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中国领域之大,农具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但因长期的交流改进,在相同的耕作制下,农具的差异显然缩小了。譬如南方水田的耕、耙、耖体系,北方旱地农作的耕、耙、耢体系,使用的农具,都是大范围的同中有小异。王侦《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20集,囊括了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包括耕田、整地、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直至…  相似文献   

2.
王小丰 《农业考古》2023,(1):136-143
明清以来,大量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配合着当地传统农具,大面积荒地得到开垦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农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农具传入西辽河地区的过程中,移民入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朝廷政策的推行,以及改良后的农具与农业技术的应用,使西辽河地区粮食产量颇丰,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农具的使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过度垦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辽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灌溉工具的出现为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保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中国农业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木龙骨水车相关资料。通过梳理木龙骨水车发展状况,探讨中国传统农具与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库兹涅茨比率和R/S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南疆五地州可依据其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非农经济主导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地区及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而造成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农业人口中的高、低收入人群及其收入比重的差异,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南疆五地州的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喀什地区最强,克州最弱,两地区人口规模、基础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南疆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差异已超过警戒水平,并对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差异仍将长期存在,区域农业经济差异继续增大的可能性很高。  相似文献   

8.
朱洪启 《农业考古》2008,1(1):155-160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役畜普遍缺乏,并且多集中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中。经营耕地少的小农由于生活贫困,无力购置价格较高的大型农具及役畜,而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又必须具备一些大型的专用农具,有些时候还要有牛、马、驴、骡等役畜。为了克服农具及役畜的不足,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备地农村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农具、役畜的共有共用关系。这种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以大型农具和役畜为纽带的合作形式带有“互惠经济”的特点,它体现了农村社会的邻里关系、亲朋关系、经济关系诸多方面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甘肃农业开发肇始于秦朝,秦朝统一中国,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律令,承认农民占有土地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铁农具和畜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人们开山林,辟耕地的能力,陇东、陇西地区土地开始大量开垦种植庄稼,农业与畜牧业并举发展,成为甘肃地区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