间超过5a。在试验浓度(推荐剂量)下,8种杀菌剂对禾生指葡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430g·L-1戊唑醇悬浮剂(5 000×,8 000×)和400g·L-1氟硅唑乳油(5 000×,10 000×)的抑菌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7.
枸树干基腐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12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枸树活立木上发现一种由灵芝属真菌引起的干基腐朽病,从病树上采集新鲜的担子果,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菌为致病菌。采用ITS-SSU-LSU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 (Fr.)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温度条件为25~32 ℃范围内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28 ℃,适宜生长pH为4~7,最适pH为6,在CA、PDA、PSA培养基上生长状态较好,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穗腐病是近年来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评价了 8 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 ℃培养 1 d 后,可可毛色二孢在 PDA 和 MLPA 两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分别为 49.88 mm 和48.13 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 30 ℃,培养 1 d 后菌落直径为 61.88 mm,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在 55 ℃处理 10 min 后的菌落不能继续生长;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 pH 为 6,25 ℃培养 1 d 后菌落直径可达到 75.00 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淀粉和硝酸钠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培养 1 d 的菌落直径分别为 58.13 mm 和 37.13 mm,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异菌脲对可可毛色二孢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50 均小于 1 mg/L。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可可毛色二孢玉米穗腐病的发生规律和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