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玉芹  张磊 《植物保护》1995,21(1):47-47
天津地区防治西洋参疫病取得成效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是高级滋补品。天津地区1989年引种以来西洋参疫病日益严重,已对天津参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几年对该病的调查研究,现提出适于天津地区西洋参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发生...  相似文献   

2.
 西洋参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 Whetz)是我国西洋参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针对西洋参黑斑病进行了室内抑菌和田间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世高对西洋参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0.038 4μg/mL,世高3 000倍液对西洋参黑斑病田间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原产北美洲,1978年引入我国并试种成功。西洋参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我国中医药及医药保健品的重要成分之一,同时也是中草药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的扩大,西洋参根部病害在生产上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制约了西洋参产业的发展。在真菌和细菌病原物引致根病中,根际的植物寄生线虫往往是复合侵染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西洋参是一种保健中草药,西洋参皂苷具有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调节血压,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清蛋白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对1985、1986两年自北美进口之西洋参种子带菌检验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洋参根腐病是西洋参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发生时可引起产量损失50%~70%,本文报道该病的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西洋参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武  陈娟  焦晓林  高微微 《植物保护》2011,37(5):135-138
根腐病是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对北京怀柔区罹病西洋参参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结合形态学以及rDNA ITS区、转录延伸因子TEF 1α区的分子序列特征,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显示,分离频率较高的11个菌株分属于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oxysporum)、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多育镰孢(F. proliferatum)、毁灭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F. solani和F. oxysporum是引起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F. solani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力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选择3年生西洋参进行田间试验,设计胂·锌·福美双两个施用量以400~600倍药液均匀喷施全株,处理2年后,测定田间土壤样品及西洋参根中砷含量.西洋参根中砷含量与胂·锌·福美双的使用量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对照相比,每年施用3~4次胂·锌·福美双,砷含量增加64.52%~101.68%,但低于目前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2mg/kg).胂·锌·福美双的施用与土壤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R2 =0.1890).在相同施用量情况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砷含量有所增加.含砷类农药的施用有可能增加西洋参中砷的残留,应尽量减少高含量重金属杀菌剂的应用并关注有关肥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西洋参根部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西洋参根腐病、锈腐病、疫病等主要根部病害的研究进展,就相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子、采用的化学及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进口的西洋参上检出锈腐病黄习军,康燕龄(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1材料来源与病组织分离方法1991年3月和11月,我们分别从90,91年由美国进口需检疫的西洋参中,选出参根表皮有黑褐色凹陷腐斑,其维管束变褐的可疑病参样品,进行病组织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西洋参锈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洋参锈腐病是陕西省西洋参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死苗率达10%以上,经分离鉴定病原以毁灭柱孢(Crlindrocarpondestructans)为主。种子、种苗带菌,是田间病害的重要侵染源,对种植后锈腐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因此,种苗处理应该是病害综合  相似文献   

13.
西洋参疫病菌的水滴飞溅传播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通过实验模拟手段揭示了水滴飞溅散布对西洋参疫病菌传播的机制。从定量的角度确立了西洋参疫病菌传播数量与水平距离、水滴碰撞速率的数学模型: Ln(Y)=b_0 b_1D b_2V 在自然雨滴的直径范围内,垂直下落高度在3.5m以内,飞溅传播直径约1m,在三维空间里,以低于碰撞源水平面的传播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1990~1991年在吉林左家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试验地的西洋参叶片上发现多角形褐色病斑,由一种滑刃线虫为害引起。其种的鉴别特征为:口针较短(7.5~10.0 μm),唇区基部缢缩,排泄孔的位置位于神经环和贲门之间,尾尖突为星状,雄虫的交合刺具较明显的顶尖和喙突,与滑刃线虫属内的其它种不同。经鉴定为滑刃线虫一新种,定名为西洋参叶线虫Aphelenchoides panaxofolia.  相似文献   

15.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罹病表现为花变叶和韧皮坏死症状.根部韧皮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发现大量具单位膜而无细胞壁,形态各异的类菌原体。存在于筛管分子及其周围伴胞中.类菌原体大小为90—950nm,外膜厚度8—9nm.以50单位/ml四环素三次喷洒植株地上部,能显著降低根部块死的病情指数.初步认为西洋参韧皮组织坏死,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6.
 Ilyonectria属真菌是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每年给西洋参生产造成重要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及山东省栽培的西洋参的I. mors-panacis、I. robusta、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 4种病原菌,通过平板培养,测定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Czapek培养基为Ilyonectria spp.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DA、OA和CMA培养基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硝态氮,不同碳源对各菌株产孢的作用不同,最适产孢氮源为硫酸铵;I. vredehoekensis最适生长温度为25 ℃,I. robusta为20~25 ℃,其他2种菌则为20 ℃,产孢最适温度范围为15~20 ℃;黑暗条件适宜供试菌的生长,全光照有利于I. mors-panacisI. robusta产孢,但不利于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产孢。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杀菌剂对4种病菌的作用存在差异,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4种病菌对多菌灵最为敏感(EC50<0.5 μg·mL-1),其次是戊唑醇(EC50<15 μg·mL-1),恶霉灵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960 μg·mL-1)。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西洋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的环境适应性及防治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洋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以下就其几种常发病害的防治作简要说明。1)猝倒病。为害幼苗茎基部。病斑初为水渍状暗褐色,并蔓延至全茎,随后病茎腐烂,软化萎缩,茎部失去支撑力而倒伏死亡。定植后,每隔7~10d在果实、叶片正反两面喷施600~800倍液52%  相似文献   

18.
引进天敌昆虫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天敌昆虫引进20多年来各阶段的引种量、引进重复率、引种国际范围、引种单位、引进种类和引进后的应用情况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年平均引种量虽然逐年有所上升,但每年基本上维持在8~10种次。2次、3次引种重复率逐年降低,至2000年2次引种率大约23%。3次引种率在10%左右。引种目标国由4个到38个,引种单位数量变化相对不大,1986年后年平均基本上维持在10个左右。应用效果分3种类型:(1)建立种群起到控害作用;(2)建立不稳定种群控害效果不明显;(3)未能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19.
2000—2002年对北京郊区西洋参种植场新发现的重要害虫异型眼草蚊的发生与危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时间较短;在25℃条件下,卵期3.1天,幼虫期4.5天,蛹期3.2天,雌虫寿命4天,雄虫寿命5天,世代历期约为11-12天。②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5.14、3.81、7.21℃,完成卵到蛹发育的有效积温是206.2日度。③雌成虫具有转主寄生特性,幼虫为弱寄生性。④成虫及幼虫对受伤西洋参宿根的趋性比正常宿根强。⑤地上部分长势、土壤有机质与宿根受害关系密切,长势愈好,受害愈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受害轻。  相似文献   

20.
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残留监测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中药材人参和西洋参中嘧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乙腈-水 [V (乙腈):V (水)=7 :1]提取,柱层析 [m(弗罗里硅土):m(中性氧化铝):m(活性炭)=5 :3 :0.15)及液-液分配净化,GC-ECD检测。结果表明,当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0.5和0.01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2.1% ~97.8%和90.9% ~9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 ~6.2%和1.6% ~3.1%,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 S/N =3)为0.06 ng,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方法调查了2010年不同来源人参和西洋参样品中嘧菌酯的残留情况,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样品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量为0.1 mg/kg,计算得出的风险商(RQ)值很小,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