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2.
王冲  李润寅 《水产科学》2001,20(2):24-25
1997年4-5月,引进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发眼500万粒,利用孵化器流水孵化,水温17-28℃,经35-60h,获仔鱼210万尾,孵化率42%,稚鱼采取流入培育,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水丝蚓和少量配合饲料,水温20-21℃,经80d培养,平均体重5g,获稚鱼152万尾,成活率72.4%,幼鱼采取循环水培育,投喂水丝蚓,卤虫成全和配合饵料,经270d培育,幼鱼平均体重200g,存池数73万尾,成活率48%。  相似文献   

3.
黑鲪早期发育与摄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早期发育及摄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5.4~16.0℃、盐度30~32、pH8.4的培养条件下,黑鲪初产仔鱼全长为6.07±0.25mm,腹部有残存的卵黄囊;1日龄仔鱼全长为6.21±0.31mm,大部分仔鱼进入摄食期,开口饵料为经小球藻强化过的褶皱臂尾轮虫;20日龄仔鱼全长为8.81±0.40mm,开始增投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鱼进入快速生长期。依照TL=aD3+bD2+cD+d方程式,对仔鱼个体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得到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96D2-0.0415D+6.7503(R2=0.9877)。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PNR)发生在产出后第4天(3日龄),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为2d。黑鲪仔稚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1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5日龄仔鱼摄食高峰则出现在16:00,12日龄仔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相应的摄食率高峰出现在16:00,19日龄仔鱼在12:00~0:00出现摄食率高峰,24日龄稚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30日龄稚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16:00,且16:00的峰值明显高于12:00,24h内摄食率达到100%。结果表明,黑鲪仔稚鱼无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全天摄食型,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4.
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进行实验研究。在水温15.0~17.5℃条件下,初孵仔鱼约经5~6d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17~20d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1d后开始投喂桡足类直至幼鱼阶段,通过对1090尾仔、稚、幼鱼的测定,统计结果得出:饵料充足时饱食个体占65.8%,日间摄食率达93.7%,10日龄后[全长大于(5.20±0.24)mm]牙鲆日间的摄食率达100%,空胃个体主要出现在10日龄前。仔、稚鱼在早晨8:00和下午16:00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摄食则比较活跃,摄食量与仔、稚鱼相比明显增加,下午16:00仍为幼鱼摄食高峰,实验结果表明,牙鲆仔、稚、幼鱼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呈现白天摄食为主,清晨和黄昏双高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4.8~21.2℃,比重1.008~1.013条件下,采用轮虫、微颗粒配合饲料、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以不同配比组成3组不同的饵料系列投喂香鱼仔、稚鱼。结果表明:采用轮虫 配合饲料-桡足类 配合饲料饵料系列的,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优于单纯使用生物饵料组成的饵料系列,并可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洪滨 《水产学报》2006,30(3):329-334
实验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进行研究。在水温14.4~17.6℃条件下,初孵仔鱼约经5~6d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17~20d投喂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nauplii),21d后开始投喂桡足类(Copepoda)直至幼鱼阶段。通过对1 090尾仔、稚、幼鱼的测定、统计结果得出:饵料充足时饱食个体占65.8%,日间摄食率达93.7%,10日龄后[全长大于(5.20±0.24)mm],牙鲆日间的摄食率达100%,空胃个体主要出现在10日龄前。仔、稚鱼在早晨8:00和下午16:00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摄食则比较活跃,摄食量与仔、稚鱼相比明显增加,下午16:00仍为幼鱼摄食高峰。实验结果表明,牙鲆仔、稚、幼鱼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呈现白天摄食为主,清晨和黄昏双高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人工育苗条件下培育苗种。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孵化后3 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银鲳初孵仔鱼~12日龄为仔鱼期,13~40日龄为稚鱼期,41日龄起转为幼鱼期。经50 d培育,获得20~27 mm叉长的银鲳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14%。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