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新型双连双拱双膜塑料大棚温度场分布及其保温性能问题,基于2016 年3 月8—10 日的新型双连双拱双膜塑料大棚内外GL820 绝缘多通道数据记录仪、中长图彩色无纸记录仪、光电式总辐射传感器V2.0 的温度、光照记录数据,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二维温度场的拟合和图像绘制。结果表明:06:01 为大棚最低温度,最低气温9 日>8 日>10 日;08:01—12:01 为温度上升期;8 日、10 日12:01—16:01为大棚最高温度,9日14:01—16:01为大棚最高温度;22:01温度8日、10日>9日。阴天的8日或阴~晴的9 日09:01 先从大棚的下部升温,12:01—16:01 大棚上部升温较快,20:01—22:01 大棚上部降温较快;晴天的10 日9:01 先从大棚的上部升温,12:01—16:01 是3 天的最高温度,18:01 从大棚下部开始降温,20:01—22:01 大棚上部气温最低。在大棚温度最低时或最高时,大棚顶部最高点对应为大棚温度最低点或最高点。夜间00:01—08:01 期间10 cm地温较低,地温8 日>9 日>10 日;10 日07:00—08:00 地温 最低(11.3℃)。棚内、外光照强度差距较大,光照强度10 日>8 日>9 日。双连双拱双膜塑料大棚在2 月中旬喜温果菜类可以定植,早于单膜塑料大棚25~30天,在春提早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张超  吴瑞芬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213-218
为了充分掌握温室大棚内温度变化规律,实现温棚内极端温度的预报、预警,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2012年全年的内蒙古东部赤峰市温室大棚内、棚外的逐小时气温对比观测资料,分析温棚内气温的月平均日变化、典型日变化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的次数和概率;分析温棚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规律、温棚内外气温相互关系,利用回归的方法建立晴天温室大棚内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棚内气温日变化差异明显,棚内最高气温春秋季出现在9:00—10:00时、13:00—14:00时,冬季出现在12:00—15:00时;最低气温春季出现在5:00—7:00时、秋季6:00—7:00时、冬季7:00—8:00时;回归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模拟棚内温度变化,对最低气温预报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冬季香梨园彩条布覆盖棚内外树体温度的变化特征,在2014~2015年库尔勒市上户镇原种场果园进行气温观测试验,对2015年1月7日~3月8日不同天气类型下彩条布覆盖棚内外树体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彩条布覆盖棚内平均气温、逐时气温高于棚外,棚内外气温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外白天气温变化速度总体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夜间各天气类型气温变化均较平稳。⑵棚内树体阳面与阴面平均气温差逐渐较大,夜间树体阳面与阴面的逐时气温几乎相似,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树体阳面逐时气温较阴面变化幅度大。⑶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外树体阳面最低气温均出现在9:00,阴面滞后1 h,晴天树体阳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6:00,多云、阴天滞后1 h,阴面滞后2 h。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水分、温度及植株生长发育动态特征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覆盖方式下,垄作花生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水分(0-40 cm)、土壤温度(0-25 cm)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影响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随生育期推进,各土层和起垄位置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抛物线变化趋势;各覆盖方式下,花生苗期垄面处0-4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垄沟处,且苗期至开花期垄沟处土壤含水量降幅较大。不同覆盖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日最高温度来影响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花生生长前期,地温受覆盖方式影响强烈,多垄覆盖方式的日最高温度较高,达36.2℃;花生生育后期,地温受覆盖方式的影响较小;开花后,覆盖方式对0-10 cm日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但对15-25 cm土层14:00—18:00时地温影响较大。覆盖栽培对花生田土壤14:00温度影响强烈,可使花生苗期耕层土壤日平均温度升高0.5~2.4℃,且最高温度出现在15 cm土层的垄面花生行间位置。地膜覆盖可增产16.81%~37.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03%~37.42%。常规起垄覆膜双行栽培花生的覆盖方式是较为经济、高效、易耕作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监测河南省商丘市冬小麦拔节末期-孕穗期农田近地面0~40 cm不同高度上的农田气象要素,分析这一时期近地面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叶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气象要素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对数递减趋势,日最低叶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线性递减规律;不同高度上日最低气温变化受5 cm处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高度的日最低叶温受5 cm、10 cm处空气温度和所在高度的日最低温影响;叶气温差受0~10 cm日最低气温、0~10 cm土壤温度、20 cm以下深度土壤水分以及所在层次的日最低气温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弱光条件下桃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品种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桉  孔云  姚允聪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242-248,254
就日光温室桃树光合生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1d中叶温与气温以14:00时较高。遮阴明显地降低了到达叶片表面的有效光合辐射、叶温与气温。桃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大约出现在上午10:00与下午14:00时;不同品种弱光下的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差异,以NJN较高,其次为五月火与麦香。遮阴降低了桃叶片的光合速率,以NJN光合速率降低的较少,说明NJN能适应设施栽培。气孔阻力与蒸腾速率则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桃中位叶的光合速率较幼叶高。  相似文献   

7.
三连栋日光温室温度场分布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冀中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严重,日光温室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保温功能,设计建造了三连栋日光温室,为进一步验证其性能,应用MATLAB软件对三连栋日光温室进行二维温度场的拟合和图像绘制。结果表明:00:23三连栋日光温室的温度为8日>9日>10日;06:23为温室一天的最低温度,10日的06:23为3天最低温度;12:23为多云~阴的8日温室的最高温度,14:23为阴~晴的9日温室的最高温度,12:23—14:23为晴天的10日温室的最高温度,3天温室最高温均能达到30℃,16:23温度下降较快。多云~阴的8日、阴~晴的9日09:23—10:23依次从温室的北、中、南栋的上中部开始升温,16:23先从温室下部开始降温;晴天的10日09:23—10:23依次从温室的南、中、北栋开始升温,16:23依次从温室的北、中、南栋开始降温。在温室温度最低时或最高时,北栋北后侧中下部区域为温度的最高点或最低点。8—10日09:23与18:23(15~20℃)、08:23与20:23(10~15℃)温室温度各栋之间及各区域基本相同。同一天内温室地温中栋最高,地温白天北栋最低、夜间南栋最低;10日夜间南栋地温最低,最低地温13℃,白天中栋地温最高,最高地温22℃。光照强度9日<8日<10日。三连栋日光温室在2月中旬喜温果菜类即可定植,较单膜塑料大棚提早定植25~30天,同时又规避了冬季低温阴雪雾霾天气出现频次高的时段,三连栋日光温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松山区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特征,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本研究对温室内外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夏冬2季温室内外气温、湿度、地温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夏冬2季室内温度、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冬季温室增温效果大于夏季,山坡地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2)5 cm、10 cm、20 cm地温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峰值出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滞后1 h左右;(3)日光温室室内温度与室内外小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好。试验建立的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模型,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值绝对误差小于1℃,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9.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区普遍采取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方法,使粮堆平均温度下降至10℃以下。夏季,粮堆内部温度较低,但粮堆表层温度受气温、仓温影响,形成温度较高的热皮,造成粮堆表层结露,影响储粮品质。在平房仓内安装制冷空调,在气温回升时,启用制冷空调,营造准低温储粮环境,确保稻谷品质。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气温差是表征其生理生态特性重要参量之一。此研究利用合肥2008年一季稻孕穗抽穗期叶温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对叶温、叶气温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时刻水稻阴阳面叶温仅有细微差别,而不同时刻叶温是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叶温与气温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叶气温差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三者线性相关性水平依次提高,且均优于叶温与气温;叶气温差与VPD进行二次曲线拟合时,相关性水平仅略有提升,但该二次曲线关系能很好地解释VPD通过影响叶片蒸腾而引起叶气温差的变化的现象。此方法建立叶气温差与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拟合方程,可用于估算叶温,服务于水稻高温热害监测及水分胁迫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华苦卖菜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关系,采用TPS-1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自然条件下中华苦卖菜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气温(Ta)、叶温(Tl)和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分别为为9.26和4.17 μmol/(m2?s),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中午降低为气孔限制;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为3.52 mmol/(m2?s),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环境因子中对Pn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为TL>PAR>Ta>Ca>RH,中华苦卖菜Pn与PAR、RH呈显著正相关,与Ta、TL呈负相关。在中华苦卖菜叶片进行气体交换的日进程中,环境因子对中华苦卖菜同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中华苦卖菜光合气体交换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温室内地温变化规律及与气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找出温室内地温变化特点及其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为温室内作物栽培管理及温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温室大棚内地下5㎝、10㎝、15㎝、20㎝四种不同深度浅层土壤温度及温室中地上20㎝、50㎝、150㎝三种不同高度空气温度进行多点同步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同时,表层土壤温度变幅远大于深层,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变幅将迅速变小;地温与气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甜宝"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急速与缓慢两种降温方式降至6℃贮藏,定期测定与甜瓜果实贮藏品质相关的指标,分析比较不同降温方式对薄皮甜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前期(0~4 d),急速降温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缓慢;在贮藏16~20 d,缓慢降温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急降果实,乙烯释放量低于急降果实。缓慢降温甜瓜果皮亮度高、色泽好,贮藏末期酯类物质含量较高;且在贮藏12~16 d保持了较高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贮藏20~28 d,急速降温果实MDA含量、腐烂率高于缓慢降温果实。因此,缓慢降温较急速降温更适于甜瓜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15.
温度瓜叶菊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夜间应控温在7~10℃,白天达15℃时要通风换气降温。家庭室内培养保持5℃以上即可。若无取暖设备气温在0℃时,可于傍晚将盆株移至远离门窗处,并套一塑料袋或报纸袋,次日日出后去袋见光。严寒地区还可开启电暖气或电炉增温。而春播苗夏季须置于通风良好又便于洒水降温的荫棚内度夏,避免阳光曝晒。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区域性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深层地温和冻土的影响,运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西部地区1961—2010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深层地温和冻土深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西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71℃/10 a,变暖区间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2月间,冬季是气候变暖的主体,倾向率高达0.778℃/10 a。气候变暖对深层地温和最大冻土深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年平均气温升高1℃,深层平均地温随之升高0.5℃;秋冬季气温升高1℃,冻土深度变浅5.8 cm;深层地温倾向率为0.258℃/10 a,最大冻土深度倾向率为-4.095 cm/10 a。研究结果可为辽宁西部地区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梨树大棚栽培棚内外温湿度环境变化规律和物候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梨大棚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梨树大棚栽培棚内外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以及梨树物候期的变化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随季节的变化,气温和地温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6月之前棚内气温、相对湿度和地温均高于露地,且昼夜温差大于露地,6月起棚内外温度差异不显著。(2)棚内栽培‘翠冠’和‘黄冠’梨萌芽早,但落叶晚,整个营养生长期分别为242天和231天,分别比露地长27天和37天。(3)大棚栽培的‘翠冠’和‘黄冠’梨开花期比露地皆提早18天,且花期比露地长2天。(4)棚内栽培条件下,‘翠冠’和‘黄冠’梨采收期分别提早13天和14天,而果实发育期比露地分别长5天和4天。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条件下温湿度高,开花期提早,果实成熟期提前,南京地区可进行梨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8.
1980—2014年潍坊市深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学芹  袁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201-206
为了研究潍坊深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潍坊市1980—2014年0.8~3.2 m地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潍坊市近35年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8~3.2 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均未发生突变,一年中,仅夏季各深层地温呈增温趋势。年代际变化上,1980s和2010s各层平均地温均高于1990s和2000s。深层地温在冬季随深度增加,稳定性渐好,夏季反之,一年中,稳定性最好和最差分别发生在夏季和冬季0.8 m地温层。气温对深层地温的影响明显,季、年平均气温与同期各深层地温多呈正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气温与各层地温的相关性略有降低,这是深层地温变化存在滞后性所致,降水量对各深层地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温度是土壤热状况的综合表征指标,影响土壤养分分布和冬春季节作物生长发育。以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谷均衡实验站为试验基地,对冻融期4种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浅埋区,冻融期地温的变化滞后气温变化,且滞后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月初-2月下旬,地下水位为1.0m埋深的土壤温度较高;消融期地下水位为1.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迅速回升。而0.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较低且回升较慢;同一地下水埋深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剖面温度增高。50cm深度之下的土壤温度受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较弱。研究成果可为冬春作物播种、预防冻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找出温室内地温变化特点及其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为温室内作物栽培管理及温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温室大棚内地下5、10、15、20cm4种不同深度浅层土壤温度及温室中地上20、50、150cm3种不同高度空气温度进行多点同步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同时,表层土壤温度变幅远大于深层,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变幅将迅速变小;地温与气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