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功率拖拉机的农具配套与效能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大团场职工纷纷购买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但往往只注重价格及优惠条件,而忽视了技术性能和动力性能指标,因而造成总体效益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1认真熟悉技术性能,进行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团对迪尔—7810、凯斯M—170及8920拖拉机与配套农具进行了试验对比,发现了一些问题。迪尔7810配套的975双向五铧犁,虽然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但在耕作时,由于犁壁较小,翻角大,造成翻垡成抛物状,不利于我垦区的秸秆还田。凯斯M—170配置的165型六铧犁,翻垡质量好,也易安装压草杆,…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的一条主要措施。农一师各团场一是采用茎秆还田机进行粉碎后再犁翻的办法;二是采用犁秆器边压边犁翻的办法,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用压棉秆器进行秸秆还田,由于结构简单,调整方便,经济适用而深受职工欢迎。  相似文献   

3.
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是机械采收摸索和人工快采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环节。为探索不同脱叶剂、不同的施药剂量及不同的喷施方式对棉花脱叶催熟效果,近年来我团进行了飞机和高架喷雾器喷施脱落试验。1试验概况我团经过4年的高架喷雾器喷施试验,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实验,棉花催熟常用的乙烯利药剂虽可起到催熟作用,但其叶片受药后干枯死亡,裹在棉株上,易粘污籽棉。德国进口的脱落宝使棉株受药后在叶柄基部形成脱离层,叶柄、叶片一起脱落,便于机采。脱落宝与乙烯剂混用,可达到理想的脱叶效果。其药量配方每667m2采用20g脱落宝+100…  相似文献   

4.
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棉杆收获技术的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棉花拔杆领域专利为研究对象,分析专利中的数据以及主题。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技术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对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进行分析,辅之以生命周期理论,从而揭示棉花拔杆技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宏观分析得出:棉杆收获发展势头良好;山东地区在棉杆收获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新疆地区专利申请量涨幅最快。微观分析引入:IPC分类号、原理侧重度、工作形式侧重度以及功能侧重度四个指标辅助分析,首先通过对IPC分类号的统计得出目前棉杆收获设备的研究热点包括:拔杆机构的棉杆整株拔取,适应南方地形的小型拔杆机,低功耗高效切碎装置,拔杆机构与各部件协调工作研究,联合作业机械集成研究。然后对原理侧重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拔式棉杆收获因为不留根茬,且利于地膜的回收是各个地区当前研究棉杆收获的主要原理。其次对工作形式侧重度以及功能侧重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在棉杆收获方面侧重于打捆技术、除膜技术和粉碎技术的研究,机械化程度最高;长江流域研究较为均衡,且手动工具研究较多;黄河流域在棉杆收获方面侧重于收获功能的研究。最后对成熟度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的棉花拔杆技术还处在成长阶段,在未来的时间内我国棉花拔杆技术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伸缩指杆式玉米秸秆旋耕掩埋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现有旋耕整地作业存在表层土壤土秆混合秸秆量大、影响后续小麦播种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伸缩指杆式玉米秸秆旋耕掩埋机。通过偏心伸缩指杆组先接触秸秆,并低速近抛秸秆,旋耕刀后接触已被清理秸秆的土壤,并高速远抛土壤覆盖秸秆,实现“秆下土上”分离掩埋。对秸秆旋耕掩埋机的旋耕刀、伸缩指杆进行运动分析,确定了旋耕刀和伸缩指杆速度的关系,完成了偏心伸缩指杆组、栅栏、压秆齿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并运用多体动力学RecurDyn软件对旋耕刀、伸缩指杆和压秆齿端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分析了三者端点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对秸秆旋耕掩埋机和普通旋耕机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测定地表50mm以下的秸秆掩埋率,结果表明:秸秆旋耕掩埋机的秸秆掩埋率为83.25%,比普通旋耕机提高了10.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模式的需求,设计1JMY280型水田秸秆埋压机。机具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埋压效果理想,无漏埋现象,作业后地表平整,符合后续机械化插秧作业要求。整机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整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试验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试验与应用研究山西省农机推广站张培增整秸秆直接还田是近几年山西省原平、忻州等市县,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将摘德后直立于田间的秸秆,直接用高犁柱深耕犁翻埋到土壤中。主要工艺为:人工摘穗一高犁柱犁深耕翻埋秸秆一冬浇或镇压一旋耕或缺口耙整地一播种。忻州地区农机局在农业部农机化司支持下,组织原平、忻州两市于1991和1992两年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1993年进行了0.33万公顷的推广试验,1994年已达0.4万公顷。此外还有屯留…  相似文献   

8.
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就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后,耕翻人士,使之腐烂分解,以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它比传统的沤制还田省去了割、捆、运、铡、沤、翻、送、撒等多道工序,是施肥方式的一次改革。通过将农作物秸秆直接翻压还田,可大大提高工效(工效是手工作业的40多倍),  相似文献   

9.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著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秸秆覆盖对滴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秸秆覆盖对北疆滴灌棉花生长特征和产量的影响,2009—2012年期间,以小麦秸秆为材料,在非盐碱土和盐碱土2种土壤条件下,进行了无覆盖(LUM)、表层覆盖(LSM)、地表以下30 cm深处覆盖(LM30)的测坑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对盐碱土种植的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非盐碱土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地表覆盖综合调控效应优于30 cm深层覆盖,尤其是在棉花花铃期,在盐分抑制方面地表覆盖要比30 cm覆盖效果好;30 cm覆盖在苗期和蕾期可以给棉花生长创造比较好的条件,而在花铃期以后这种覆盖效果不太明显;表层覆盖处理棉花产量最高,高出无覆盖处理3.2%-17.9%,高出30 cm深层覆盖3.1%-16.3%.  相似文献   

11.
新型拔棉杆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棉花收获后,农民采用砍、割、拔的方式进行,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而且砍、割后,棉花根仍留在土壤中,影响来年播种。同时,因时间紧,霜冻来临快,有40%的棉花杆无法及时收获,严重影响秋翻冬灌,根据这个情况,鄯善县农机局协助设计研制了一种拔杆棉机,经过试验获得成功,现已在鄯善县各乡镇推广应用,作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疆地区棉花秸秆粉碎还田后,回收的地膜含杂率高等问题,设计双侧输出式秸秆粉碎还田机。采用理论计算、三维设计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作业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Y型双线双螺旋配置的秸秆粉碎装置可对棉花秸秆进行有效粉碎,作业速度6.8km/h时,棉杆平均粉碎长度为123.8mm,粉碎长度合格率为88.7%,平均留茬高度73.2mm,留茬高度变异系数为9.5%;秸秆输送装置可及时有效的将粉碎后的棉花秸秆输送至地膜两侧"垄沟"内,秸秆双侧输出量变异系数为11.2%,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目前稻麦秸秆还田作业机具作业效果不理想、秸秆埋覆深度浅及保墒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将秸秆犁翻旋耕技术与保护性耕作要求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能够发挥犁翻旋耕等多种耕作方式优势的可调深复式耕整作业机,可一次性地完成犁翻、旋耕及深松等多项作业。为此,重点介绍整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确定了机具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在工作时性能稳定、秸秆埋覆粉碎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通用性强,能够满足多种条件下的稻麦秸秆还田复式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4.
刘刚 《农机具之友》2013,(9):108-109
棉花是我团的主导产业之一,棉花的栽培技术是棉花稳产的重要保证,而棉花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棉花产量和棉花的品质。近几年,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我团种植的棉花新品种新陆早53号,并总结出其在我地区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玉米秸杆切碎还田的农业技术要求,收获玉米果穗后.要及时进行秸杆切(粉)碎,最好是在秸杆水分含量较高时进行。要求秸秆切(粉)碎长度和留茬高度均不超过10cm,碎茬应均匀抛撤在地表面上。切(粉)碎应及时翻压,翻压深度不少于20cm,覆盖率在90%以上。翻压的同时要施足氮磷肥,以满足玉米秸秆分解腐化所需的氮和磷。翻压后的耕地,用重耙并灌压茬水,以保证塌实耕层,促使秸杆尽快分解腐化。  相似文献   

16.
文中结合玛纳斯县农牧业现状介绍了棉花秸秆作为饲料与压窖玉米青贮作为饲料饲喂肉羊的对比试验情况,对试验数据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棉花秸秆可作为饲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由于棉花秸秆在机械化收获和粉碎加工过程中缺乏准确的仿真模型参数,从而造成在机具设计中仿真效果和实际作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棉花秸秆收获以及粉碎装置的设计研究。本文以新疆棉花秸秆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仿真分析研究,通过物理试验测定棉花秸秆的本征参数后,利用EDEM软件进行试验仿真,对棉花秸秆进行参数标定。采用堆积角试验和弯曲试验方法,测量出棉花秸秆堆积角和最大破坏载荷分别为28.62°和143.21N。应用Hertz-Mindlin no slip模型和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进行棉花秸秆的堆积角仿真试验和弯曲仿真试验,得到棉花秸秆之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和棉花秸秆-钢之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5、0.41、0.06、0.5、0.37、0.08,以及棉花秸秆法向接触刚度、切向接触刚度、临界法向应力与临界切向应力分别为4.15×1010N/m、5.60×1010N/m、40MPa、50MPa。将以上结果进行粉碎试验验证,棉花秸秆粉碎后依据长度和宽度不同,分为粉末型物料、破碎型物料、未破碎型物料,仿真试验质量和实际试验质量之间偏差为6.84%、8.29%、7.37%,证明了参数的可行性,可用于棉花秸秆参数标定。  相似文献   

18.
深耕改土是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项增产措施.特别是配以秸秆还田,可以加深耕作层,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更好,解决小型拖拉机深耕作业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单烨上翻下松式,二是制造专用深耕犁.上翻下松式翻上层未增大,秸秆还田后覆盖差;投资购买专用深耕犁提高了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型拖拉机利用原有烨式犁分层耕翻(简称层翻深耕)。这样,既不用农民花钱购买新烨,又能获得覆盖良好的加深的耕作层,达到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目的。一、层翻深耕的试验方法与效果1.试验机具①泰山-12型轮式拖拉机和IL-220…  相似文献   

19.
秸秆氨化还田对农田水分与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求秸秆资源的有效还田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4年和2015年在夏玉米全生育期设置2个秸秆氨化水平(A0:未氨化冬小麦秸秆,A1:氨化冬小麦秸秆)和2个秸秆长度水平(L0:粉碎为短秸秆,L1:大于50mm冬小麦长秸秆)翻压还田,分析不同预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全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冠层覆盖度等生长指标以及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年夏玉米氨化短秸秆翻压还田处理(A1L0)平均土壤体积含水率较未氨化长秸秆处理(A0L1)分别提高了10.7%和6.4%;氨化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明显高于未氨化处理,但不同处理间耗水量差异较小;夏玉米灌浆期氨化短秸秆翻压还田处理(A1L0)的平均冠层覆盖度(CC)比其他处理高3.7%~10.7%;成熟期氨化短秸秆翻压还田处理(A1L0)的平均地上部干物质量比其他处理高 2.1%~9.5%,平均产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8%~9.1%,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其他处理增加1.7%~7.4%;氨化短秸秆翻压还田处理(A1L0)能显著提高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因此,氨化短秸秆翻压还田能有效促进夏玉米生长,保持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有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18日到4月20日,90团经历了两场11级大风的袭击,已播的2667hm2棉田却安然无恙,这在该团成为奇闻。90团位于阿拉山口风口前沿,每年春播都要遭受几次强烈沙尘风暴,致使棉花大面积需重播。今年,该团规定播种前必须拾净棉杆,防止棉杆戳坏薄膜,机车播种膜边覆土压实,封洞准确;苇湖风口地区人工压膜要求每米膜打一条腰埂,中间再压两锹硬土,每667m2压土1754锹,昆泉地区每667m2压土1045锹,另外踩实膜边;播种结束后立即喷压膜水。由于采用以上措施,防止了大风掀膜。其经验目前已在风口植棉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