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文忠 《新农业》2023,(19):25-26
<正>北方地区由于气温偏低、还田机具不配套、秸秆腐解不彻底、病虫害发生较重等问题,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进展缓慢。秸秆还田在消除秸秆焚烧、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方面至关重要,也是提升耕地质量、解决秸秆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水稻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培肥丰产技术”,并制定了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3483-2021)。  相似文献   

2.
苏建平  丁峰 《当代农业》2010,(19):48-49
机械化秸秆还田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是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肥改土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实现大面积、大数量秸秆还田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是以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机组实现的秸秆还田农机工程与农业生物技术和农艺配套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3.
李进 《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36-236
通过对安徽省利辛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操作规程、配套技术及效益的探讨,以期指导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1、秸秆还田方式 方式一:人工摘玉米穗-机械切碎秸秆抛撒还田 方式二:玉米收获机摘穗并切碎秸秆抛撒还田 方式三:人工摘玉米穗-秸秆青贮收获(一旋耕灭茬)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试验数据,编制了《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编号:DB 1301/T 217—2017)。该规程规定了马铃薯机械化栽培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机械收获等技术要求,适用于河北省二季作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为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械插秧集成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鱼台地区的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体系。利用小麦秸秆还田机械,根据作业规程,形成满足插秧机作业要求的水田。实施小麦秸秆机械还田,解决小麦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实施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解决小麦秸秆还田后不利于水稻其他模式栽植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资源节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正>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将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还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争抢农时季节的一项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灵武长枣品种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灵武长枣历史文化(栽培历史、资源分布、最大树龄、发源地),品种特性(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丰产性、物候期、抗逆性),栽培技术,育苗技术,并制定了《鲜灵武长枣果实质量标准》(DB64/T419-2005)、《灵武长枣栽培技术规程》(DB64/T418-2005)和《灵武长枣苗木繁育技术规程》(DB64/47-2005)。  相似文献   

9.
机械化秸秆整体还田技术山西省原平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034100)兰俊田机械化秸秆整体还田技术,是在农作物收获摘穗后使秸秆保持站立状态,直接采用大型拖拉机深耕机具随耕翻把秸秆整株翻入土壤,再经过机械系列配套作业,实现秸秆整体还田的一项节本增效、增肥...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秸秆还田试验、示范,改良土壤,增加作物产量,从而推出适合本地区的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形成更加科学完套的秸秆还田新措施。一般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2250~3000kg/hm2,并以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堆砌翻压还田为好。  相似文献   

11.
运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按照3种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测算,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六大功能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70.68亿元/年,6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通过评估计算,说明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分别占总价值量的32.34%和30.76%,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按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开展标准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在摸清标准农田地力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嘉兴市秀洲、嘉善、平湖县(市、区)2009年项目(面积4015.6 hm2)实施了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翻耕加深耕作层、调整土壤酸度、改善农田排灌等技术措施。2年后对该项目进行地力培育的成效评估,结果显示,由二等田(地力综合指数0.60~0.80)提高到一等田(地力综合指数0.80以上)的面积占65.89%,未达到一等田的地力综合指数也提高0.04~0.10。文章分析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嘉兴市高标准农田的地力建设目标应为一等田。  相似文献   

13.
准格尔旗退耕还林工程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从提出到试点、全面实施再到成果巩固阶段,已经10余年时间,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并就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村秸秆禁烧及秸秆还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胜 《农技服务》2010,27(1):142-144
安徽是农业大省,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危害交通、引发火灾、破坏农田生态。秸秆还田可以提供植物养分,改良土壤,改善农田生态。但是目前安徽秸秆禁烧和还田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解决秸秆资源的浪费问题,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要求,2008年开始对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标准农田的地力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了全镇标准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现状。结果表明:全镇标准农田地力状况总体不高,相当一部分农田急需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熟化耕作层浅薄、主要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对该区域农田培肥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姚科艳 《农学学报》2018,8(6):92-95
焚烧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资源极大浪费,又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机械化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部分经济效益。在我国江苏等地,政府近年来对机械化还田给予定额补贴。本文通过分析秸秆还田补贴政策的不同方式,对比借鉴国外政府购买生态服务(PES)的经验,从大力发展农机服务市场、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重视培育第三方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提出对农作物秸秆还田补贴政策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退耕还林(草)是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新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尝试运用一些主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农户退耕还林(草)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户的意愿,为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草)工程,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方法]定性分析与计量模型(Logistic模型)相结合.[结果]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受区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总体环境、对封山育林的态度、人均农用地、非农收入、劳动时间以及地块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结论]在做退耕决策时,农户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从微生物总数看,秸秆翻埋处理JH3>常规处理JH1>秸秆全层还田处理JH2;分层施肥秸秆表面覆盖处理BH3>分层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1>干混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2。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其中秸秆全层还田对于微生物总数的增加不明显,但有利于耕作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表面覆盖只进行土壤表层耕作造成了土层的"上富下贫",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0~10cm土层内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2002年至2003年,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5种类型的林木生产力和林木水分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约为8 462 kg/(hm2·a),2 100~3 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其中,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22和22.14 kg/(hm2·mm·a),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21.14和19.09 kg/(hm2·mm·a).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对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巩固达县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