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利用1971~2010年邯郸地区16个气象台站的日最高气温、14:00时空气相对湿度和14:00时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邯郸市干热风发生日数和干热风天气过程发生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邯郸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邯郸市轻度、重度干热风的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2.6 d和1.4 d,在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轻度、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9次和0.5次;从1971年至2010年,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年际变化很明显,均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轻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5年和2.0年的周期,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0年和2.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1~2010年邯郸地区16个气象台站的日最高气温、14:00时空气相对湿度和14:00时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邯郸市干热风发生日数和干热风天气过程发生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邯郸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邯郸市轻度、重度干热风的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2.6 d和1.4 d,在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轻度、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9次和0.5次;从1971年至2010年,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年际变化很明显,均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轻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5年和2.0年的周期,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0年和2.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宿州市1957~2010年近54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小麦干热风的发生日数,并对其进行周期性分析、多年滑动平均分析和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影响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淮北地区小麦干热风呈南少北多态势;重干热风天气过程及轻干热风年型变化周期较为明显,干热风日数呈总体减少趋势,干热风变化周期目前处于谷底,未来5~7年内似乎会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与候干热风日数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影响在5月下半月,且有逐候递减的趋势,而在第四、第五候影响最大;因此,淮北地区5月20日前后正值小麦乳熟期,对干热风最为敏感,是干热风防御的主要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 ~2009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干热风的变化特征,利用安阳市2003 ~ 2009年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发生的重灾区,信阳市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 ~ 10月,尤其集中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2009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干热风的变化特征,利用安阳市2003~2009年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发生的重灾区,信阳市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尤其集中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1979~2009年抚顺地区高低温天气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鑫  全美兰  葛权哲  冯雪丹  王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94-13895,13897
利用抚顺地区3个气象观测站1979~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年际、年代际、月、空间变化统计,探讨抚顺地区高、低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月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地区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20世纪9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月,9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高、低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57年来河北省冬小麦干热风时空分布及突变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河北省2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日最高气温、14:00相对湿度和14:00风速等3个气象因素作为分析依据,得到全省冬麦区近57年来干热风发生日数,通过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研究河北省冬小麦干热风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河北省干热风发生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重度干热风下降趋势显著;轻度干热风和干热风总次数在近57年来并没有发生突变,而重度干热风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突变性下降;干热风的空间分布呈东北部低、南部高的趋势,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的太行山山前地带以及黑龙港流域的中西部为干热风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大风的气候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方法]利用196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大风天气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大风的气候特征。[结果]博州年大风日数8-160d,4~8月大风日数较多,20世纪60-90年代年平均大风日数逐渐减少。博州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具有9年的振荡周期。温泉、精河、阿拉山口大风天气的高发时段分别为15:00~19:00、15:00~22:00、14:00-23:00,3站大风持续时间以2h为主。1961~2000年40年内博乐、精河和阿拉山口年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博乐和精河年大风日数分别在1986、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结论]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疆博,kl·I大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大风的气候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方法]利用196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大风天气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大风的气候特征。[结果]博州年大风日数8-160d,4~8月大风日数较多,20世纪60-90年代年平均大风日数逐渐减少。博州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具有9年的振荡周期。温泉、精河、阿拉山口大风天气的高发时段分别为15:00~19:00、15:00~22:00、14:00-23:00,3站大风持续时间以2h为主。1961~2000年40年内博乐、精河和阿拉山口年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博乐和精河年大风日数分别在1986、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结论]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对宁夏小麦干热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61-2004年干热风状况统计分析表明,宁夏灌区小麦干热风次数呈增加趋势,干热风发生区域呈扩大趋势;一次干热风天气过程中,气温逐年上升,干热风发生程度加重。通过对干热风次数时间序列t滑动检验,在0.01显著性条件下,干热风日数序列出现了突变;由于气候偏暖,小麦发育期有所提早,造成干热风影响的时段也相应提前。造成干热风次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其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盛期末喷施丰优素可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对穗粒数、单穗重和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田间观察表明,喷施丰优素对延长小麦后期叶片功能,抵御干热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在预报服务中的应用效果,以惠民县为例,利用2004—2017年惠民基准站的气象要素资料对干热风发生情况及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标准正式实施前后的小麦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滨州市冬小麦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干热风灾害不同程度的影响,干热风以高温低湿型为主,雨后青枯型出现相对较少;轻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大,造成小麦千粒重差异显著的原因是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应重视此类型干热风的预报服务;标准的应用对预报服务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减小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保民  黄芳  李萌  李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97-6397,6406
为了研究玉米不同时间套种浇水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良星66为试材,套种浇水时间按2006年5月162、12、63、1日和6月5日设5个处理,重复3次,研究了玉米套种浇水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5月16~26日小麦需水量较大。5月21日套种浇水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千粒重为48.92 g,产量为7 000.0 kg/hm2,分别比其他时间套种浇水的提高0.14~3.91 g1、33.0~1 066.4 kg/hm2。5月31日以后套种的玉米麦收前不宜浇水,否则严重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5月21日前后浇水最有利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谢俊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9-9250,9253
[目的]研究黄淮南片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009~2010年度我国黄淮南片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的数据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随产量的提高都增大,但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对产量作用的效应不同。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0.309 68)穗粒数(0.219 75)有效穗数(0.054 5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0.703 05)有效穗数(0.613 19)穗粒数(0.469 10)。[结论]结合黄淮南片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黄淮南片冬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郑旱1号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其主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1994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耐旱、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稳定,抗寒、抗病,适应范围广,属冬性、多穗型旱地小麦品种;中熟、白粒、半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73%,湿面筋33.4%,千粒重43g左右,容重791.8g/l,适播期长  相似文献   

16.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了水氮互作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条件下,小麦拔节期的株高以中氮处理最高,其它性状均以高氮处理最高.在3个试验水分条件下,千粒重、穗粒数和平均每盆穗粒重均以高氮处理的最大;在供试的3个氮素水平下,千粒重和每盆穗粒重均以中度干旱处理最高.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  相似文献   

18.
宫晶  傅兆麟  孙丽娜  余薇  何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77-11979
为了探索有芒小麦穗间芒长与粒重的关系,选取66个小麦品种,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芒长,芒黄速率与穗粒数、穗重以及千粒重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芒长与穗粒数、穗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芒黄速率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穗重、千粒重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