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基于耕保基金制度分析耕保基金制度对耕地保护的作用机制及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耕保基金制度对提高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但耕保基金的帕累托最优并未实现。说明农户对耕保基金制度越了解对耕地保护的力度就越大,农户对耕保基金补偿金额的满意度较低,导致农户对耕地保护积极性降低。两者之间同时存在一正一负的双向作用;在农户自身情况方面,农户家庭非农人口数量、购买养老保险人数越多,对耕地保护的负向作用就越大。  相似文献   

2.
补偿方式的合理设计不仅是补偿机制顺利展开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农户长远生计,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户利益的必然选择。依据河南省滑县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耕地禀赋对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选择的影响,并探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更愿意选择"资金补偿"或"资金+社会保障补偿"。耕地禀赋对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规模、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细碎化具有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耕地禀赋影响农户多元耕地保护补偿方式的选择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据此,提出制定差异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方案、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耕地流转以及加大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政策宣传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流域为例,利用实地调研的农户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个人及家庭禀赋的差异对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认知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户的性别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流域补偿政策的了解度以及认可度;(2)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显著正向影响于农户对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认可度;(3)农户的家庭年均总收入越高越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更有意义;(4)越信任亲戚、邻居和村干部的农户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更有意义。建议增强财政支农的力度,实施针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相关政策和加大对农村女性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风险感知与风险管理是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研究农户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户有效管理农业风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基于风险感知视角,以黑龙江省粮食种植大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风险感知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探讨风险感知与风险管理的公因子会如何影响农户的风险管理需求。结果表明,订单合约、农业保险和"保险+期货"是农户需求较高的风险管理策略,其高需求意愿占比分别为54.46%、72.92%和74.46%。市场价格类风险感知与自然灾害类风险感知均对农户的风险管理策略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市场价格类风险感知越强,则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及订单合约等事前风险管理策略,而对自然灾害类风险感知越强,则越倾向于选择借贷和"保险+期货"等事后风险管理策略。"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参与经验"公因子对农户参与"保险+期货"这类新型风险管理策略的需求产生促进作用,但现有"保险+期货"产品还未完全达到农户满意度,"新型风险管理策略的参与经验"公因子并未对农户参与"保险+期货"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建议应对农民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帮助农民正确感知风险;积极探索完善以"保险+期货"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日益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应对老年化浪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也是一项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政策。农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与意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江西58个县(市)436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呈负相关,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劳动力比重、农户承包耕地面积对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呈正相关,农户年龄、性别、婚姻、家庭人口、离公路距离和离乡镇距离等变量对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缴费能力,兼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农户参与耕地生态补偿的意愿。结果表明,务农劳动力比例、土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和劳力价格等因素对农户参与耕地生态补偿的决策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不同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稳定土地产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耕地生态补偿有效实施;协调和衔接不同土地政策的实施,保障耕地质量的同时完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7.
耕保基金与耕地保护的耦合关系研究,对耕保基金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耕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温江区是成都市耕保基金政策实施的典型地区,研究该区域内耕保基金与耕地保护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实地问卷调查和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耕保基金与耕地面积呈正相...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为实证,基于Hicks需求理论,构建假想市场条件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受偿额度、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可为补偿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以促进功能区为导向的差别化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及机制的构建。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越快的地区,农地发展权受规划管制的影响越明显,其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的受偿额度愈高,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平均受偿额度分别为7 821.45-9 421.05、6 936.30-8 608.05和3 017.10-3 775.65元/(hm~2·a)。受访农民的性别、教育程度及其关于农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文化价值、维持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程度,以及农户家庭的农田禀赋、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承包地流转状况等资源特征对受偿意愿普遍具有正向影响,而受访农民的年龄和月收入状况对农户受偿意愿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对农田功能认知水平越强、家庭生计对农地的经济依赖性越强,其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愈强。  相似文献   

9.
胡娟  赵凯  庄皓雯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88-193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 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 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莫雪菲  谢正峰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55-257+261
城镇化建设的加速给欠发达地区的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广东梅县区南口镇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当地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运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96.7%被调查农户表达了愿意对耕地进行保护,影响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因素主要来自农户的个体情况和家庭耕地情况。农户家庭总收入越高其保护耕地的意愿越强烈;家庭拥有耕地数量越多,其保护耕地的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155-158
基于2012年农民排灌协会示范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对农民排灌协会运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参加排灌协会的会长或主席的选举、所交水费减少、每年农业灌溉用水比以前有保障、每年农田排水状况比以前有改善、河道或水渠的维护情况变好对于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参加用水者大会、农户参与知识培训以及参与培训次数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从农户利己特性出发找到打破“治病不治土”恶性循环的关键点,整合解释水平理论(CLT)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农户与耕地生态恶化的心理距离(时间、概率和空间距离)为着眼点,利用402份陕西省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和PLS-SEM方法,构建“心理距离-后果意识-责任归属感-规制感知-生态耕种行为”概念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生态耕种行为的差异。结果显示:1)概率距离越近、对耕地生态恶化后果意识越强以及对耕地生态保护相关非正式规制感知程度越高的农户,其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越高,但农户对自己所在村民群体责任归属感的增强会降低其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2)时间距离越近,越能通过增强后果意识、降低责任归属感提升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但同时会通过降低非正式规制感知抑制行为实施,这会抵消时间距离对生态耕种行为的间接促进作用,空间距离通过增强后果意识可提升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但也会被责任归属感的抑制作用抵消。3)与农药减量和保护性耕作行为相比,心理距离对化肥减量行为直接影响不显著,非正式规制感知的增强会降低农户化肥减量行为实施度。因此,建立合理的耕地生态与农户生产利益间的紧密联结是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为农户提供耕地生态恶化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明确数据和信息、分担和弱化农户群体对耕地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农户参与耕地生态保护的利得感、增强农户实施生态耕种行为的技术可获得性和群体氛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163份农户调查问卷,探讨了长株潭重金属污染休耕试点区农户对休耕制度的认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重金属污染休耕试点区农户休耕参与程度高,但农户对耕地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耕地重金属污染对健康影响认知不足。(2)农户对重金属污染休耕政策的内容、目的等了解不够,但是对休耕政策政策的支持度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农业收入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缺乏劳动力,政府相关福利和保障措施好等。(3)农户对休耕补偿标准和方式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诸多不同诉求。据此,从重金属污染知识普及、休耕政策宣传,补偿标准和方式优化,后续帮扶措施构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永杰  卓成刚  刘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02-18804
在对农户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群体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意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发展机会、种植业收入比重及是否拥有保险5个因素对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影响较显著,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及种植业收入比重与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期望呈负相关,其他与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呈正相关;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家庭人均受教育年限,其次为是否拥有保险。总体来看,这些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补偿主观上并没有要求过高,在合适的补偿标准下,愿意保护耕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该研究为推进和落实农户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有利于土地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304份四川省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补贴、科技扶持、金融扶持、产业扶持和社保补贴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显著,且作用依次降低;初始变量中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总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科技化水平直接影响农户对扶持政策的满意度,而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政府扶持政策的宣传方式和支持力度间接影响了农户对扶持政策的满意度。因此,从强化政策执行主体行为、提高政策实施客体素质及能力、优化政策实施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成都市郫县、温江区等地农户的问卷调查,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影响农民对宅基地改革中农户生产变化的满意度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家庭人口数对农民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而学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家庭从事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农作物产量则对农民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应加强政策宣传,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进一步完善宅基地改革配套机制,使改革真正起到惠农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三农"问题提上了新高度,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农地细碎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粗放的耕地利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耕地调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户是耕地经营的主体,其内在意愿是耕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前提条件,因此,对农户的耕地调整意愿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为研究区,通过农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耕地细碎化背景下农户耕地调整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和耕地数量与农户调整意愿呈正相关,农户对土地政策越了解、耕地数量越多,其更愿意进行耕地调整;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地块地形与调整意愿呈负相关,劳动力数量越多、地块越平,农户进行耕地调整的意愿越低;88.26%的农户愿意进行耕地调整,表明农户参与耕地调整的积极性较高。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农户耕地调整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农村耕地调整,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杨俊  李其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206-208,209
以德兴矿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7.0%的农户同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27.6%的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持否定态度,12.9%的农户对其不了解,12.4%的农户选择保持原样。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耕地面积的多少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农业收入低下和家庭人口众多是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重要因素,务工时间和主粮来源间接的也会影响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由此得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确保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政府应多关注农户意愿,将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补偿是否合理的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地区3省711个样本农户家庭的数据,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相比于空巢期家庭,处于其他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家庭愿意进行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更高;2)户主个人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农户家庭特征户主是否外出就业、人均耕地面积,外在环境特征山地丘陵地形、农地块均面积、种粮政策支持感知、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满意度是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键因素;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对于空巢期阶段家庭,政府应该给予养老政策支持,鼓励其转出土地。处于抚养期和稳定期阶段农户家庭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禀赋与意愿成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培训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外在环境条件,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与规模经营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