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超 《河南水产》2003,(2):15-16
范县位于黄河下游,属黄河背河浸润区。全县背河洼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已发展水稻种植面积25万亩。充足的黄河水利资源,优质的黄河水,温暖适宜的气候,使该地区背河洼地成为泥鳅天然的生长繁殖场所。据调查,范县有泥鳅品种十多种,年捕获量上百万公斤,且泥鳅品质优良、无污染,所以80%以上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价格高,成为范县出口创汇主要水产品之一。然而由于近几年过度捕捞,尤其是电捕,泥鳅数量锐减,该地区天然优质泥鳅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因此,近几年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对稻田人工养殖泥鳅进行了试…  相似文献   

2.
黄河滩区泥鳅集约化养殖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范县地处黄河背河洼地,1999~2002年,该县在我站指导下,在陈庄乡、杨集乡等相继建立了6个泥鳅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泥鳅养殖。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亩产均达到1000千克以上,亩利润达4000元。现将几年来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一、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一)清塘与施基肥1.池塘的清整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米2为宜,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或水草起遮…  相似文献   

3.
泥鳅的池塘无公害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又名鳅鱼,鳗鱼鳅,鳛鱼等,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和较高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之佳誉,也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汉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从2000年开始进行泥鳅的池塘高产养殖实验,经过几年的摸索,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500亩,平均亩产可达3 000 kg,亩效益达到2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无公害泥鳅养殖,提供更多优质的泥鳅水产品,是当今泥鳅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现将泥鳅无公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展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绿色食品,是水产养殖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上饶田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江西省省级泥鳅良种繁育场,该场于2002年进行泥鳅无公害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泥鳅无公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来,泗洪县水产业喜事不断:该县生产的“金水牌”大闸和“洪泽湖牌”小龙虾被认定为江苏小无公害农产品;“蟹园牌”大米被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OFDC有机转换产品,由绿色食品升级为有机食品;韩国和日本的商社分别在泗洪建立万亩南美白对虾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市场动态     
韩国进口中国淡水鱼增加据韩国海洋水产部日前的统计,2001年1月至8月,韩国进口的中国活鱼为2.5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7%。在进口的中国活鱼中,鲫鱼、鲤鱼、泥鳅、鲶鱼等淡水鱼为1.58万吨,占从中国进口活鱼的61%,特别是鲫鱼进口增幅达到40%,鲤鱼和泥鳅的进口增幅也分别达到11%和16%。海洋水产部称,韩国进口的淡水鱼100%来自中国,去年的进口额约2000万美元。在韩国的淡水鱼消费量中,中国的鲫鱼、鲤鱼和泥鳅占70%至80%。由于韩国限制利用小水塘养鱼,因此,从中国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外市场对泥鳅产品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仅赣榆县养殖面积就达220 000×667m2.但是,苗源供应不稳定,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泥鳅养殖业发展的瓶颈.2006-2007年进行了规模化泥鳅苗种繁育技术研究,2006年使用面积为20×667 m2、2×667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2007年选择了2×667 m2的土池和225 m2的水泥池.两年共孵化鱼苗7 300万尾,培育全长3.5 cm鳅苗2 950万尾.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泥鳅和小龙虾营养价值逐步被消费者认可,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非常好。在我省沿黄地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已具规模。2014年我们在濮阳市范县黄河金鳅养殖示范基地进行稻田鳅虾生态混养技术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稻田的准备选择弱酸性、降雨不溢水、面积为8~10亩的稻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19日,我市“泥鳅苗种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南通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通过稻田生态养鳅项目的实施,不但每亩收获无公害稻谷500千克以上,而且增产泥鳅100千克以上,增加收益1000元以上;不但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而且降低生产成本,经济、生  相似文献   

10.
彭言强  司伟 《齐鲁渔业》2006,23(7):57-58
正值全县0.2万多公顷(3万余亩)对虾、梭子蟹、泥鳅等苗种放养基本结束之际,“江苏省赣榆县科技入户培训班”在该县海头镇顺利举办。针对泥鳅、梭子蟹、对虾等水产品种放苗、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已遇到的难题,该县柘汪、石桥、海头、青口和宋庄等5个镇的200余名养殖示范户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解培训。专家们还到养殖池塘边进行了现场指导,解答养殖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渔民的热诚欢迎。  相似文献   

11.
3月11日,范县陆集乡陆集村近百名渔民群众自发组织购置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泥鳅等鱼苗10余万尾,投放在附近的黄河中,以缓解日趋枯竭的渔业资源。陆集村渔民代表表示,将会连续三年开展这样的黄河渔业放流活动。  相似文献   

12.
《河北渔业》2006,(4):64-64
河北省灵寿县横山岭水库是石家庄市一座大型水库,拥有可养鱼水面8400亩,水库渔业发展较早。近几年,该县水产部门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水面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由库区渔民合伙入股承包经营,资源增殖捕捞与网箱养殖迅速发展,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400t,并取得了国家和省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的认证、认定。库区移民村因为从事渔业工作,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水库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范县稻鳅共作生态养殖经验,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稻田和泥鳅共生共养,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指导、科技创新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全县耕地面积3.3万ha,80%以上属沿黄背河洼地,拥有充足的黄河水利资源,引黄自流灌溉面积达2.3万ha。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范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莲鳅共作,作为范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发展迅速。2009年起开展莲鳅共作项目研究,经过陈庄乡、杨集乡多点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当年就创667m2  相似文献   

15.
泥鳅,俗称“泥狗”,肉质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近年来,因水质污染和人为滥捕,泥鳅天然产量日趋下降,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人工养殖已成为发展泥鳅产业的必然趋势,松溪县水技站在该县水南村2000m2的稻田进行了泥鳅的养殖试验。取得亩产271.7kg、亩产值6248.3元、亩利润1837.7元,经济效益明显,值得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6.
“民企共管”助力江苏省赣榆县泥鳅养殖业发展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申 《中国水产》2011,(8):77-79
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是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近年来,墩尚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泥鳅养殖技术逐步提高,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08年墩尚镇泥鳅出口量达7960吨,占全国出口量九成以上,出口创汇额达21651.2万元,全国13家泥鳅加工、出口企业中,该镇就占了8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1250人,泥鳅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墩尚镇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地干部群众敢于争先,大胆创新,勤于实践的结果,其中泥鳅养殖“民企共管”发展模式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系底层鱼类,杂食性,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品质佳,肉味美,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欢,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且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养殖泥鳅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效益显著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8.
赵西慈  孙宝进 《齐鲁渔业》2005,22(12):45-45
临沂作为全省第二淡水资源大市,发展淡水渔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按照“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以科学发展规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大力实施渔业科技项目带动、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科技入户和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集中发展水产名优增养殖、生态健康养殖、设施渔业和休闲观赏渔业,着力抓好水产品市场流通和对外出口贸易,推动优势水产品不断升级。计划到2010年,养殖面积稳定在3万hm^2(45万亩)以上,名优水产品面积达到70%;水产品产量保持在10万~12万t之间,优质水产品率达到90%以上;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5亿元,其中水产品产值12亿元,二、三产业产值13亿元,优质鲤、鲫、鳜、泥鳅、银鱼形成地方品牌,成为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相似文献   

19.
选择二龄以上、体重在25g以上的雌鳅和体重在18g以上的雄鳅作亲本,开展秋季繁殖并进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催产率为90%,平均受精率为90.3%;共获泥鳅受精卵335万粒,平均孵化率为88.3%,平均出苗率89.3%;下塘鳅苗260.7万尾。经90d左右的精心培育,共获体长5~6cm的泥鳅种201.1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为78%。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