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斑星天牛热空气处理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热空气、木材和锯末等 3种不同传热介质对黄斑星天牛 (Anoplophoranobilis)幼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处理试验发现 ,热空气温度为 55℃ ,相对湿度为 30 %左右 ,经过80min即可全部杀死天牛幼虫 ;木材作为传热介质 ,在 55℃情况下经过 35min可完全杀死天牛幼虫 ;锯末作为传热介质 ,55℃ 2 5min、6 0℃ 2 5min、6 5℃ 1 0min和 70℃ 5min均可以杀死天牛幼虫 ;自然感染黄斑星天牛、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和杨干透翅蛾 ,规格为 1 0cm× 1 0cm× 32cm的木段 ,当加热使中心温度达到 55℃后 ,幼虫和蛹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2.
对黄斑星天牛虫害木(毛白杨)施以高压电击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压电击法对杀灭黄斑星天牛1~3龄幼虫效果明晃,死亡率达70%~80%;各龄幼虫停止取食率80%~90%.高压电击法在防治木材害虫、树木蛀干害虫及木材检疫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砍伐后存放了不同时间的杨树虫害木分别剖成厚度为1.0cm,1.5cm,2.0cm及2.5cm的木板,系统调查了木材内光肩星天牛幼虫及蛹的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伐倒木存放7个月以上时,杨树虫害木内无任何天牛活虫态存在,可安全地制作不同厚度的木包装,并杜绝人为传播;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用25 g/L溴氰菊酯、40%氧乐果乳油、啶虫脒、40%辛硫磷、80%敌敌畏乳油、茶皂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杀螟硫磷等药剂对星天牛幼虫进行浸泡处理,并研究了部分药剂的混配浸泡效果,得出结果:溴氰菊酯500倍、溴氰菊酯500倍+啶虫脒500倍、辛硫磷500倍+敌敌畏500倍处理星天牛幼虫15 min,4d后幼虫死亡率达到100%。在对红枫嫁接苗中星天牛幼虫的药剂浸泡试验中,溴氰菊酯500倍处理在浸泡48 h、辛硫磷500倍+敌敌畏500倍处理在浸泡36 h都可完全杀死星天牛幼虫。  相似文献   

5.
杨树虫害木存放及剖板处理防止光肩星天牛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砍伐后存放了不同时间的杨树虫害木分别剖成厚度为1.0cm、1.5cm、2.0cm及2.5cm的木板,系统调查了木材内光肩星天牛幼虫及蛹的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伐倒木存放7个月以上时,杨树虫害木内无任何天牛活虫态存在,可安全地制作不同厚度的木包装,并杜绝人为传播;新伐杨树虫害木当剖成厚度为1.5cm以下的木板时,可全部杀死各虫态的天牛;锯成2.0cm厚的木板时,所有天牛虫道均已被破坏,天牛虫体暴露在外,严重破坏了生存环境,在剖板后不久即可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6.
硫酰氟对杨树包装材料中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硫酰氟熏蒸木质包装材料中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幼虫的毒力试验表明,中毒天牛幼虫经过14天的人工饲养后,"垂死幼虫"全部死亡,存活幼虫死亡率约为10%左右;毒力分析结果显示:在4.4℃、10.0℃、15.5℃和21.1℃条件下熏蒸24h,达到LD99.9968要求的预期CT值分别为6183.5、3242.7、1019.1和692.6mg.h/L,在木材装载量为25%左右的情况下,致死剂量分别为309.5、217.0、87.8和75.7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麻天牛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水平,为其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幼虫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总糖的含量.[结果]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含水率分别为61.60%、60.90%和55.5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41%和45%;脂肪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33%和32%;它们之间的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别为39.23,10.02,28.13 mg/g.[意义]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高蛋白,高脂肪,含水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室内测定了6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其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在PPDA培养基上,菌株MaYTTR04和MaZPTR01的菌落生长较快,培养15 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6.3 cm和5.9 cm;产孢量以菌株MaYTTR04最大,MaZPTR01其次,分别为2.0×10^8孢子·cm^-2和1.1×10^8孢子·cm^-2,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绿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接种20 d后,星天牛幼虫累积死亡率在40%~96.7%之间;菌株MaZPTR01和MaYTTR04对星天牛幼虫致死率分别达到96.7%和93.3%;僵虫率也高,分别达到86.7%和80%;致死中时(LT50)短,分别为5.71 d和5.80 d。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aZPTR01和MaYTTR04对星天牛幼虫致病力较强,同时具备良好的生产性能,故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星天牛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进口木材天牛幼虫饲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榆林  刁彩华 《植物检疫》1994,8(3):156-159
进口木材天牛幼虫饲养试验安榆林,刁彩华,郑安民,邰明,焦国尧(南京动植物检疫局210009)针对进口木材检疫中往往只能截获到天牛幼虫,而天牛幼虫又难以鉴定的问题,对天牛幼虫饲养进行了试验探索,初步摸索出了寄主木段饲养、半人工饲料饲养和韧皮部及边材木屑...  相似文献   

10.
黄斑星天牛磷化氢熏蒸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4 4~ 2 1 1℃系列温度条件下 ,磷化氢熏蒸黄斑星天牛 (Anoplophoranobilis)的毒力试验和室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4 4℃和 1 0 0℃的熏蒸时间为 5天 ,推算出死亡机率值 9要求的CT值分别为 6 2 9 81和 31 2 2 0mg·h/l,验证试验不能完全杀死黄斑星天牛或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 (Cossuscossusorientalis)和杨干透翅蛾 (Spheciasiningensis)幼虫 ;1 5 5℃和2 1 1℃的熏蒸时间为 4天 ,预计CT值分别为 :1 1 2 83和 36 59mg·h/l,室内验证实验证明 ,投药剂量为 2 2 6mg/l,熏蒸 4天能够全部杀灭杨树携带的黄斑星天牛幼虫和蛹 ,以及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和杨干透翅蛾幼虫。  相似文献   

11.
南疆地区近四千年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研究表明 ,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 ,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凉湿与暖干旱时期的波动 ,且揭示出 3 .0 ka B.P.、2 .0 ka B.P.、1.5 ka B.P.、1.0 ka B.P.、0 .2 ka B.P.五个气候突变转干时间界线。本研究揭示了近四千年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 ,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 ,并指出历史时期南疆地区若干人文事件的发生如近两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兴衰、南疆古城镇的废弃等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准对应关系 ,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类型与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7种蔬菜中铅铬镉元素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陕西省大中城市郊区的17种蔬菜 ,15 2个样品中的铅、铬、镉含量。并用翔实的测试数据分析了蔬菜中的铅、铬、镉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铅是我省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 ,所检测的 17种蔬菜中 ,有 9.9%蔬菜样品的铅含量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量 ;铬和镉只发现在个别蔬菜上有污染 ,超标率分别为 1.3 %和 2 .0 %。西安市是我省蔬菜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超标率为 10 .7% ,汉中市和咸阳市只发现在个别蔬菜上有重金属污染 ,超标率分别为 5 .0 %和 3 .9% ,宝鸡、渭南和铜川三市蔬菜无一超标 ,合格率为 10 0 %。从而探明了我省蔬菜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锂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及其化合物的用途越来越广,世界各地锂产品的需要量逐年增加,价格越来越高。青海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盐湖锂矿资源,大力开发锂及其化合物产品,对于振兴青海经济将会起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锂的应用、柴达木盆地及世界锂盐资源、市场需求、提锂工艺及盆地盐湖锂盐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D—1菌株系从自然死亡的灯蛾虫尸分离的一株苏云金杆菌新菌株。经菌种鉴定与Bt.var.kurstaki相同,属血清Ⅲ型。其培养特性表现为:对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温度适应范围较小,在温度28-30℃,培养基含固量为4.1-6.7%,C/N为5.7-6.2时发酵正常。32℃以上和浓培养基则影响其正常繁殖。这与HD-1菌株相吻合。对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和松毛虫等4种昆虫毒力测定结果表明,D—1菌兼有H_5型青虫菌81—6和H_3型HD-1的杀虫特性。它对菜青虫和松毛虫的毒力与81—6相接近而高出HD—12.7—5.1倍。对棉铃虫和玉米螟的毒力则明显高于81—6也比HD—1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荒漠植物区系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中国西北荒漠植物区系的 68 个科、361 个属、1079 个种植物的分布区类型、性状、生境、产地等进行系统调查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西北荒漠植物区系信息系统。本文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对该系统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卢爱平 《昆虫天敌》1994,16(3):107-113
1990年因广东省松突圆蚧危害严重,故特从日本冲绳岛及面垣岛引进天敌日本异花角蚜小蜂以繁殖防治,同时,笔者在日本的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中发现另一种寄生蜂匀鞭蚜小蜂Encarsia sp.其生活史及防治情况将另文介绍.本文介绍电镜下该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干旱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生态意义,土壤的理化性状、养分特征以及在盐碱化、沙化和灌耕条件下的变化,并论证了这种变化在生态功能上的影响。其结果表明:①干旱土壤分布具明显空间垂直地带性及径向分布规律。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暖温带棕漠土的生态功能最差,其他土壤的生态功能排序依次为灰棕漠土< 灰漠土< 灰钙土(棕钙土)< 灌耕土< 草甸土类;②土壤生态性能在灌耕,风沙及盐碱化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耕灌条件下使高生态性能的土壤逐渐退化而低生态性能土壤有所改善;盐碱化和风沙化的结果使土壤贫瘠化和粗质化,生态性能严重退化;干旱区平原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规律决定了其具有潜在荒漠化倾向。对干旱区土壤和生态特性及其变化的认识,是干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寄生玉米的6种腐霉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国内12省、自治区、直辖市玉米植株上分离出腐霉菌菌株,依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长抑制温度,以及产生的有性与无性器官,鉴别出6个腐霉种: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 Drechsler),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m),肿囊腐霉(P.inflatum Matthews),寡雄腐霉(P.oligandrum Drechsler),其中肿囊腐霉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回接玉米表明,腐霉能够侵染玉米并引起病害,肿囊腐霉、禾生腐霉、强雄腐霉、棘腐霉是玉米青枯病的重要致病菌;瓜果腐霉能够引起玉米中部茎节腐烂;寡雄腐霉虽寄生玉米,但对玉米成株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19.
Hydrophobic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are adsorbed onto particles in the environment. Thus, uptake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to organisms is likely to be from the particle-adsorbed state. We investigated the transfer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from particles to phospholipid membranes, quantified by quenching of the fluorescence of a carbazole-labeled phospholipid which was used to label the membranes. Th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studied included DDT, DDE, methoxychlor, lindane, stirofos, and several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The particles studied were porous glass, kaolinite, cellulose, and silica. Transfer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from particles to vesicles was independent of th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 The transfer rate did not depend on binding of lipids to particles, and was independent of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the vesicles. Membrane uptake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from the particle-adsorbed state was more rapid than uptake from the microcrystalline state, and uptake was faster when th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were dispersed over larger particle surface areas. The transfer rates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correlated with their aqueous solubilities. In tot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are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aqueous phase. We judge the rate-limiting step in membrane uptake to be the rate of solubilization of th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from the particles into the bulk aqueous phase. Adsorption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onto particles may enhance the transfer rate by dispersing th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and making them more available for solubilization in the bulk aqueous phase. The data are correlated with a model that assumes diffusion across an unstirred aqueous layer which interfaces with the bulk aqueous phase and the particle.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变蒿 (Artemisia commutata) ;迟滞衰退型—冷蒿 (Artemisiafrigida) ;中间过渡型—米氏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双齿葱 (Allium bidenta-tum)和洽草 (Koeleria cristata) ;演替中立型—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并依据各种群的拓殖 ,生物产量和根系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各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作用。根据种群根系分布范围与种群密度变化的关联 ,本文提出“恢复演替的作用域扩展”概念。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演替中 ,表现出群落地上部分矮化和地下部分的浅层化 ,恢复演替则表现其逆过程。当恢复演替开始后 ,浅层土壤中最先出现拥挤 ,浅根性植物种群趋于衰退 ,也促使一些种群向土壤深层发展。表现出种群更替的作用空间扩展的趋势。其中衰退种群植株死亡后的资源空间可使拓殖能力强的种群或原种群增长。于是资源与种群增长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环。反馈调节使群落演替自组织过程表现出方向性。在恢复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指标均表现出波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