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褐飞虱的再迁飞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灯虫量与田间虫口分析,若干成虫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高峰,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部分成虫又迁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迁飞昆虫在过境区停留中转,每次再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都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异地预测的复杂性。本文就褐飞虱的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一代成虫在渤海海面迁飞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华北地区一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成虫发生期间,乘客轮在渤海考察了棉铃虫的迁飞动态。在距海岸线20~80km处发现大量的棉铃虫、粘虫和龟纹瓢虫等昆虫向辽宁方向迁飞。对棉铃虫迁飞行为的观察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于傍晚19:30左右起飞,凌晨4:00~5:00降落,共计在空中大约飞行8.5~9.5h。捕获的棉铃虫雌成虫卵巢发育1级占96%、2级占4%,交配率4%,具有迁飞昆虫的典型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吊飞装置测定了棉铃虫成虫不同日龄的飞行能力,测得3日龄雌蛾平均飞行速度为0.92m/s,平均飞行时间为9.72±3.62h,并与其他迁飞性和非迁飞性昆虫作了比较。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食料对生殖前期及繁殖的影响,证实此虫适于迁飞的生理时期较短,最多仅1~2个夜晚。用雌蛾卵巢解剖方法比较了江苏丰县和辽宁朝阳两地二代和三代的虫源性质,分析了两地的发蛾特征。证实朝阳1995~1996年的二代和部分三代成虫均从外地迁入,但与粘虫不同,迁入种群无突增现象,蛾群稀疏而持续不断。而江苏丰县则在1994~1996年均无明显迁入现象,以本地虫源为主。讨论了中国棉铃虫的迁飞势能和兼性迁飞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卵巢解剖在我国迁飞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卵巢解剖是研究昆虫生殖发育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在农业重大害虫的迁飞研究和预测预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概述了我国50多年来在卵巢解剖技术、卵巢发育分级与卵巢发育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卵巢解剖在我国迁飞昆虫研究和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提出在病虫测报工作中应用卵巢解剖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6.
2015—2016年,采用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等3种方法进行同地对比试验,研究对水稻白背飞虱成虫的监测效果。2015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田间拍查3种方法监测的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吻合,且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期白背飞虱成虫的诱集效果优于灯测。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嫩绿粘虫板、灯诱与田间拍查(施药前)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2016年,嫩绿粘虫板与灯诱监测法所得虫量动态曲线吻合,与田间拍查长翅型成虫种群动态也趋于一致。对3种监测方法的同期诱集量进行t测验表明,无论施药前、后,两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的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在非灯诱区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成虫,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 ℃时,越冬后饥饿3 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 d的成虫,在30 ℃和33 ℃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 ℃和38 ℃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 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 ℃,25~33 ℃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种群的中小尺度虫源地和降落机制,提高白背飞虱异地预测的精确度,2012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对白背飞虱进行了分时段监测;选取2012年6月4日至6月10日广西稻区的一次白背飞虱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并运用中尺度气象预报WRF模式和FLEXPART模式进行大气背景分析和白背飞虱迁飞轨迹模拟。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此次迁飞过程提供运载气流,下沉气流、降雨、气温屏障使白背飞虱聚集降落;此次迁入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包括越南北部的木州、原平和平卢,以及广西的博白县和上思县。表明通过WRF-FLEXPART模拟平台进行白背飞虱迁飞路径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迁飞路径的气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过程包括成虫迁出、空中水平输送、降落和生境选择等环节。本文就高空水平输送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根据高空流场的分析,结合各地高山捕虫网及灯诱资料,对全国各季节的迁飞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造成不同迁飞路径的气流情况初步归纳为春季的北迁、夏季的北迁、秋季的回迁和台风影响等四组共十三个流型。  相似文献   

10.
草地螟迁飞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我国草地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关于草地螟越冬基地的研究,为了解我国草地螟发生的虫源关系,分析迁飞路径,开展预测预报工作打下了基础。国内外有关昆虫迁飞过程的研究资料表明,迁飞昆虫住高空一般多呈被动飞行,其飞行的方向和速度和当时的气流相一致。本文就是根据这一结果,采用草地螟越冬虫源基地内,越冬代草地螟灯诱羽化蛾量与我国东北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的蛾量突增资料(1980—1983,以  相似文献   

11.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气流场与粘虫迁飞关系作了分析,表明在900—950mb 层(即400—900米高度)气流场中有适于携虫的气流存在。在各类气象条件下,粘虫蛾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其结果(在气流有利于携虫的前提下):无条件概率值为0.1665;各条件概率值分别为:在雷暴状况下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4000;在降雨状况下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2812;在冷锋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3720;在暖锋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2222;在气旋中心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4000;在“一般性天气”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1166;因此,初步结论是:气旋中心区、冷锋区、与雷暴均显著地有利于扩迁粘虫蛾的降落,而降雨、暖锋区、虽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有利倾向,但是不够显著。由于在“一般性天气”条件下亦有相对多的蛾量突增的现象发生,这表明很可能降落过程与运转过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与粘虫本身的自主性降落有关。估计这很可能与粘虫蛾的“生物钟”反应有所联系。在本文中亦对各种气象物理事件对于扩迁粘虫蛾降落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成虫迁飞与能源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1981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成虫迁飞能力与体内粗脂肪含量的关系,以便阐明其成虫迁飞的生理机制,其结果如下:1.种群不同虫源类型间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迁出型的含量高于本地型,而迁入型含量最低,其含量百分率分别为45.86±1.80%、33.58±0.95%和17.90±3.77%。2.成虫的粗脂肪含量随年龄而有波动,而且在迁出型与本地型之间有明显差异,迁出型成虫在羽化后7天内,体内粗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本地型则在前期粗脂肪含量上升,而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含量逐渐下降。3.吊飞试验证明,蛾子的持续飞行,不但可大量消耗脂肪含量,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卵巢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博  贤振华 《广西植保》2008,21(4):24-26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全球多数水稻生产大国稻作上的一种重要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是一种无滞育、抗寒力较弱、发育起点温度稍高的昆虫。一般地在北纬30°以南越冬,在北纬21°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危害,其危害分界线随各年的气温高低而略有变化。它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昆虫,随着夏秋季节热带高压、大陆高压的移动、季节性雨带的移动和北方冷空气入侵而南北往返迁飞。  相似文献   

15.
粘虫板对葱地种蝇成虫的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色、深蓝色、浅蓝色和银灰色4种颜色粘虫板对葱地种蝇成虫的诱集效果,于大蒜田葱地种蝇成虫发生期,在田间摆放上述不同颜色的粘虫板,每日检查粘虫板诱集成虫的数量,比较不同颜色、不同摆放方式和喷布诱集物质粘虫板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4种颜色粘虫板对成虫的诱集效果以深蓝色最好,浅蓝色次之,黄色和银灰色效果差.粘虫板在大蒜行间高立放和低立放的诱杀效果均好,且差异不显著,而平放的单面诱集效果优于立放的单面诱集效果.在蓝色粘虫板上喷布10%蜂蜜水能显著增加对葱地种蝇成虫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粘虫季节性迁飞为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資料的分析及其种羣数量变动規律的研究,指出了粘虫发生在我国东半部地区有五种类型的发生区。各发生区之間,粘虫种羣数量的变动似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了粘虫季节性南北接力式往返迁飞为害規律的假说。这一假说指出粘虫迁飞为害具有春、夏季从南向北飞迁;以及秋季由北返南的季节性規律。在一、五代及五代多发区,春季第一代或前一年末一世代的成虫于2—4月间羽化,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向北迁飞,集中到一代多发区繁殖为害;另一部分可能继續北迁以至二、三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春季世代的外来虫源。在一代、三代及五代多发区,第一代粘虫发生于3—6月,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各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分继續向北迁飞,集中在二代多发区(以一代多发区为主,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繁殖为害,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的(外来)虫源。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除部分保留在原区繁殖为害外,大部向南迁飞,集中在三代多发区繁殖为害,成为該区主要为害世代卽第三代的外来虫源。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外,絕大部分继續南迁,至五代多发区或一、五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第五代(按迁飞概念应为第四代)的外来虫源。标記回收試驗的結果,使假設初步获得了証实。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大发生世代虫源;提高預测預报技术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飞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快速扩散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对草地贪夜蛾1~13日龄成虫飞行参数的测定表明:1~5日龄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日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3日龄个体吊飞24 h,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9.21±1.54)km、(11.00±0.47)h和(2.69±0.10)km/h。1~11日龄成虫的振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振翅频率范围为42.39~44.64 n/s。相同日龄雌、雄蛾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1日龄雄蛾的平均飞行速度显著大于雌蛾。补充营养组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未补充营养组。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草地贪夜蛾的飞行生物学和迁飞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是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而且每年5~6月,有大量成虫由南向北(大致方向)作远距离移动。目前能够反映七星瓢虫成虫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只有两个形态学指标,即鞘翅的色泽和卵巢发育的等级。这两个指标对研究瓢虫的生态学和迁飞是十分有用的。 1974~1979年,我们曾解剖过上千头雌性瓢虫,以检查其卵巢发育状况。现根据解剖观察,就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研究卵巢发育的生态学意义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2019年1月入侵云南西部地区后,已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形成了虫源基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国春、夏两季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地区。结果表明:由于中国东部地区春季与夏季盛行偏南风或西南季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向东北方向迁移,长江以南是其北进的必经之地和主要的降落地区。如果连续迁飞2个夜晚,便可入侵长江以北至黄河以南地区。在夏季6-7月东部西南季风最强时期,草地贪夜蛾连续迁飞3个夜晚可以到达黄河以北至内蒙古与东北南部的广大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对中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迁出虫源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路线,利用基于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型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沙漠蝗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其入侵时的迁飞路径及低空气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6月,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所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持续贯穿我国藏南边境,为沙漠蝗迁飞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6月27日以后的气流适合邻国沙漠蝗虫源入侵我国,且与沙漠蝗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实际时间一致。进一步对虫源地进行分析,发现入侵我国的沙漠蝗种群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