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1我国甜高粱种植技术现状发展生物质能源要确保王地利用和粮食安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循环,我国政府提出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方针,提倡依赖宜能边际地进行生物质能源生产。我国宜能荒地约2680万hm~2,并将宜能边际地分为三个等级,Ⅰ等宜能荒地是指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的宜能荒地,占16.2%;Ⅱ等宜能荒地是指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的宜能荒地,占  相似文献   

2.
基于边际土地长期规模化种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有利于解决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可持续生产和供应问题。然而,由生物质原料集约化生产与边际土地生境所致的一些潜在问题会影响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的可持续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规模化示范种植实践,提出了种类筛选、保护性耕作、混合种植、水肥管理、杂草控制、生物质收获等一系列可持续生产技术,构建了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边际土地可持续生产模式,展望了今后开展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可持续生产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的可持续生产和供应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发展能源作物的前提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开发利用边际性土地(指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非耕地,包括新垦生地、荒坡、滩涂、盐碱地等)种植能源作物是生物质能在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甜高粱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是我国边际性土地发展能源作物的首选。甜高粱还是一种高效能源作物,一般亩产150~200kg籽粒和4.5~5.5t秸秆(其汁液含糖量在12%-18%),可生产燃料乙醇350kg左右。在边际性土地上种植甜高粱,增加了粮食供给,生产了绿色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杨海龙  吕耀  王露  沈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41-13944,14151
我国在"不争粮,不争耕地,不争(食用)油、糖,充分利用边际土地"的原则下,规划了较为宏大的能源植物种植目标。但由于"三不一充分"原则过于笼统、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以及边际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与生态风险尚未明确等原因,大面积种植能源植物,尤其是以第一代生产生物乙醇为主的能源植物,可能对农业土地利用构成压力,也可能使多用途的糖类、油料作物转而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农用地与农业生产。边际土地开发也可能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质下降等问题。鉴于目前国内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决策者应慎重规划我国能源作物种植规模与种植布局,对于其环境效应给予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能源植物的潜力与效益,指出其存在边际土地分布零散、政府保障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植物,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发展生物质能源,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鼓励农民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植物,建立能源植物收购机制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油葵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或缺的新能源,各国都在加快开发生物质能源。我国研究开发生物质能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原料主要为玉米。针对生物能源的研究瓶颈是原料供应不足。河北省耕地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占60%以上。利用油葵的生长特点,在不利于其他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种植油葵,即可增加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又可为新能源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将边际性土地开发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质能原料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在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甜高粱、菊芋、柳枝稷和蓖麻等能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发展和边际性土地开发的几点关键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中国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种植与生物质原料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从生产潜力、生物质品质、生物质利用潜力、生态效应等4个方面对荻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荻在京郊挖沙废弃地上的生产潜力为2.31 t/hm2,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41%,生物质品质优良,其标准煤折算当量、沼气产量、纤维素乙醇产量分别为1.42 t/hm2、289.99 m3/hm2、0.59 t/hm2,分别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38%、8.37%、8.15%,生态效应明显.荻在边际土地上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欧美根茎能源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北方的资源潜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综述了欧美国家对多年生根茎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北方该类植物的资源现状和潜力,讨论了我国在根茎能源植物应研究的几个问题.欧美国家综合了生物质产量水平、水分和养分利用、生态影响和生产成本等因素,普遍认为多年生根茎木质纤维素植物是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例如欧美20多年的筛选研究确定了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芒草(Miscanthus spp.)、草芦(Phalaris arundinacea)和芦竹(Arundo donax)是理想的能源植物种类.我国北方地区有丰富的根茎植物资源,如耐旱能力较强的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短柄鹅观草(Roegneria brevipe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等.我国应该利用干旱半干旱边际土地发展根茎能源植物.建议收集国内资源,引进国外资源,筛选适合我国北方边际土地栽培的植物种类,进而加强育种、水肥利用、生产技术和生态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非耕地、空闲地等土地利用现状,对能源作物在土地功能和价值中的作用及其在我国规模种植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大量可以种植能源作物的未利用土地以及边际土地,部分试点项目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且继续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通过种植能源作物来生产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既是解决我国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和新途径,也是深入开发土地资源功能、提高有限土地利用率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To help feed, clothe, and house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to make marginal lands more productive, to meet challenging resource needs, and to reforest the devastated tropics, we need a revitalized worldwide investigation of little-known plant species. Such an effort would expand our agricultural resource base and ease our dangerous dependence on a relative handful of crops. It would build a more stable food supply for drought-stricken Afric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Third World, and it would reclothe many of the barren lands where erosion now threatens disaster. Some plants that are now virtually unknown are likely to become mainstay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With high rates of food and nonrenewable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worldwide, we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ensuring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to satisfy the world population. Intercropping, as an important and sustainable cropping practice in agroecosystems,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around the worl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me plants can deliver high yields when intercropped with other plants. Here, we review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ercropping in ensuring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through improving production. Identifying suitable energy plants for marginal land, land not suitable for food crops growth,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quire high production of bioenergy, thus removing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e of land for food and energy.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intercropping provides a potential pathway for production of food crops and energy plants by improving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res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相似文献   

13.
为鉴别保水剂对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产值的影响,以便于保水剂的应用与推广,在干旱半干旱区选择了西瓜、马铃薯和玉米3种作物,在干旱区选择了春小麦、向日葵、玉米和番茄4种作物,以不同作物不施保水剂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作物施用保水剂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率、产量和产值。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西瓜的增产值最大,但马铃薯的增值率最高且节水效果最好。干旱区向日葵的增产值最大,但玉米的增值率略高于向日葵且有很好的节水效果。根据不同作物施用保水剂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值情况,建议干旱半干旱区推广、应用保水剂应优先选择马铃薯、西瓜,干旱区应优先选择向日葵、玉米。  相似文献   

14.
甜高粱生产生物燃料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中存在的原料不足、产品成本高等问题,根据近10年甜高粱育种与栽培研究成果以及与企业的合作经验,对影响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如品种、种植区域、技术、政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高粱虽有较好的品种,但不能满足所有地区以甜高粱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造成原料基地不足的首要原因。我国的边际土地面积巨大、类型众多,不都完全适合种植甜高粱来生产燃料乙醇,选择种植区域不当是甜高粱种植不足的第2个原因。在甜高粱高产种植、加工技术方面,重视了高产栽培、发酵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忽略了配套技术研究,这是造成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但不足以引导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今后发展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过程中,首先需注意甜高粱品种的多元化,要特别注意选育早熟、高产、高含糖量品种、杂交种;其次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地区不仅适合种植甜高粱,更要适合甜高粱的储藏和加工;同时研究甜高粱机械化收储运、甜高粱秆连续发酵、糟渣利用等配套技术研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制定中小规模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生物能源研发的国家持续投入机制,保障生物质能产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16.
周在明  张光辉  王金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30-18932,18972
通过总结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浅埋区水盐运移研究进展,阐明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盐运移机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水盐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光热和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目前绿洲外线广阔土地由于受到水资源。十地质量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多供放牧之用。根据在扇缘带设点进行的作物生态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及土壤改良利用试验,认为建立适度面积的高产人工草地,以草料作物苜蓿、玉米的种植为主,贯彻以牧为土,农牧结合的方法是扇缘带土地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部跨流域调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现阶段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调水经验教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