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猪囊虫)寄生于猪的皮肤和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们俗称为“米猪肉”。猪得了囊虫病一般症状不明显,只有严重感染才表现出一定症状。若及早发现病猪.提前处理,就可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检验囊虫病猪应结合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笔者在市场检疫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识别囊虫猪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1宰前检疫急性感染阶段的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2℃,呈稽留热型,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或废绝,眼结膜常充血,腹股沟淋巴结多肿大。病猪呼吸困难,常呈腹式呼吸或坐式呼吸,偶有咳嗽、呕吐。在耳翼、四肢、股内侧、胸腹部等处皮肤出现紫红斑或有点状出血。由于该病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再加上该病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所以宰前检疫不易检出。在沈阳市肉联厂检出的数千例猪弓形虫病中,仅有2例是宰前检疫时检出的。2宰后检验呈慢性或隐性感染的猪弓形虫病猪,在宰前检疫时不易检出,但在宰后剖检中都具有典型的规律性的病理变化。把猪弓形虫…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灌阳县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调查方法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中,对我县定点屠宰场的来自9个乡镇以及专业户的221862头牲猪进行屠宰检疫及细颈囊尾蚴病调查,对不同年龄、品种的猪进行系统的宰前检疫和宰后剖检。其中包括商品肉猪、公猪和母猪。2调查结果据10年的检疫统计,细颈囊尾蚴感染率平均为8·06%,其  相似文献   

4.
几种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检疫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屠宰检疫中几个主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是对人体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规定的重点检疫对象 ,即猪囊尾蚴病 ,旋毛虫病 ,弓形虫病 ,住肉孢子虫病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检疫经验 ,现将其简介如下。1猪囊尾蚴病 (猪囊虫病 )1.1症状和病变宰前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宰后严重感染时的猪 ,其肉呈苍白色而湿润。剖检肉眼可见到米粒状或更大的虫体 ,除消化道外 ,其他部位几乎都有。一般感染者为局部病灶。1.2病原体为幼虫与成虫 ,幼虫长0.5~1mm ,成虫长5~10mm。外形椭圆 ,小的米粒或麦粒大 ,大的黄豆大 ,有的象石榴子,肉眼明显可见。显微镜观察头部有四…  相似文献   

5.
幼龄猪囊尾蚴感染的病猪,因虫体生长期短,个体小,寄生密度低等特点,按常规操作并不能轻易检出,往往造成一定的误检。笔者在进行市场肉品卫生的监督检查时,发现—起在已劈半、分割之后的猪肌肉中,有十分零星的幼龄猪囊尾蚴寄生。虫体为近似球形、小米粒大的白色囊泡,内有乳白色小结。寄生密度极低,40cm2内有1粒以下虫体。主要寄生在腰肌、臀肌、股部内侧肌、肩胛外侧肌等处。像这种低密度寄生的幼龄猪囊尾蚴,如果只在腰肌部按常规操作,是很难检出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宰后检验时,一定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决不能有半点的马…  相似文献   

6.
我区定点屠宰场成立于1996年6月,日屠宰量约50头,半机械化,猪源来自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其生猪的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由我站负责。屠宰场至今已屠宰生猪38118头,其中有2次检出2头猪囊虫病肉。南方地区检出猪囊虫病肉极为稀少,有必要将检出情况作一报告,以供同行参考。l病例1996年6月25日第30号生猪检出囊虫。表现特征为头、面部咬肌、腰内侧腰肌、臀股部等部位横纹肌纵切面(顺肌纤维切)散在稻米粒大小的白色囊泡,囊泡呈半透明状,内含透明液体,并有一紧贴囊壁的突起,当即怀疑是囊虫病,即将肉尸暂时封存,取样化验。用剪…  相似文献   

7.
检疫。宰前、宰后及屠宰过程中,对生猪及猪产品所实施的疫病检验。分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疫)两个环节。宰前检疫指即将屠宰的生猪在屠宰前实施的临床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病猪或疑似病猪,实行病健隔离,防止疫病散布。及时发生控制部分在宰后检验难以发现或检出的人畜共患病,及时检出一些国内尚未发现的疫病。宰后检疫指生猪屠宰后,对其胴体及各部位组织、器官,依照规程及有关规定进行的疫病检验,是屠宰检疫中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肉孢子虫病都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对人畜的危害都相当严重 ,而且在宰前难以检出 ,必须经过宰后检疫才能判定。同时由于这 3种寄生虫形态和寄生部位比较相似 ,因此在宰后检疫中很容易混淆。现将猪宰后检疫中囊尾蚴、旋毛虫、肉孢子虫的鉴别要点分述如下。1 猪囊尾蚴1 .1 寄生部位 主要寄生于咬肌、膈肌、舌肌、臀肌、肩胛肌和腰肌。1 .2 肉眼观察 虫体较大 ,易看到 ,长径 6~1 0 mm,短径约 5mm,明显位于肌纤维间 ,外观椭圆形。包囊为单层、半透明 ,囊内充满液体 ,囊壁是一层薄膜 ,壁上有一个小米粒大小的乳白…  相似文献   

9.
猪囊虫的危害及病猪识别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猪囊虫)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患囊虫病的猪屠宰后,在患猪肌肉中,可见白色半透明、如黄豆大小囊泡状的猪肉囊尾蚴,囊泡内有小米粒大小的白点,群众俗称患囊虫病猪的肉为“米猪肉”。猪是猪囊虫的中间...  相似文献   

10.
宰后检疫是肉品卫生检疫工作中重要环节。宰前检疫时,有些潜伏期的病畜不易发现,但在宰后严格检疫,才能正确判定肉尸和内脏的卫生质量。现就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中.宰后检疫要点谈谈个人看法。猪的宰后检疫分以下几个程序:1猪头部检查第一步为放血后退毛前或剥皮前,通过放血孔切开下颌区的皮肤和肌肉,剖检两侧颌下淋巴结,检验猪的炭疽病: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呈樱桃红色或深砖红色,散发的紫黑色凹陷的小坏死灶,淋巴结周围呈明显的胶样浸润,复查咽炭疽时检颌下副淋巴结。第二步先查两侧外咬肌的囊尾迹,再查咽喉粘膜,会厌软…  相似文献   

11.
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住肉孢子虫病都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畜的危害都相当严重,而且在宰前难以检出,必须经过宰后检疫才能判定。同时由于这三种寄生虫形态和寄生部位比较相似,因此在宰后检疫中很容易混淆。现将猪宰后检疫中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的鉴别要点分述如下:1囊尾蚴1.1寄生部位主要寄生于咬肌。隔肌、舌肌、臀肌、肩胛肌和腰肌。1.2肉眼观察虫体较大,易看到,长径6mm~10mm短径约5mm,明显位于肌纤维间,外观椭园形。包囊为单层,半透明,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小米粒大的乳…  相似文献   

12.
怎样做好猪囊尾蚴的检疫及处理,确保上市猪肉的健康卫生,是现阶段动物检疫监督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猪囊尾蚴虫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生猪感染此病后,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此病的检疫,重点把握好宰前、宰后等几个检疫环节.宰前检疫,检出率的高与低,与与猪龄大小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囊虫活体的检查,主要经舌肌和眼外肌进行.宰后检疫,考虑到猪囊尾幼虫多数寄生在肌肉组织、舌肌、咬肌、其他器官组织等部位,由此,例行的检疫工作需对此类组织严格检疫.确诊此病,需进一步结合实验室诊断.取水铃铛样的外壁,剖检挤出包囊,经镜检可确诊.被发现此病感染的猪肉,应严格按照《禽畜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公害化处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处理,禁止囊虫猪肉流入到市场.考虑到此病危害性,此病的预防工作应落实具体,自源头上抓好抓紧,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积极防疫检疫,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齐齐哈尔市所辖7个城区及嫩江流域9个县及其近郊乡镇,已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到点检疫工作。遵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及有关规定,对屠宰猪履行了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程序,凡属病害的都实施无害处理后出厂。全市每年定点屠宰生猪22万头左右,其中猪中绦期幼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为:猪囊尾蚴3.12%;棘球蚴3.4%(1~6个/头);细颈囊尾蚴17.9%(1~12个/头)。一、猪中绦期幼虫的检验方法:在厂内按序对屠宰猪编号,同一猪的头部、胴体、脏器分离后仍放置一处。按猪囊尾蚴必检部位的咬肌、肩肿外侧肌、心肌、膈肌、深腰肌、股内侧肌…  相似文献   

14.
以2015—2017年浙江省温州市区屠宰厂的屠宰检疫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屠宰生猪的检疫检验情况。结果显示:在150余万头屠宰生猪中,共检出不合格猪6 482头,不合格检出率为0.43%。其中,宰前、宰后不合格猪分别为3 385、3 097头,分别占不合格总数的52.22%和47.78%。宰前检疫中,检出死猪3 105头,占宰前不合格总数的91.73%;宰后检验中,检出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猪807头,检出品质不合格猪2 290头,分别占宰后不合格总数的26.06%和73.94%。7、8月份检出的死猪数量明显较多,月检出率超过0.50%。结果表明:长途运输引起的屠宰生猪死亡数量较多,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疫病导致的宰后检疫不合格数极少;厂方品质检验对严把猪肉安全上市至关重要。因此,改善运输条件、加强宰后品质检验,对于保障猪肉供给和卫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兽医站为让全旗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在生猪屠宰检疫上狠下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1年3-5月份,笔者带学生在达旗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点(屠宰场)实习期间,参观学习了生猪宰后检疫的操作及处理等内客,并做了跟踪调查。3-5月间,该场共宰生猪5181头,平均日宰量58头。共检出病猪43头,检病率为0.83%,其中猪囊尾蚴5头,猪丹毒13头,猪瘟6头,黄疽猪7头,其它病猪12头。  相似文献   

16.
正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猪囊尾蚴形态猪囊尾蚴呈乳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或卵圆形,囊壁充满液体,有一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点状头节。低倍镜下可见头节顶部有顶突,顶突有两排整齐的小钩,顶突下方有四个吸盘。有些囊虫在猪体内发生钙化,在皮下或肌肉中呈米粒状或黄豆状,其称为米猪肉。2病猪症状患猪食欲减退,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停滞,水肿,跛行等。病猪寄生囊虫较多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产地检疫与宰后检疫在经济上、时间上相脱节,常有病害猪混入屠宰场,给宰后检疫执法增添麻烦,给“放心肉”工程带来隐患的实际,我们自1994年生猪定点屠宰以来就开展了生猪宰前检疫工作,通过这一措施,不法商贩收购、屠宰病猪的现象受到了较大的遏制,但“小刀手”和屠宰人员宰杀病猪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后来虽然采取了宰前检疫签证、宰前检疫后猪体局部涂漆等方式、方法,完善和强化了宰前检疫工作,但由于检疫与未检疫生猪在宰后检疫时无明显标志予以区分,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刀手偷梁换柱将病猪及未经宰前检疫的生猪宰杀这一问题。1998年以…  相似文献   

18.
猪体表检验是宰后检疫中的一环,在刮毛后、开膛前。猪宰后一般不剥皮,通过观察皮肤的病变,可以作为判定病猪的依据,并且可以减少污染,因此皮肤检验尤为重要。在检疫工作中,根据皮肤病变,结合脏器、淋巴结的病变,能够快速地检出病猪。笔者将在检疫中常见的猪皮肤病变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肉孢子虫病都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畜的危害都十分严重。而且,宰前难以检出,必须宰后检验才能判定。同时由于这3种寄生虫形态和寄生部位比较相似,因此,在宰后检疫中很容易混淆。1猪囊尾蚴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28日,驻我县某部队杀一头自己饲养的生猪准备食用,后发现该生猪肩胛肌中有大量白色,半透明,米粒状物体,为放心食用,特来我站检验,是动物防疫站检疫人员根据外观症状,怀凝白色物体是猪囊尾蚴,为进一步确诊,进行了实验室检验生猪明体剖检,现将整个检验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