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茅松林的可燃物与火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基于森林亚类型,以主要伴生树种或下层植被为基础,对思茅松林内可燃物进行划分,并在林内进行试验火烧,得到相应的火行为参数.结果表明,思茅松林的火行为强度比较弱,主要为中低强度的火,这与林内的可燃物有关,也和所处的生境和立地条件有关;火烧后的树木死亡率比较低,表明思茅松在长期的演替中已经适应了火烧.  相似文献   

2.
火一直是我国北方森林的重要干扰因子,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其干扰作用进一步增强。该文对大兴安岭地区代表性森林白桦落叶松林不同强度火烧迹地经过1个生长季后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火强度干扰后的土壤化学性质常呈现显著性差异,火强度对扰动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扰动程度的关键因子。火干扰提高了土壤的p H值,促进了养分回归,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白桦落叶松林地土壤p H值随火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林火强度的增强而减少,但火干扰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强度越高硝态氮含量增加的越多;白桦落叶松林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3.
火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在强度、中度、轻度和无火干扰情况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轻度火干扰林地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减少,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上升,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增加,其保水能力增强;随着火干扰强度(中度、强度火干扰)的增大,土壤中细土减少,质地变粗,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减少,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增加,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大孔隙对火干扰更为敏感,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减少,其中,中度、强度火干扰林地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较无火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32.4%和36.3%,其保水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秦岭森林潜在火行为数量分类及划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秦岭林区 4 5块标准地和 2 2 5个样方的冠层易燃物最大密度 (D)、地表可燃物载量 (W )及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 ( μ) 3个实测值的 1 35个数据 ,运用Dissimilarityanalysis计算认为 ,调查的 4 5块标准地明显地可聚为 6类。据类间差异性将秦岭森林潜在树冠火行为分为强度树冠火、弱度树冠火和无树冠火 3种类型 ,划分依据为冠层易燃物最大密度 ,区分指标分别为 0 1 1kg/m3 和 0 37kg/m3;地表火强度划分应用μ和W 双因素判断法 ,并将其划分为强度地表火、中度地表火和弱度地表火 3种类型 ,其区分指标分别为地表可燃物载量 1 4 0kg/m2 和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 4 0 %。据此 ,秦岭林区潜在火行为共划分为 9种类型 ,分别为强度树冠火强度地表火类型 (D >0 37kg/m3,W≥ 1 4 0kg/m2 ,μ<4 0 % )、强度树冠火中度地表火类型 (D >0 37kg/m3,W≥ 1 4 0kg/m2 ,μ≥ 4 0 %或W <1 .4 0kg/m2 ,μ<4 0 % )、强度树冠火弱度地表火类型 (D >0 37kg/m3,W <1 4 0kg/m2 ,μ≥ 4 0 % )、弱度树冠火 ( 0 1 1kg/m3≤D≤ 0 37kg/m3)强度地表火类型、弱度树冠火中度地表火类型、弱度树冠火弱度地表火类型、无树冠火 (D <0 1 1kg/m3)强度地表火类型、无树冠火中度地表火类型和无树冠火弱度地表火类型  相似文献   

5.
火后生态恢复是21世纪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开展火干扰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对火后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火强度和维持时间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组成变化及影响火干扰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时...  相似文献   

6.
关于森林燃烧火行为特征参数的计算与表述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森林的燃烧过程极为复杂 ,火行为是森林可燃物燃烧的一系列现象的总和。国内外林火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火行为特征的研究描述 ,在火场范围 (周长或面积 )、火焰特征、火强度、火头的蔓延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其中火强度、火焰高度和火蔓延速度是林火行为的 3大指标。火行为直接受火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中的树冠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森林火灾按其燃烧物和燃烧部位的不同, 通常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3种。树冠火是指在林冠层燃烧和蔓延的火, 通常与地表火同时发生。树冠火发生数量不多, 但其燃烧温度高、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 对森林的破坏性极大。从树冠火的发生机制、蔓延模型、扑救方法、预防和减弱树冠火发生及蔓延危险性的措施几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树冠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森林燃烧中的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森林火灾中, 当火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具有特殊的火行为现象。森林燃烧中的特殊火行为研究是国内外研究难点和重点之一, 特殊火行为的特征有:火强度急剧增加、可持续的火蔓延速度很快、空气对流十分容易、远距离飞火、火旋风或大片的水平火焰、风突然平静。特殊火行为的现象有火旋风、对流柱、飞火和火爆等。当火表现出以上这些特征和现象时, 它的强度就已经达到了常规的扑灭方法进行扑救很少有效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扑救工作要在那些能够保证安全工作的部分火线上进行, 采取措施去保护宝贵的财产或资源。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可燃物特点及潜在火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西山魏家村林场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和森林清查数据将可燃物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和疏林地。根据样地调查和树木生物量模型计算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可燃物载量、厚度和高度。根据2000—2006年当地气象数据,确定历史平均最大风速的平均值和主风向,在此背景下对风场进行模拟,进而对地表火和树冠火进行模拟计算,计算出不同类型火发生时火蔓延速度、火强度和火焰高度的分布图。地表火的蔓延速度为0.01~0.22m.s-1,树冠火的蔓延速度为0.12~2.25m.s-1;地表火的火线强度为144~6595kW.m-1,树冠火的火线强度为3214~189002kW.m-1;地表火的火焰高度为0.37~2.50m,树冠火的火焰高度为1.75~13.4m。通过对可燃物和火行为指标的计算,可以为防火林带规划和防火林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为可燃物管理、扑火安全防范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森林可燃物燃烧时整个火场热量释放速度称为林火强度(简称火强度)。火强度包括火线强度和发热强度,前者应用较为广泛,是林火行为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实际森林火灾中,火强度变化幅度相差极大,火蔓延速度是林火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火持续时间是指山火在某一地点的驻留时间。在同等火强度条件下,火持续时间越长,火作用力越大。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对火灾的影响以及控制措施,可以为扑救森林火灾做好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林区的林火与火险等级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林区发生的森林火灾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四川省云南松分布区不同区域与林火有关的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及综合值的比较,结合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将我省云南松分布区划分成5个不同等级的火险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护林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合成灭火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夜  朴金波 《林业科技》2007,32(6):31-33
以我国近十年来发生的40余起重、特大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分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采伐迹地、塔头草甸五个森林植被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多年从事灭火作战的实战经验,提出了5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合成灭火技术及林火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林火动态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积极的森林防火政策导致了我国东北林区的森林火周期延长,并影响到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火周期的延长会引起森林可燃物载量增加,并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改变。森林火周期延长还会引起大兴安岭地区云杉林的分布范围增大。植被的变化又对林火动态有反作用。为适应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的变化,我国东北林区森林防火政策需要作相应调整,采用林火管理思想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工林森林火灾发生和危害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国25省区和南方4省区1999~2001年的森林火灾数据,分析评估了南方人工林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过程和危害的程度;探讨山火防范和控制,减少危害和投资风险的途径,并以肇庆市国有林场过去10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作验证。人工林森林火灾受气候、地区森林覆盖率和特征、人工林特征、经营管理系统等的综合影响,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份为干旱季节,森林火灾发生最为频繁。肇庆国有林场过去10年森林火灾面积比率为0.023%0~4、840%0。通过设立健全的森林防火和控制系统,有效的营林管理,南方人工林发生火灾的面积机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应可以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5.
福建林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近年发生的197起森林火灾归纳、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是生产用火,林火发生以2、3月份最多;上午10时至下午18时为林火发生的高峰;预防林火发生,应确定森林防火戒严期,开展火险预测预报,完善防火设施,以利于迅速扑火。  相似文献   

16.
在“被动扑救森林火灾”向“以预防为主”的森林火灾预防机制转变过程中,通过对寅街镇20年来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起火原因、地域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指出93%属人为野外用火引起,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为非生产性用火中故意纵火、外区烧入、上坟等造成的,野外火源是导致寅街镇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提出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完善巡查力度,实施计划烧除,抓好森林火灾保险,严格火源管理等寅街镇森林火灾预防对策及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的_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火灾是林火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内自然蔓延和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属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发生的面积并未相  相似文献   

18.
森林火行为与特殊火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森林火灾主要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3种蔓延形式。目前火蔓延模型主要关注于森林地表火的蔓延研究, 对一些特殊的火行为, 如树冠火、火旋风、飞火等研究极为薄弱, 而这些火行为在特大森林火灾的蔓延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往往加速火蔓延, 并对扑火人员造成生命危险。我国森林大多集中在山区, 火灾一旦发生, 由于复杂的地形、不均匀的可燃物分布、多变的局地风和林火的相互作用, 极易形成复杂的火行为。文中对森林火灾中的火行为和特殊火行为进行了论述, 讨论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浙江省松阳县2000~2011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松阳县森林火灾以人为活动引起为主,非生产性引起的火灾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为有效预防、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通过分析森林火灾发生与月际变化、日间变化、火源因素、植被因素的关系,揭示了森林火灾发生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当地森林防火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