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在原粮生产随机和产成品市场需求随机的环境下,为增强粮食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需要粮食加工企业与种粮农户构建协调契约。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根据Stackelberg博弈理论,研究与粮农风险共担的协调契约条件。在保障种粮农户的最优利润前提下,从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的视角,求出最优订购量,分析得出粮食加工企业可通过风险共担契约中惩罚系数的设定,达到选择具有规模生产及长久履约能力的种粮农户的目的;种粮农户不能履约带来的额外集货成本会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按产出进行政府补贴也使得种粮农户分担企业更多风险。  相似文献   

2.
考虑市场需求是非线性随机的且受零售商努力影响的一般情形,建立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设计协调双渠道供应链的引入努力成本分担系数的改进回购契约,结果表明,只要引入努力成本分担系数的改进回购契约参数取值恰当,双渠道供应链就能够实现协调.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监督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围绕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在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之间设置了一类用来激励成员企业提高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监督机制,并讨论了信息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情况下的机制特征和保证机制有效的参数条件。在所设计的激励监督机制中,首先用对数函数关系描述努力水平和产出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的线性函数关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以"龙头企业+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契约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但在"龙头企业+农户"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违约率居高不下,倒逼龙头企业与农户必须重视合作稳定性问题。通过构建影响"龙头企业+农户"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评判,获取供应链合作稳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依赖与反馈关系,以及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再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测算出各个指标所对应的权重,最终识别出影响"龙头企业+农户"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主体的品牌声誉、合作收益分配政策、主体的经营规模以及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峰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935-1938
后退耕时代,陕北退耕区林木管护不足问题极为突出,不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从农户和政府的契约视角探讨林木管护中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关系有利于该工程的成果巩固.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一个政府和农户在林木管护中的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得出管护的收益风险变大和相对价值变小,使激励弱化,固定工资制导致双方总收益处于非帕累托最优状态,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风险投资体系以多重激励和不对称信息为特征,风险投资的三方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有效控制代理风险是风险投资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代理风险的成因,并从委托人的角度讨论了风险治理的原则和投资契约的构造。  相似文献   

7.
创建中国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模型的构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提高中国肉类加工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出发,针对目前中国肉类加工食品尚未形成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一现状,提出了在新型的供应链模型中加入信息代理中介组织的设想;认为信息代理应主要由农业企业组成并吸纳规模较大的农户与销售商参与,其不仅承担保证企业与农户契约履行的责任,起信息沟通作用,而且比较公平地根据供应链的总收益动态地调整原先农户与企业所签订契约的利益分配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进中国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委托人与代理人双边风险厌恶及存在监督情形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结论表明非对称信息下最优风险分担系数是委托人风险厌恶程度的递增函数,是代理人风险厌恶程度的递减函数,代理人努力水平是其风险厌恶程度的递减函数.监督措施的存在提高了对代理人的激励强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司+农户"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发展,其高违约率、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农户的公平感知正是影响履约率和供应链运作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基于公平感知理论,从合作关系投入、风险分担机制、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选择、公司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关系互动等角度来探讨"公司+农户"供应链背景下影响农户公平感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两级供应链系统中不对称信息的作用,并设计供应链契约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文中建立了市场需求为价格弹性需求,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模型。当零售商成本结构为非对称信息时,利用委托一代理理论和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3种不对称信息和非线性需求下供应链契约:批发价契约、双参数线性契约和双参数非线性契约,并对上述3种契约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显示双参数契约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达到供应链协调。  相似文献   

11.
Dairy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enterprise in China as people's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composition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 number of problems, however, exist in China's relatively young dairy industry, including the imbalanced allocation of profits throughout the dairy supply chain.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melamine infant powered milk scandal in 2008 was the unfair profit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dairy supply chain.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approach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generating market shares and total profits. In this study, we apply the three-stag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model of Giannoccaro and Pontrandolfo (2004) in an analysis of dairy supply chain to explore its problems in profit allocation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m.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a case study of Hohhot, often called as “milk capital of Chin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profit distribution in the dairy supply chain is not balanced: the supermarket's profit>farmer's profit>manufacturer's profit. Under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setting, the dairy industry's total profit increased by 12.49%. By exploring different parameters in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model, we have found that a win-win situation can be created among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upply chain. In dairy supply chain, the ratio of the revenue reserved for the supermarket itself is equal or greater than 47% and the ratio of the revenue reserved for the manufacturer itself is between 46.4 and 50.2%. 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that generate a sustainable or win-win situ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bargaining position in the dairy supply chain.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and desirable by all the dairy chain partners in dairy supply cha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the dairy supply chain structure and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industries, sectors and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供应链是由具体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一种嵌入性结构为理论依据,以供应链核心节点的采购活动为研究起点,从采购的视角,以河北省保定市某超市的蔬菜采购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价格变化下的采购订货模型、非假期采购订货模型、假期采购订货模型以及考虑季节因素的采购订货模型,得出超市采购人员对蔬菜的采购应该根据4种模型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购订货策略,以此来降低嵌入型食品供应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对农超对接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扶持对策能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双方带来优惠作为聚焦点,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下超市与合作社的博弈模型对农超对接模式中的利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重点引入"政府对单个合作社的投资及补助""超市对协议下的单个合作社的投资及补助""政府对超市单位农产品税费减免"3个变量,探究是否对博弈各方最优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环境下加快农超对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研究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因素。就农民方面来讲主要为:农民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吸纳程度;利益机制因素;农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技术市场的不完善因素;农民的经营理念方面的因素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三峡库区45户柑橘种植农户和45户粮食种植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在种植规模和农户文化素质对柑橘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结构调整中小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单产与种植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2=0.8891**),柑橘单产随种植规模的扩大迅速增加(y=2470.7x0.7701),但柑橘单产增加的边际效益随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减小;同样,农户文化素质对粮食单产和收益基本上不存在影响,而对柑橘单产和收益存在影响,且随着农户素质的提高,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从种植规模和农户素质对柑橘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可知,相对于粮食生产,柑橘生产是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均相对较高的产业,随着库区柑橘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户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柑橘和粮食种植间比较效益的差异将使得柑橘种植规模的扩大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单位,农户种植行为的选择与调整是诱发农业结构变动的微观基础,农户种植行为的调控必须以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分析农户休耕行为及其意愿决策机理的基础上,构建Probit模型,采用重金属污染区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部分休耕试点农户入户调研的243个样本,实证分析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1)被调查者的年龄、耕地离家距离、耕地等级和对休耕政策认同程度对农户休耕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休耕前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和休耕补偿期望偏差对农户休耕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劳动力占比、不同耕地离家距离和不同休耕政策认同程度限定下,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对休耕政策认同限定下女性农户的休耕意愿比男性农户低,且农户年龄越大越愿意休耕;家庭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在50%及以下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与休耕意愿呈现正向影响;农户家庭特征和对休耕政策的认知是在大多数限定条件下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重要因素。重金属污染区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结论将为制定政策调动农户休耕积极性和完善耕地休耕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合同具有用益物权转移的法律效力,既能实现农地流转的公示公信,又能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该文运用熵权与层次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9镇(街道)45份农地流转合同维护农民权益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系统分析了合同维权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差异原因,探讨了农地流转中存在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收益偏低、农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农民权益的隐患,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错综复杂,已经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形成“瓶颈”性制约。但其无论如何复杂,怎么变换,都离不开农民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农民利益的重要意义,树立综合全面的、整体协调的、区别对待的、脚踏实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公正的、有制度保障的农民利益观,才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从而推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过多的农业人日滞留在农村则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降低农业人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