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繁殖的影响,并了解影响家鱼产卵的关键生态水文指标的量化范围,于2013—2017年5—7月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监利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四大家鱼卵苗与生态水文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家鱼卵苗量与流量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每年6月下旬的生态调度,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为4 d及以上,流量增长率为1 600~2 833 m~3/(s·d)时,家鱼卵苗发生量较大,可占年总规模的45%以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监利江段四大家鱼繁殖的水文需求,对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引起的长江中游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和维持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 (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 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 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012.99万~18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著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著;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到3处,长度由35 km减少到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著减少。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6.
大型水库实施生态调度是修复河流水文情势、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江垭水库位于溇水干流下游的张家界慈利县,是澧水流域具有重要防洪意义的大型水库。本研究通过环境DNA采样、IHA水文指标变动分析和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开展了江垭坝下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需求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江垭水库生态调度需求及建议。2021年9月在溇水干支流综合调查到鱼类55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流水性种类在干流江段显著减少了51.35%;按照生态调度优先等级评估原则,确定江垭水库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物种为产漂流性卵的银鲴、银鮈、贝氏?和产粘沉性卵的鲤、鲫;江垭建坝前后下游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发生高度改变且对鱼类洄游产卵及鱼卵发育有重要作用的水文指标包括:年最大1日、3日平均流量指标,年出现高流量脉冲事件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连续日流量上涨率。以促进坝下不同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为目标,江垭水库生态调度一方面需要恢复一定的高流量脉冲次数和历时,另一方面需要控制下游的水位日降幅,通过泄放合理的生态流量来维持下游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种间关系,采用插网调查,利用2019年5—10月的调查数据,基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长江口崇明东滩(31°27''N,121°56''E)和九段沙盐沼湿地(31°10''N,121°57''E)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共采获10个优势种,其中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在3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在10个优势种中,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11~1.70,其中拉氏狼牙虾虎鱼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值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57~1.53,其中棱鮻(Liza carinatus)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小黄鱼值最小。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其中具重叠意义的鱼种对(species pairs)高达73.33%,具有显著重叠意义的鱼种对高达48.89%。结论认为,长江口盐沼湿地鱼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具有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向峰  李君轶  杜浩  盖帅帅  方冬冬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7-029307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沙市江段鱼卵和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5-7月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细鳞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构成了该江段的主要繁殖种类。鱼类繁殖盛期在5-6月,进入7月后鱼卵减少而仔鱼数量显著增加。调查期间鱼卵和仔鱼总径流量约为6.89×10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1.1×1010粒,仔鱼径流量5.79×1010尾。定点采集的鱼卵、仔鱼随采样时间和垂向空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采集点仔鱼的横向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漂流密度为江北江中江南;鱼卵的横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流速、流态等水力学指标存在负相关性。生态调度期间沙市江段鱼卵总径流量和家鱼卵径流量均出现高峰,繁殖种类明显增加。初步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制造的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鱼类自然繁殖的水文需求,对于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不利影响、维护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长江湖口段四大家鱼卵的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与产卵规模, 本研究于 2019 年 4 月 19 日至 8 月 5 日利用浮游生物网对湖口江段设置的 4 个采样断面进行逐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采集到家鱼卵 93 粒, 其中以鲢为绝对优势, 占家鱼卵总数的 80.65%。本次研究采集到的受精卵瞬时发育时期共 9 期, 主要是尾芽出现期、囊胚期和原肠早期, 分别占总家鱼卵数的 32.26%、24.73%和 15.05%, 结合水流情况, 推算出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于湖口江州、武穴龙坪和黄冈蕲州 3 个江段附近, 产卵规模分别为 0.49×108 ind、0.68×108 ind 和 0.38×108 ind, 与历史资料相比其位置无明显变化, 但产卵规模显著下降。研究期间, 1 号断面的鱼卵平均日丰度为 1.52 ind/1000 m3, 显著高于 2 号(0.88 ind/1000 m3)和 3 号断面(0.43 ind/1000 m3)。运用 Pearson 检验分析表明, 四大家鱼卵日丰度与水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水位日上涨率和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时隔 50 余年, 本研究再次报道了长江中下游衔接水域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与产卵规模, 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16.
水利设施运行影响下的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规律被逐渐关注,坝下区域也成为鱼类产卵生境的关注热点。西苕溪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补充支流,是太湖流域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的重要载体。为解析电站影响下的坝下河流生境变量与鱼类早期资源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于2022年4—7月在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的东山段开展了持续90 d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鱼卵日平均密度为(0.5±0.7)ind/m3,仔鱼日平均密度为(0.5±0.6) ind/m3。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共鉴定鱼类35种,隶属4目14科22属,其中产沉性卵鱼类9种,产浮性卵5种,产黏性卵9种,产漂流性卵12种。5月下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左右岸样线以沉性卵和以水生植物为黏附基质的产黏性卵鱼类为主,河心样线则以产漂流性卵、产黏性卵和浮性卵鱼类为主。该区域鱼类卵苗数量受水温、流速、水位影响较大,水位、流速是影响鱼类繁殖的主要因子,电站调度对卵苗量有显著影响。基于卵苗收获量、卵苗发育时期等结果,判定该采样区域——西苕溪江东电站坝下东山段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的复合型产卵场,对太湖流域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7.
长江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的群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庆新洲江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干流-沙洲生境,为掌握该水域仔稚鱼群聚特征,于2018年4月15日—8月4日开展了逐日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仔稚鱼121246尾,隶属于6目8科34种,贝氏䱗()为第一优势种。新洲南汊、北汊分别采集仔稚鱼79338尾和41908尾,数量占比依次为65.44%和占34.56%。所有渔获物中,产漂流性卵鱼类物种数最多(16种,47.06%),产浮性卵鱼类数量最多(92623尾,76.39%)。就时间特征而言,南汊、北汊仔稚鱼丰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与水位上涨高度关联,共监测到三次高峰,其中7月13日达到峰值(2001.28 ind/100 m3);就空间特征而言,近岸采样点丰度高于河道中泓采样点,南汊丰度总体高于北汊。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新洲江段仔稚鱼丰度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水位、浊度、水温和透明度,其中水位为主要的正相关因子。空间尺度的聚类分析将新洲江段6个采样点分为3个群组,表明新洲江段不同采样点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著(=0.017)。研究表明,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补充量显著大于上游输入量,新洲对该江段仔稚鱼群聚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南汊的鱼类繁殖条件显著优于北汊。研究结果补充了安庆新洲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长江下游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十年禁渔背景下大宁河鱼类早期资源变化状况,2020和2021年5-7月在大宁河龙溪断面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龙溪江段产浮性卵鱼类1种、漂流性卵鱼类4种、粘沉性卵鱼类19种;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和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其卵占比分别达48%和30%以上;2020年的鱼类卵苗资源量和种类都少于2021年。RDA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鱼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适宜水温促使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产卵;随着流速和流量增加,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和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产卵期间江水酸碱度相对较低。十年禁渔的实施对大宁河鱼类资源的恢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